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王勃字子安,唐代著名詩人,祖籍古絳州龍門,也就是現在的山西河津。王勃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且為四傑之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勃字子安,出生於公元650年,是我國唐朝時期十分著名的詩人。王勃一生有無數的著作其中最具代筆性的就是《滕王閣序》以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是隋朝末期著名大學士王通的孫子,可說是名門之後。王通一共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福郊,小兒子叫福峙,而王勃就是福峙的兒子。王勃的父親福峙擔任過諸多官職,例如太常博士、長史以及交趾縣令等等,而王勃更是隋唐時期大文豪王績的侄孫,。受到家庭環境的薰陶,王勃自然也擁有很到的學識。

  既然說到了王勃的故事,有一件事情那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王勃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的故事。

  在九月初九重陽節,王勃受到邀請,去到閻都督的宴請。出來宴請了王勃之外,還宴請了許許多多的達官顯貴以及文人騷客。閻都督本來打算在宴席上出題目,來考驗眾人,並且還提前告知了自己的女婿,希望自己的女婿可以給自己張臉。

  在宴席上,當眾人聽到閻都督提出要作詩這一件事之後,就已經知道了閻都督想要讓自己的女婿出風頭,於是紛紛禮讓。但是,王勃卻已經喝多了,趁著酒勁,便開始作詩。閻都督剛開始十分的懊惱,但是聽著王勃即興創作的《滕王閣序》,最終誇讚王勃落筆若有神助!最終給後人留下了這一千古名篇。

  初唐四傑之首王勃之死

  王勃是唐朝初年的著名詩人,他年少多才,頗負盛名,名冠“初唐四傑”之首。但是天妒英才,王勃的一生頗為坎坷,大起大落,最終更是意外溺水,驚悸而亡,王勃之死不可不惋惜!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六歲即能寫流暢文章,被贊“神童”。九歲時通讀顏師古注《漢書》,並能指出不足和紕漏。王勃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並被沛王李賢看重,召為沛府修撰。當時,貴族社會流行鬥雞,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雞》罹禍,被趕出沛王府,王勃為此深受打擊。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後,遊歷蜀地近三年,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於文場,創作了大量的詩文。

  終於再次謀得官職擔任虢州參軍後,王勃又遇到了第二次致命打擊。他因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了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獲罪。王勃在這次災禍中雖因大赦天下而未被誅殺,但王勃的仕途已經徹底斷送,甚至連老父親都被株連,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縣令,遠赴南荒之地任職。被永遠地逐出上流社會的王勃備嘗心酸,在送摯友杜鏡赴蜀地任官時,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句“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

  心情抑鬱的王勃遠行到交趾縣看望父親,在回來的途中溺水而死,死時28歲。史料中對於王勃的死,是渡水遇難不幸身死,還是自殺,沒有明確的記述,但可以想象的是,對於年紀輕輕、才華出眾卻又前途渺茫的王勃來說,王勃之死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詩

  王勃的詩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同時又兼有新時代的氣息,壯闊明朗而又不失慷慨激越,不同詩句間各有其獨特的味道和意境。

  王勃的古詩僅有10多首,如《臨高臺》《採蓮曲》《秋夜長》等等都是經典之作,在這些古詩中,王勃表達了對於現實的不滿和嘲諷,同時又飽含了對於窮苦大眾的理解和同情,在這些作品中,王勃繼承了六朝的華美辭藻,結合了樂府民歌的傳統,給人以全新的境界感受。

  王勃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中的翹楚,雖寫離別之情,卻落腳於相互勉慰,意境開闊,少了離別的傷感嗟嘆,多了文人雅士的豪氣和才情。而《山中》《羈春》《春遊》《臨江二首》等五言絕句,則通過寫景抒發情懷,表達對於未卜前途的迷茫和對自己身世的感傷和憂慮,也有的抒發的是千里羈客的情感,或是思念家鄉,懷念親友,或是傷春感懷,寄託理想。

  王勃的詩不僅言之有物,更注重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的改進和嘗試,並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明代學者胡應麟讚譽王勃的詩為“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宋代詩人李清照是男是女
詩人張籍是哪個朝代的
相關知識
初唐四傑之首王勃的故事
初唐四傑之一楊炯的生平簡介
初唐四傑之一楊炯
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生平簡介
初唐四傑的文風介紹大全
初唐四傑分別是誰
王獻之勤練字的故事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十四課郵票齒孔的故事
四年級三分鐘的故事演講稿
關於初入職場新人必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