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意氣勁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欲知太極拳的勁,須首先弄清意與氣。太極拳的意與氣在人體內是無聲無息的,既看不見也模不著。一般說來,意即是心。然而仔細分析,心與意之間尚有區別,這就是心為意之主、意為心之副,心意密切相關。無論是行功練拳或推手,心動則意起,意起則氣隨。總之,心意氣是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苦練拳時不能手平心靜氣,心意則散,怠散氣則浮。反之,心靜則意堅,意堅則氣沉。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供您閱讀!

  

  氣在人體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人體內的氣不只是元氣,而是四氣的總稱。首先是元氣,沒有元氣,其他三氣就無所依存;二是兩腎所生的真氣即先天元氣;三是含有物質性並帶有磁感的外氣;四是人食五穀經過脾胃的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之氣,即為後天之氣。此四氣總稱為內氣,也就是練習太極拳所指的“丹田之氣”。

  人們都知道,血是人體中最為寶貴的,然而血與氣相比,氣則更為寶貴。因為氣與血的關係是氣為主,血為副;氣為陽,血為陰;氣為衛、血為營。人的生命全在營衛。若有營無衛,就像一個國家只有內部的經濟建設,而國境上沒有武裝軍隊的保衛,就無法抵禦外來的侵侮。對身體來說,就易受外邪的入侵而染病。若有衛無營,就無法滋養身體。故衛為重,營為輕,血不足尚可暫存,氣不足則立危。傳統的醫學觀點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人體就會氣血調和,生機旺盛。


  古代道家對丹田之氣十分珍視,稱“丹田”為煉製仙丹的丹爐,可見練習太極拳養丹田之氣極為重要。

  練習太極拳以意行氣,以氣催形,形氣結合與練氣功是一脈相承的、只是方法上有區別而已。氣功是靜中求動,練拳時行功、走架是動中求靜,通過以意導氣訓練形體與技擊,比專練靜中求動的靜氣功更為高階,所以說練習太極拳可稱為高階活氣功。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站樁,還是練習太極拳,在行功練氣中都要順其自然,合乎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使氣血分佈周身,均勻連綿,做到練功後向不改色,氣不發喘,周身輕爽舒適,絕無急促勞頓之感。久而久之,必能充實血脈,協同外氣,促進人體發育、氣血經絡暢通和精氣津血之間的相互生化,潤澤臟腑和增強機體,抵禦外邪的侵入,確保人體的健康和生命力的旺盛,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採氣練拳定要符合意氣之理。若有理無法,則氣不能豁然貫通周身;若有法無理,等於合本逐末。所以初學者不可急躁,即使練習中遇到種種困難,也必須耐下心來,平心靜氣,遵循客觀規律,循序漸進。在開始就應樹立培養中氣及浩然之氣,不採橫氣之信念,練拳才能逐漸走入正道,拳技才會由低向高。

  所謂中氣,是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息。氣源於陰陽二氣、先天元氣及萬物所化生的後天元氣。氣寓不開怠,意即離不開氣,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共同體。練拳時若心意有偏向,氣則有偏。所以氣只有在意念平和適中的基礎上,才能達到不偏不倚,二者有機結合形成中氣。中氣乃不偏不倚,不剛不柔,陰陽相當之正氣。至於浩然之氣,一般常人更難把握,其柔似棉花,硬似堅鋼,九堅不摧,四氣皆出五官百骸之衝鼓盪於皮,此氣堅剛,屬於元氣,與中氣有區別,若得之,非下功功夫不可。至於橫氣,乃血脈之中流通之氣。此氣也是練拳者由初級邁向高階階段的必經之路。與人交手,全憑年輕,力氣勇猛,不講情理,凌壓於彼,多以力大偶爾僥倖取勝,這樣只能屈服彼身,而不能屈服被心。若與行家搭手,使己突然感到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渾身無力,猶如在圓石上站立不穩,隨時有欲跌倒之勢。故曰,練拳應先循規蹈矩,沿其順逆,自然執行,久則四肢百骸自然靈應,意到氣隨。拳論雲:“以怠行氣,務今沉著,/5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今順隨,才能便利從心。”總之,必須經過長期的意念及形體訓練,把氣變成有序化的、聽從指揮的、具體的活氣功動作,在技擊應用時,才能達到周身靈敏,心想意起,氣催形達的快速整體反應。瞭解太極拳的意與氣,是進一步理解太極拳的勁的基礎。
 

太極拳中拿勁的用法
太極拳中的提勁論
相關知識
太極拳意氣勁論
太極拳的聽勁論
太極拳的內勁內氣與內動是什麼
太極拳意與氣
太極拳六合勁有什麼用
陳氏太極拳的襠勁
談太極拳的內勁
太極拳四大勁源淺析
太極拳內氣與經絡
陳氏太極拳纏絲勁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