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的經典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張仲景被後人尊稱為“醫聖”,他的故事一直歷代醫學家的醫治原方,甚至影響到了其他東南亞地區,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據說餃子是張仲景第一個做的,在建安年間,張仲景在湖南長沙做官,在一年冬天,他告老還鄉,在路上看到了許多無家可歸的人,因為寒冷他們的耳朵都被凍爛了。張仲景一直掛念著那些可憐的人,後來研製除了“祛寒嬌耳湯”。

  張仲景告老還鄉後每天有許多人來求醫,每天都很忙碌,但是想到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張仲景的醫者父母心還是很難受。他每天都研究可以禦寒的食療,終於成功了。他叫自己的徒弟在南陽的一個空地上搭了一個棚子,然後專門給窮人治病,那些無家可歸的人也來了。

  張仲景叫人把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羊肉熟了之後就撈出來剁碎,然後用麵皮包起來,然後將其下鍋,再用原湯煮熟,分給那些窮人喝。窮人們喝了湯之後,渾身就熱和起來,他的這個“祛寒嬌耳湯”也被人流傳下來。

  據說“坐堂醫生”也是因為張仲景才流傳起來的。以前張仲景在長沙做官時,在處理完公務後,便在自己的後堂給前來看病的老百姓診治,後來人越來越多,他就索性在大堂上為人診治,他的舉動被人傳為佳話,後人為了紀念張仲景,所以將坐在藥店裡為人治病的醫生成為“坐堂醫生”。

  張仲景的簡介

  張仲景在性格上十分沉穩堅定,能夠吃苦耐勞,他常常看醫書到天亮,然後白天接著坐診。他提倡行醫者應該終身學習,因為當時有很多醫生就只倚靠前人總結出來的醫學經典,不思進取,不會辯證的發展自己的醫學觀點。

  他知道這樣對於醫學界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他在《傷寒雜病論》的序文裡說:“生來就知道的人是最好的,就是有天分。然後好學是次之,最後是博覽群書,強行記憶的人。”張仲景用孔子的話證明,這世界上天才是有,但是很少,而且他張仲景不是天才之列。沒有天才能麼辦呢,就只能靠著自己的勤學苦練了唄,勤能補拙嘛。他還在書中寫出,學習是要從小就培養的,只有一直愛好醫學,並且按照孔子的話學無止境,就一定可以有建樹。

  張仲景影響世人的還有他樸實無華的學風,他從不用晦澀難懂的辭藻,為了讓看這本書的人能夠很輕易的看懂,正是因為他這樣的品格,才讓《傷寒雜病論》在後世的影響十分巨大。他診病的時候,認認真真,一絲不苟,遇到疑問了,一定要不斷的求證,直到弄明白了為止。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於中國古代醫學包括現代醫學都影響深遠,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在涅陽建了醫聖故居。人們只要經過這裡,都會進去燒一炷香,然後表達對他的敬意。

  張仲景的學風

  張仲景在醫學上地位很高,但是他一直堅信每個人都有優勢和劣勢。虛心和同行交流,並且有問題的時候就會找他們探討,遇到別人醫術比他好的地方,他就降低姿態向人家請教。

  在中國封建社會,像醫學這樣的都是屬於手藝活,並且這是吃飯的傢伙,傳男不傳女,傳子不傳外,所以很容易造成一些寶貴技藝的流失。那時候南陽有個著名的大夫叫做沈槐,行醫已經很多年了,孤身一人潛心研習醫術,今天已經七十多歲,頭髮花白了,無兒無女。人老了,就會容易想到以前的一些不好的事,加上他身邊沒有人陪著,漸漸地身體越來越衰弱,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

  當地的同行知道之後就來看望老頭,給他看看病,但是都是同行,說話又得小心翼翼。就這樣,沈槐的病情越來越重。後來張仲景去了之後,看到沈槐的情況就開出了方子。五穀雜糧做成藥丸塗上硃砂,然後給他服用。

  沈槐覺得可笑,他就把這個藥丸掛在屋簷上然後逢人就嘲笑;“看,這是張仲景那個小子給我出的藥方,多可笑,誰能吃五斤面,純粹是個庸醫。”他一想就覺得可笑,笑著笑著心中的鬱結之氣就沒了。

  後來張仲景見面的時候就給沈槐道喜,沈槐這時候恍然大悟,原來張仲景這小子的目的是為了給我治病,然後自愧不如,逢人邊說張仲景的聰明才智。

 

孫思邈的故事
關於醫聖張仲景的故事介紹
相關知識
張仲景的經典故事
關於醫聖張仲景的生平故事
關於張仲景的故事_張仲景的神話故事
奮鬥青春的勵志的經典故事
老師成就名人的經典故事簡短
五則關於國學的經典故事
成功人士小時候的經典故事分享
勵志名人馬雲的經典故事
名人失敗又成功的經典故事
讓人有感悟的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