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主張孝和禮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孔子主張以孝治國,以禮待人,在《論語》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孔子的孝和禮,希望能幫到你。

  孔子論孝

  關於孝,在《論語》中,孔子曾多次提到,並且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跟自己的弟子討論孝的真諦。

  孔子說:“當我們的父親在世的時候,我們要觀察他的志向;在父親去世了的時候,得觀察他的所作所為;假如你能做到三年不去改變父親的方向,那這就是孝。”在他的眼裡,孝就是對父親的百依百順,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來改變他的行為,對他有所不滿,這就是不孝。

  子游曾問過孔子,什麼才是孝,孔子說:“如今什麼才是有孝的人呢,那就是能夠贍養自己的父母。人雖然能夠養活的了狗和馬,但是對它們不尊敬,這又有何區別呢。”可見孔子認為在贍養父母的同時,還得需要對他們尊敬,是晚輩對長者的尊敬,即位孝。

  孔子說:“你的父母都還在活在人世,作為子女的就不應該出遠門,如果非得出遠門,那就去一定的地方,一定要回去。”孝是日常的,需要對父母不斷地贍養,需要常常服侍在父母左右,而不能出遠門,讓他們擔憂。

  孔子說:“關於父母到底是多少歲,我們是不能不知道的。一方面替他們長壽感到竊喜,另一方面對他們年老了感到憂傷。”子女需要在意父母的年齡,對他們年齡的關心,就是孝。

  孔子問禮

  關於孔子問禮,是發生在周朝末期,並且他是向我們眾知的老子問禮。關於這個事情的記載有很多,例如《史記》等都有所記載。但是關於他問禮的次數存在爭議,其中《史記》寫到兩處,而《莊子》中寫的是五處,這種爭議至今都無法解決,當今學者據考證,認為至少有三次以上專門去跟老子問禮,甚至更多。

  作為多年研究老子的專家王學良認為是多次的,他覺得兩個人是師徒,孔子是學生,那就得多次請教自己的老師,繼承老師的思想。這種觀點是有侷限性的,因為根據目前主流學界的認為,孔子和老子這兩個人的學說其實是對立的,在《道德經》中提到,老子要廢棄聖與仁義,認為這二者是無用的,但是孔子卻不這麼認為。

  孔子去問禮,請教的內容中包括禮、樂等這些傳統文化元素。因此,他們兩個討論的內容確實難以確定。根據已有的史書記載,卻將其進行明顯的區別。認為前期孔子前去的姿態是放的很低,是以一個學生的姿態前往,想要去請教大師老子。但是越往後,問禮的內容就複雜了,論述的方面更為廣闊,開始涉及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兩個人都論述起了文化的根本所在,各抒己見。

  根據史書的記載,認為孔子第一次去問禮大概時間是公元前535年,地點大概在巷黨,如今的山東境內。當時,周王朝內部矛盾眾多,而老子身為周朝的官員,遭到陷害被免去他的職位,開始遊歷於各國。恰巧他來到魯國之後,他的一個好友在巷黨去世,誰都知道老子是一個精通周禮的大家,就請他去安排好友的喪事。

  就在出殯的那一天,孔子也去了,那時候他才17歲,但也安排過很多喪事,懂得周禮。兩個同樣懂得周禮的人碰在一起,必定會探討周禮,就有了孔子的第一次問禮。

  之後,在公元前526年,老子已經官復原職,而孔子也早已有點名氣,卻依舊覺得自己對周禮缺乏系統性的認知,就再次去向老子問禮,其中問的更多的還是喪禮問題。

  第三次問禮,就是老子已經辭官歸鄉的時候,回到了苦縣。孔子得知此事,想要拜訪老子,順便再次向他請教周禮問題。這一次問禮,兩個人開始有了爭執,是在思想上起了不同看法,兩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彼此說服不了對方。

  之後,孔子還有一次問禮,那時候的孔子已經是一名大家,並且跟老子之前就有了分歧,卻絲毫不影響從中再次獲得啟發。這一次他問到了陰陽以及道,對社會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

伏爾泰推崇孔子
關於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
相關知識
孔子主張孝和禮
孔子教育學生的故事_孔子主張慎言鬼神的故事
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_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的名言和意思
孔子的名言和解釋
孔子關於孝的名言名句精選
關於孔子的故事和名言
關於孔子的資料和故事
關於孔子的生平和故事有哪些
孔子的地位和影響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