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茶文化的發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茶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採茶文化是我們中國的瑰寶。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其歷史發展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

  ①單純的"茶歌",為茶農勞動時唱的歌。茶歌的體裁,有山歌、勞動號子、民間小調等。音樂結構比較

  採茶歌

  採茶歌簡單,多由兩個樂句或 4個樂句構成。

  ②載歌載舞的"茶燈",即茶農將勞動動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邊歌邊舞。其音樂南方諸省各有特色,但骨架音基本相同,多為mi、re、do、la的四聲羽調式。各地採茶又與當地流行的民歌、歌舞相結合,形成各省的獨特風格。如雲南採茶融匯了花燈曲調,流暢而富於歌唱性;湖南採茶,吸收當地花鼓戲中七度大跳的音樂特點,曲調活潑跳躍;福建採茶燈則取各地所長並加以發展,使抒情性和歡快的歌舞性相結合,並運用調式、調性轉換的手法,使音樂富於對比。茶歌有"正採茶"與"倒採茶"之分,兩者除在唱詞上形成由1--12月順序的倒轉變化外,音樂上常形成對比和發展。一般來說,正採茶較為抒情、平穩、歌唱性較強;倒採茶曲調歡快、跳躍,襯字、襯詞的大量運用,使音樂打破正常均衡的結構,而顯得更富有生活氣息。此外,採茶歌舞中插入的小調很多,常用的有《剪剪花》、《玉美人》、《五更調》、《水仙花》、《紅繡鞋》、《十杯酒》、《賣雜貨》、《石榴花》等數十首。因此,採茶音樂受小調影響很大,有些曲調甚至被小調所代替。

  ③有簡單情節的小戲。如贛南採茶戲,就是在採茶歌舞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板腔體音樂。它以富有茶歌特點的"茶腔"、"燈腔"為主,保留了大量採茶山歌、茶燈的曲調,並吸收了湖南花鼓戲、廣西彩調的曲牌,形成鄉土氣息濃郁的地方小戲。

  什麼時候採茶才最好

  明前茶、雨前茶是我國長江流域江南茶區按節氣對不同階段春茶的稱呼。“明前茶”是清明節前採製的茶葉,“雨前茶”是清明後穀雨前採製的茶葉。明前茶細嫩品質好,雨前茶品質尚好,穀雨後立夏前的茶葉一般較粗老,品質較差。

  中國的農曆是每隔15天為一節氣,大約3月5日左右是“驚蟄”,3月20日左右是“春分”,4月5日左右是“清明”,4月20日左右是“穀雨”,5月5日左右是“立夏”。古老的農業生產一向來以節氣為農事安排的指導。茶葉生產也是一樣,早發品種往往在“驚蟄”和“春分”時開始萌芽,“清明”前就可採茶。明前茶由於芽葉細嫩,香氣物質和滋味物質含量豐富,因此品質非常好。但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物以稀為貴,明前茶就更顯珍貴了。

  古時貢茶求早求珍,於是把春茶劃分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種。

  社前,是指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稱之為社日。按干支排列計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後的41天至50天之間,大約在“春分”時節***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個月,這種春分時節採製的茶葉更加細嫩和珍貴。我國唐代每年要求在清明日運至長安的紫筍貢茶,就應該是屬“社前茶”了。因為古時交通不便,在湖州長興採製的顧渚紫筍茶,就是用快馬日夜兼程運到長安***今西安***,少說也得十天半個月。因此,每年皇宮“清明宴”上所用的紫筍貢茶必定是“春分”時節特早萌芽而採製的茶葉。

  火前,即明前,因為古人在寒食節有禁火三日的習俗,三日內不生火做飯,故稱“寒食”,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實際上就是“明前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達杭州龍井觀看龍井茶採製時,曾作詩《觀採茶作歌》,有詩句雲“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是指“清明”前一日採製的龍井茶品質最好,過早採製太嫩,過遲採製太老。

  雨前,即穀雨前,即4月5日以後至4月20日左右採製的茶葉稱雨前茶。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麼細嫩,但由於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這對江浙一帶普通的炒青綠茶來說,清明後,穀雨前,確實是最適宜的採製春茶的季節。

  近年來,有一種偏向,誤認為茶葉越早越好、越嫩越好,甚至只採一個單芽。實際上,優質茶葉,並非越嫩越好,採摘幼嫩細小的單個茶芽製成的芽茶,外形確實美觀,但就內含物的豐富程度而言,是不及一芽一、二葉的。所以有著悠久的歷史的龍井茶,其特級茶的原料就是一芽一、二葉,從不採摘單芽作為原料的

廣州早茶文化是什麼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
相關知識
採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概況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
細說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古代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唐代宮廷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唐代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探祕鬥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貴州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淺析茶文化的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