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茶道的500字作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茶道已經進入到千萬家庭,那麼茶道的作文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作文,一起來看看。

  茶道的作文篇1

  人生如茶

  不知何時,我喜歡上了喝茶。泡的並不濃,很淡。我喝茶算不上品,只是把它當作飲料來解渴。

  雖然我喝茶屬於海吞牛飲,但並不妨礙茶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遇到難題時,喝一口茶,難題迎刃而解;在夜晚看書時,喝一口茶,書本更加有趣;在新年吃大餐時,喝一口茶,大餐不顯油膩。

  一個星期天,我找出一套塵封的紫砂茶杯這是最適合泡茶的了。接著燒開水,泡茶最好是山泉水或井水,可惜我只有自來水。然後放茉莉花碧螺春,一個個如同綠色的田螺,也許碧螺春就是這樣得名的吧。夏先入水冬先入茶,投入幾顆足矣。

  水倒入杯中,略泡一小會,一茶苦二茶甜三茶四茶釅,第一泡茶太過苦澀不能喝。濾過水,再倒。蓋上蓋子。作文

  等了半天大約好了,一開蓋,一股茉莉花的清香和著熱氣撲面而來。我貪婪的聞了一會,感覺全身都舒暢了。吹開茶葉抿了一口,初***時有茉莉花的清新,然後有點苦澀,最後回味又有點甜。從口到胃暖暖的,香氣久久在口中迴盪。那種茶葉特有的清香無法用筆墨形容。只感覺身邊沒有一切,彷彿身邊只有人和茶。有以前大口喝從未有過的愉快和舒展。

  慢慢地一杯茶喝完了,我又續了水。握著有點燙的茶杯,不禁想起一句話:品茶如品人生。喝一口茶,初***時苦澀,那是人生必有的困難,回味時甜,那是回憶度過困難時的喜悅。人品茶不單單隻品味茶,還品味人生,品味泡茶的過程,喝茶的平靜。喝茶不像喝酒,行酒令,勸酒,喝醉了耍酒瘋,喝多了傷身體。喝茶則平平淡淡,像家庭中和諧的生活,安寧平和,但不缺少滋味。我喜歡這安靜,在喝茶中身心得到了放鬆。作文

  茶水在這混沌的世界裡顯的猶為難得。但是已沒有幾人真正愛茶了,大多愛喝甜甜的飲料和濃郁的咖啡,刺激的酒。中國的茶文化已漸漸落寞,茶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但當你仔細品味,茶比那些所謂解渴的飲品,強太多太多了。強的不僅僅是味道,還有茶裡的玄機。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閒時,喝杯茶吧!

  茶道的作文篇2

  茶文化

  最近,我們學校舉行了“陶花節——茶文化專場”的活動,在活動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有關茶的歌、有關茶的傳說、怎樣泡茶才好喝……

  在活動的幾天內,我們跟著陸華老師學了有關茶的歌。

  在班隊課上,陸老師在廣播裡將我們唱歌。趙老師在班裡說著這件事,同學們聽了哇哇大笑,頓時,教室裡像炸開了鍋。陸老師先把歌詞跟老師們說,讓老師把歌詞寫在黑板上,然後陸老師唱一句,同學們跟一句,唱得像只老虎,不過我們已經很努力的在唱了。“叮鈴鈴”下課了,同學們也跟著廣播唱了起來。

  有關茶的傳說很多,有龍井茶的傳說、黃山毛峰的傳說、鐵觀音的傳說、君上銀針的傳說……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鐵觀音的傳說。故事是這樣的:二百多年前,當地有一位老茶農姓魏名蔭,精於茶事,又篤信佛教,每日早晚必在佛前敬獻清茶。一夜,在夢中荷鋤出門,至溪澗石旁,見石縫中有一茶樹,枝繁葉茂,芳香似蘭,深感詫異,正欲探身摘葉,忽被犬吠聲驚醒。翌晨,他循夢中途徑,行至觀音巖打石坑石壁處,果然看到夢中所見茶樹,汁淳厚細潤,邊緣作鋸齒狀,紅芽綠葉,異於它種。遂將茶樹移植家中一破鐵鼎中,悉心培育繁殖,精工炒出從未有過的好茶,親朋好友品嚐之後,無不稱道。由於此樹是夢賜之物,又栽在鐵鼎中,而且茶色重如鐵,故取名鐵觀音。

  我還知道了怎樣泡茶才好喝。在活動的那天,家裡來了客人,爸爸叫我給客人們泡茶,我根本就不會泡茶:一會兒茶葉放得太多,一會兒茶葉放得太少,一會兒水太熱,一會兒水太冷……我不情願地倒起了茶,爸爸看見我煩躁的樣子,走過來對我說:“女兒,你這就不懂了,泡鐵觀音可不是這樣泡的,應該這樣泡:首先也是要把握好水溫,泡烏龍茶的水溫要在100度左右,水溫太涼,鐵觀音就會泡不開,香氣也不能發揮。其次在沖泡的過程中,要控制好沖泡的時間。時間和水溫都把握的好,那沖泡出來的茶就應該不存在多大的問題。”我聽了爸爸的話,茅塞頓開,馬就去泡茶了。在這次活動中,我學到了好多的知識。

  茶道的作文篇3

  茶文化

  “茶道”起源於唐代的民間,經文人士大夫的參與和傳播,形成了一種“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華的社會裡,物慾橫流,很多人追求一種奢華的物質生活,“物精極、衣精極、屋精極”是他們的生活目標。人們相互爭鬥和傾輒。社會流行著奢侈和虛誇之風。當時有正義感的文人士大夫們,對這種奢華之風非常不屑,他們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討茶藝、博古論今無所不談。

  茶道創始人陸羽***唐朝***著有《茶經》一書,陸羽用自己的一生從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對茶葉的栽培與摘採;茶具、茶器的製作;烹茶時水源的選擇;烹茶、酌茶時身體的動作進行了規範和總結,並賦予茶道一種特殊的文化內函,即飲茶、賦茶、以茶示儉、以茶示廉,與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極為吻合的。

  茶語小橋小店沽灑,初火新煙煮茶。

  文人茶道在陸羽茶道的基礎上溶入了琴、棋、書、畫,它更注重一種文化氛圍和情趣,注重一種人文精神,提倡節儉、淡泊、寧靜的人生。茶人在飲茶、製茶、烹茶、點茶時的身體語言和規範動作中,在特定的環境氣氛中,享受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沒有躁雜的喧譁、沒有人世的紛爭,只有鳥語花香、溪水、流雲和悠揚的古琴聲,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種昇華。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們希望社會少一些爭戈,多一些寧靜;少一些虛華,多一些真誠。茶具的樸實也說明了茶人們反對追求奢華的風氣,希望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可以說“文人茶道”是一種“藝”***製茶、烹茶、品茶之術***和“道”***精神***的完美結合。光有“藝”只能說有形而無神,光有“道”只能說有神而無形。所以說,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良好品德的人是無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視為一種陶冶心性、體悟人生、抒發情感的風雅之事,有獨酌自飲的清幽,也有集會聯誼的雅趣。

  幽居初夏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此處所說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而不是指范進一類中舉就患神經病的腐儒,嚴監生一類為多了一根燈草而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的庸儒,”那些篤實好學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為就得“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風,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一定個個當進士舉人,給個“地師級”、“縣團級”官兒做做,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並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中國文人嗜茶沓在魏晉之前不多,詩文中涉及茶事的漢有司馬相如,晉有張載、左思、郭噗、張華、杜育,南北朝有鮑令暉、劉孝綽、陶弘景等,人數寥寥,且懂品飲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後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盧金、孟浩然:劉禹錫、陸龜蒙等;宋代寫條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城、陸游,還有歐陽修、蔡襄、蘇轍、黃庭堅、秦觀、楊萬里、范成大等。原因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為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一箇中山濤有八斗之量,劉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一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雲: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後知識界頗不贊同魏晉的所謂名土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一展所學、留名幹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為時尚。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歷史的發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

>>>下一頁更多精彩“茶道的作文”

茶文化鑑賞心得的文章
日本茶道文化的文章欣賞
相關知識
中國經典茶道的500字作文
中國經典白酒的廣告詞
中國古代茶道的形成與發展歷史
中國傳統茶道的介紹
中國經典好看的愛情小說有哪些
中國經典好看的愛情小說有哪些
五年級下學期國學經典誦讀的感悟作文
國學經典對人的影響作文
國學經典對我的啟示作文
國學經典對我的影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