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春的政治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青春”是每個人生命的必經階段。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逃逸的青春

  摘 要:莫迪亞諾是當今仍活躍於法國文壇並深受讀者喜愛的著名作家之一,被譽為20世紀法國文壇“最年輕、最具特色、最有才華”的作家。他小說中的主人公大多是“神祕”的年輕人,有著引人猜想的身世和不同尋常的人生軌跡。在小說《多拉・布呂苔》和《青春咖啡館》中,主人公都有在少女時代屢次“出走”的經歷,而主人公“逃離”的軌跡構建出了莫迪亞諾心目中的巴黎。

  關鍵詞:莫迪亞諾 青春 逃離 巴黎

  一、引言

  法國當代著名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被稱作是一位“神祕”的作家,他的“神祕”在於他不僅年紀輕輕就在20世紀法國文壇嶄露頭角,被譽為當代最具特色、最具才華的作家;他的“神祕”還在於他小說中神祕的主人公及他們神祕的人生軌跡。在讀莫迪亞諾作品的過程中,讀者都會對主人公產生同樣的疑問:他是誰?他經歷過怎樣的生活?他有怎樣不為人知的祕密?他在逃避什麼?

  在莫迪亞諾的小說《多拉・布呂苔》***Dora Bruder,1997***和《青春咖啡館》***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2007***中,小說主人公都經歷過在少女時代屢次出走的經歷,本文的中心便是通過這兩部小說探討莫迪亞諾小說中“逃離”的主題。

  二、神祕的主人公

  莫迪亞諾是一位鍾情於“神祕”的作家,他在一次訪談中曾提到:“事情必須保持神祕性,需要搜尋。有許多的社會新聞都是謎一般不可捉摸的。”①如他所言,他在小說《多拉・布呂苔》和《青春咖啡館》中繼續製造神祕氣氛,兩部小說的故事情節分別圍繞對多拉・布呂苔和露姬這兩名神祕年輕女子的找尋展開。

  對多拉・布呂苔的找尋是由一則登在老報紙上的尋人啟事引發的:“尋一小女孩,姓名多拉・布呂苔,15歲,身高1米55,橢圓臉,灰栗色眼睛,身穿灰色運動外套、紫紅色羊毛套衫、海藍色裙子,頭戴海藍色帽子,腳穿栗色運動鞋。如有線索請聯絡布呂苔夫婦,巴黎奧爾納諾大街41號。”②看到這則啟事後,小說敘述者如私家偵探一般開始了一項調查,試圖挖掘出關於多拉的所有資料,重訪她的足跡以解釋其出走的原因。

  《青春咖啡館》在開始就提及一名經常出現在巴黎奧黛翁街區的孔岱咖啡館的被人稱作“露姬”的神祕女子。故事圍繞著這名22歲年輕女子的失蹤展開。四個敘述者悉數登場***巴黎礦業學校的大學生、***蓋世裡、露姬本人及露姬的戀人羅蘭***,他們均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將露姬的短暫人生向讀者娓娓道來。而露姬的真實身份到底是什麼呢?她是一位優雅美麗的電影明星、富家小姐?抑或只是20世紀60年代巴黎塞納河畔某咖啡館裡“四處漂泊、居無定所、放蕩不羈”的眾多漂流者中的一員?作家試圖通過四位敘述者為讀者撥開層層迷霧。

  莫迪亞諾在小說中對細節的把握是令人稱道的,一份舊報紙,一張舊照片,一份舊檔案,一張城市交通圖都暗示著些許線索――這與他特別崇拜比利時偵探小說家西默農不無關係。莫迪亞諾說過:“我很驕傲自己有一半和西默農是同國人,我覺得自己和他那麼相近,像他一樣,我喜歡蒐集舊報紙、舊檔案、城市交通圖,這都是為了創作。如同一個演員,我要了解確切的細節,以便進入角色。環境比情節更使我感興趣,我不喜歡勉強結束一次調查。”③

  如同莫迪亞諾的其他作品一樣,《多拉・布呂苔》和《青春咖啡館》這兩部小說一如既往地充滿了調查與追蹤、回憶與求證,謎一樣的主人公將讀者的心牢牢抓住,疑雲重重使讀者急於找出答案。被問及為何一直堅持這樣的寫作特點,他回答道:“總得有一定的時間間隔,感覺流逝了的時光促使我寫作的……與其重新尋找到實物的本身,倒不如重新尋找到這些事情的痕跡。”④正是在尋找這些事情的痕跡的過程中,一個逝去的年代呈現在讀者眼前。

  三、逃逸的青春

  在《青春咖啡館》正文前,莫迪亞諾引用了法國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的一句話:“在真實生活之旅的中途,我們被一縷綿長的愁緒包圍,在揮霍青春的咖啡館裡,愁緒從那麼多戲謔的和傷感的話語中流露出來。”青春本是美好的,但在莫迪亞諾的筆下卻和諸如流浪、逃跑這樣的詞語聯絡在一起,這樣的青春無疑會生出綿長的愁緒和傷感。

  多拉為何出走呢?她才15歲,正是二八年華,風華正茂的時候。她失蹤的日期大概是1941年12月末,大約四個月後被找回。從第一次出走到被送回家,這期間的四個月發生了什麼?她是怎樣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夜?她是如何逃避緊張可怕的針對猶太人的大搜捕的呢?

  我仍不知道她是靠什麼度日的,她躲在哪裡,第一次離家出走的冬天的那幾個月和誰在一起……這是她的祕密。⑤

  在多拉・布呂苔的故事中,有很多未解的謎,唯獨清晰可見的是故事的時代背景。看到尋人啟事後,作者對有關多拉的材料進行層層挖掘,對啟事中的奧爾納諾街展開了調查:39號金獅旅館,43號奧納諾電影院***,不遠處Clignancourt酒店附近的一間咖啡館……到處都印著多拉的影子。在重訪多拉足跡的過程中,莫迪亞諾將鏡頭打回到已消逝的那段歲月――佔領時期法國猶太人的命運躍然紙上:不停掙扎、逃避追捕和關押。在多拉的足跡中,莫迪亞諾還找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在那個戰亂的時代,同樣有著猶太血統的父親也遭受著顛沛流離、擔驚受怕、流落他鄉的命運。字裡行間,父親和多拉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多拉的出走可以視為人們抵抗命運、追求自由的舉動。

  如果多拉・布呂苔的出走是迫於一個特殊的年代,那麼生活在20世紀60年代22歲的“露姬”又是為何在15歲時就在警局的檔案裡被貼上“未成年出走”的標籤呢?小說第一位敘述者――一名巴黎礦業學校的大學生說到對露姬的最初印象:“她來孔岱這裡,是來避難的,彷彿她想逃避什麼東西,想從一個危險中逃脫。”⑥露姬呆在咖啡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寧願做“無名的啞角,一個無關緊要的人物,在照片的說明文字會這麼標註‘名字不詳’,或者簡明扼要地寫上‘某某’兩個字”。⑦那麼,在別人給她起名“露姬”之前,她是誰?她在哪裡?她有怎樣的身世和經歷呢?   第二個敘述者――受露姬丈夫舒羅之託調查失蹤的露姬的***蓋世,提到了雅克琳娜・德朗克***露姬的真名***15歲時兩次離家出走的經歷,值得注意的是多拉第一次出走也是在15歲。露姬在自述中說道:“生活就在我的前面向我招手,我怎麼能蜷縮起來把自己隱藏在四面牆壁之間呢?我害怕什麼呢?我要去見人。只需要隨便進一家咖啡館就行了。”⑧對露姬來說,孔岱咖啡館就像是個避難所,可以讓她躲過她想要逃避的那種暗無天日的孤獨的生活,在那裡她可以耐心等待,等待一切好起來。“我把希望寄託在我即將認識的那些人身上,認識他們之後我的孤獨將會結束。這個女孩是我認識的第一個人,也許她會幫助我遠走高飛。”⑨為何要逃走,為何要遠走高飛?不是正處錦瑟華年嗎?第四個敘述者――露姬的情人羅蘭似乎給出了答案。

  她只想逃走,逃到更遠的地方。然後,一想到被你拋在身後的那幫傢伙會找到你,要跟你算賬,你就會時不時地感到惶惶不安。必須隱藏起來,才能躲開那些訛詐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徹底擺脫他們。去那裡,去山上的頂峰,或者外海,呼吸自由的空氣。⑩

  為了自由,為了擺脫孤獨,露姬選擇了出走,但並未因此而擺脫孤獨。她又重新迴歸“堅硬線”,選擇了結婚,但愛情仍未戰勝孤獨。於是,她選擇了情人,重新出走,卻依然孤獨,最終她選擇了放棄生命。她不斷地嘗試,但“在每一個地方,露姬都不敢放下她的靈魂,這才是她要不斷出走、她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家、永遠也建構不了自己家的原因。”⑾

  四、破碎的青春

  與以往的主人公不同,《多拉・布呂苔》的主人公不再是一個想象中的人物,而是一個現實存在的有著猶太血統的女孩。她在15歲時出走,經歷了被找回然後再出走,最後在集中營被害。莫迪亞諾在舊報紙上看到了尋找多拉的啟事後,聯想到自己曾在年少時出走――這促使他在眾多猶太人名字中選擇了多拉・布呂苔。調查多拉使作者回到父親的時代,使他重走了一遍父親當年可能走過的路,重新體驗了佔領時期法國猶太人的悲慘生活。

  在孔岱咖啡館,露姬總是帶著居伊・德・威爾推薦給她的《消失的地平線》,書中的的世外桃源“shangri-la”――香格里拉或許和露姬所向往的自由之地有相似之處,露姬甚至不需要去那麼遠,對她來說,夜遊就足夠了,蒙馬特就足夠了。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循規蹈矩,隨波逐流。打破“堅硬線”,選擇“逃逸線”,追求不一樣的人生,需要極大的勇氣。選擇逃逸的路上或許充滿危險,卻要勇往直前才能獲得自由和解放。對露姬而言,“她唯一抵抗‘堅硬線’的方式就是逃跑,而她唯一抵擋這個世界的方式就是手中的青春。”⑿青春因為孤獨而逃逸,因為逃逸而愈加孤獨。露姬在自述說道:

  我感到一陣恐懼,這種恐懼常常在夜裡把我攫住,比害怕的感覺要強烈得多――我感覺從今往後要獨自一人面對人生,無依無靠,沒有人來幫我。無論是我母親,還是其他人。我真希望他一整個晚上都站在大樓前,為我站崗放哨,不只是這天晚上,還有今後的每一天晚上,就像一個哨兵一樣,更確切地說,像個照看我的守護天使。⒀

  15歲開始未成年流浪,15歲就萌發浪跡天涯的念頭,生活在不同時代的主人公有著大致相似的經歷。多拉和露姬的青春是與眾不同的,為了自由,她們選擇了“逃逸線”,明明知道這是一條充滿坎坷的路。莫迪亞諾說:“每個人物都在尋找出口,都想找到最終的一個***點,就像我們身處在一個不穩定和令人逃避的現實中,時刻感到威脅的存在,這種威脅感是在物的現實和人的現實中交替產生的;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安全出口是不可能存在的。”經歷了逃逸的青春,最終多拉和露姬的青春破碎了――多拉和父親一起被遣送往奧斯威辛集中營,露姬跳窗自殺身亡。在一家煙店,露姬在一張明信片上寫道:“再耐心一點,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⒁但事實證明,在殘酷的現實中,足夠的耐心是遠遠不夠的。多拉和露姬,或被動或主動,都沒有耐心等到那一天的到來。

  五、結語

  在尋訪多拉足跡的過程中,莫迪亞諾找到了很多父親和自己的影子。多拉對於莫迪亞諾是特別的,她的父親和作者父親一樣,都有著猶太血統,而她的出走也使作者想到了1960年1月自己在青春期時的一次出走。露姬身世也很特別,出生在二戰期間,父親不詳,由母親撫養。因為母親在紅磨坊做服務員,晚上上班,就一個人待在家裡,忍受著孤獨和恐懼,這似乎在影射著莫迪亞諾的童年――父親身份神祕,母親忙於工作,弟弟不幸早逝,父母關愛的缺失使莫迪亞諾的童年與孤獨為伴,一度離家出走,試圖切斷和周圍一切事物的聯絡。他曾說過:“我12歲到15歲之間,由於父母關係不好,我就經常從家裡出逃,放任自流地在巴黎閒蕩,我去了許多危險的、我那種年齡的孩子不該去的地方,有些街區一直讓我感到恐懼,那種衝擊非常強烈,我在這本書中就表達了這種衝擊。”⒂

  然而,逃離到底是為了什麼?在露姬經常光顧的一家文具書店裡,書店老闆問過她一句話:“那麼,您找到您的幸福了嗎?”這無疑是個簡單卻讓人難以回答的問題,我們不禁自問:“我們找到幸福了嗎?”這或許是莫迪亞諾為讀者準備的一個開放性命題。對露姬而言,幸福在哪裡呢?“咖啡館?書籍?大街上的遊蕩?婚姻中?逃跑?她全都試過了,包括***和神祕學,可她像其他許許多多的人一樣,最終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⒃而多拉在經歷了數次出走之後,最終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在1942年9月18日星期五,她和父親被遣送到奧斯威辛集中營,走向了一個特殊時代帶來的悲劇。

  莫迪亞諾鍾情於巴黎,而多拉・布呂苔和露姬逃離的軌跡構建出他心中的巴黎。在兩部小說中,巴黎的一條街道、一個咖啡館、一家旅館、一間書店、一個地鐵站名將現在與回憶連通,我們跟著主人公漫遊在這個古老又充滿故事的城市。莫迪亞諾說過:“我筆下的巴黎不是一個懷舊的巴黎,而是一個夢中的城市。”***Mon Paris n’est pas un Paris de nostalgie mais un Paris rêvé.***對讀者而言,一度青春,往事如煙,青春何嘗不是一場夢一樣的旅程呢?而每次回憶青春,都是一次與遺忘作鬥爭的過程。   註釋

  ① 洛朗斯・利邦.莫迪亞諾訪談錄[J].李照女,譯.當代外國文學,2004***04***.

  ② 引文為作者譯自:Patrick Modiano.Dora Bruder[M]. Paris:Gallimard,1997:7.

  ③ 小禾.“神祕的年輕人”――法國當代作家莫迪亞諾[J].讀書,1986***2***.

  ④ 洛朗斯・利邦.莫迪亞諾訪談錄[J].李照女,譯.當代外國文學,2004***04***.

  ⑤ 引文為作者譯自:Patrick Modiano.Dora Bruder[M]. Paris:Gallimard,1997:144.

  ⑥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M].金龍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3.

  ⑦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M].金龍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4

  ⑧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M].金龍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66.

  ⑨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M].金龍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70.

  ⑩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M].金龍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104.

  ⑾ 《青春咖啡館》:逃逸線與柔軟線間的青春[N].東方網:文匯報,2010-07-27.

  ⑿ 《青春咖啡館》:逃逸線與柔軟線間的青春[N].東方網:文匯報,2010-07-27.

  ⒀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M].金龍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65.

  ⒁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M].金龍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76

  ⒂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M].金龍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143.

  ⒃ 出自貝爾納・皮沃***龔古爾獎評委***的評論.

  參考文獻

  [1] 莫迪亞諾.青春咖啡館[M].金龍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2] Patrick Modiano.Dora Bruder[M].Paris:Gallimard,1997.

  [3] 洛朗斯・利邦.莫迪亞諾訪談錄[J].李照女,譯.當代外國文學,2004***04***.

  [4] 小禾.“神祕的年輕人”――法國當代作家莫迪亞諾[J].讀書,1986***2***.

  [5] 《青春咖啡館》:逃逸線與柔軟線間的青春[N].東方網:文匯報,2010-07-27.

  [6] Timo Obergoker. Ecritures du non-lieu, Topographies d’une impossible quête identitaire:Romain Gary,Patrick Modiano et Georges Perec.Paris et Vienne:Peter Lang,2004.

  [7] Annelise Schulte Norobolt,Perec.Modiano,Raczymow:la génération d’après et la mémoire de la Shoah,Edition Rodopi B.V.,Amsterdam-New York.

  [8] Leclère,Marie-Fran?oise.Il a vingt-deux ans et il méritait le Goncourt.Elle,1969-12-8.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外國語學院***

  篇二

  青春是一場迷夢

  【摘 要】《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是日本青春影像大師巖井俊二的代表作品之一。影片圍繞一群青少年在困境中的掙扎與求索,譜寫了一曲特殊情境下的青春殘酷物語。帶有實驗性質的視聽體驗,為影片青春迷茫的主題提供了鏡語支撐,作者別具風格。

  【關鍵詞】改編;青春;印象派;莉莉周;以太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120-02

  巖井俊二無疑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新生代導演中最具先鋒性的導演之一,除拍攝電影外,音樂、繪畫,文學皆為其所擅長,加上多年從事音樂MV創作的影響,其作品常流露出浪漫主義、唯美、印象主義等特徵,並附著意識流、文學化的傾向。儘管巖井俊二在創作中總會有帶有先鋒實驗性質,但其作品細膩的情感表現,唯美的影像體驗,依然深受觀眾喜歡,其中《情書》曾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股“巖井熱”,足以體現巖井俊二的獨特出眾。以2004年為分界線,以往作品包括《情書》在內,巖井俊二的創作中不乏有《燕尾蝶》、《花與愛麗絲》、《四月物語》等一系列優秀影片,且大部分影片皆表現青春影像,故巖井俊二在廣大年輕群體中倍受推崇,更是成為“文藝青春”的標誌。而2001年推出影片《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儘管晦澀難懂,並未達到如《情書》那樣的大眾認可程度,但卻是巖井俊二影片中極具作者風格的一部,也是一次大膽地實驗嘗試。

  一、文學改編電影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在拍攝前,巖井俊二在自建的網路BBS徵集留言對話,通過篩選後收入文學小說《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全書整篇都是論壇式的留言對話形式,他將虛擬的網路世界物理化,將人物身份、時間空間模糊,以菲利亞和青貓網路名稱身份作為小說兩位主體,通過散亂無邏輯性的對話,交代出現實中的事件,構建出“人物”與“人物”之間微妙的關聯與人物特性。《莉》實際上消解了傳統敘事中具體時空、事件三位一體的必然要求,以BBS文字的形式,將有效資訊自然掩埋在無限盲目的網路語言中,呈現出一種零敘事的假象。將這樣一部散亂無章實際卻精確細膩地小說搬上熒幕,無疑只有巖井俊二自己能做到。

  影片《莉》講述在田園城鎮背景下,一位壓抑迷茫放棄現實的少年學生,寄身與虛擬網路論壇,將信仰寄託在虛幻的音樂當中以尋求慰藉,並在這個精神凌亂的虛擬空間裡相互麻痺與陷落,最終卻被現實捉弄,以極端的方式終結了一切。

  電影基本承襲了原著文學小說無敘事的風格,保留了部分BBS論壇留言對話的形式,代替部分對話或旁白,交代資訊線索,或者用做一種特殊影像體驗,映襯影片基調,通過快閃的剪輯並加入鍵盤聲響,產生奇特的視聽感受,傳遞出一種冰冷的現代氣息與一閃而逝的印象。影片雖然構建了具體的物理環境,具體的人物身份,但正如上文所說,影片的整個環境正是虛擬世界的視覺化,一個看似開放實際卻異常封閉的環境,摒棄了生活氣息、社會的存在感,甚至家庭也只是個體的棲居地,在這樣的環境中表現青少年個體的漂流,對存在的質疑,以及精神上的異化。儘管影片在表現形式上與原著文學小說相去甚遠,但影片的深層表達卻與原著契合。

  二、本體:敘事、影像、音樂

  影片的特殊性還表現在電影語言多重風格的疊加:意識流的敘事,唯美印象主義影像、MV式剪輯,德彪西印象派音樂等等。

  從劇作的角度看,影片表達了青春的殘酷與單純美的統一,但故事卻是破碎、隨機的,沒有故事主線,亦沒有情節之間的因果邏輯關係,更不用說人物的核心欲求。不同於生活流的日常敘事,影片幾乎所有的情節都是“非生活”,“非常態”的,作者獨立創造出一個類似虛幻死寂的青春世界,雖然主體聚焦於幾名初中生,但人物的行為思想卻與其身份極度不符,完全表現同學之間的欺壓、援助交際、偷摸搶砸、暴力恐嚇等等駭人事件。其實影片更著重的是通過一系列非正常的事件觀察青少年脆弱的心理狀態與轉變,是一種基於內在邏輯性的變化,比如星野在去過海邊旅行之後,見識了生死無常,生命的脆弱與無助,之後卻性情大變,對曾經的夥伴以近乎殘忍的方式任意折磨這一段落。這其中沒有激勵事件的必然邏輯聯絡,但若與人物內在本身就深深存在著的雖與現實生活混亂無助的心理相聯絡,則這樣的轉變遵循著內在邏輯。

  影片的整體風格帶著印象主義的烙印,強調自然物象與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契合,追求表現人物心理的視覺表現。巖井俊二極其擅長逆光拍攝,通過提高曝光度而使人物面容清晰,使背景過曝,整個人物存在於一片光暈之中,畫面極度唯美、乾淨,造成一種非現實的迷幻,符合青春時期的單純明淨,這是巖井俊二影片的最大特點。電影正是反映了真實的巖井俊二自身的存在,他將自己的青春夢幻投入到電影創作中。[1]在片中多次出現綠麥田和鋼琴教室的逆光拍攝,則是特定場景下運用,綠色麥田是雄一幻想中的以太,能感受到精神上的安撫與澄淨。大幅度的晃動繚目鏡頭,除了表現人物迷亂的精神狀態和所處不***的環境之外,在節奏上也與固定靜態鏡頭形成對照。影片的色調同樣時暖時冷,表現青春的雙面性,殘酷與天真。

  作者特意使用印象派音樂巨匠德彪西的音樂貫穿整部影片,不僅與唯美轉瞬即逝的印象畫面相輔相成,更有意識地將不同的鋼琴曲對應不同情境和不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刻畫了人物性格,德彪西印象派的音樂正符合青春的朦朧美和純淨感。與印象主義影像結合,使影片的視聽更為和諧。音樂的功能在此已經不是簡單的配合畫面來打動觀眾,在畫面被幻化、弱化的時候,音樂甚至站在了畫面的前面,為觀眾塑造出極端單純敏感卻殘酷的青春本質,[2]強化了電影本身傳達的內在意義―迷夢青春。

  三、青少年個體異化的死亡漂泊

  影片中雄一和星野代表著青少年個體異化的兩種極端,在面對無序的現實方面,極度壓抑的雄一與極度暴戾的星野形成鮮明對比,但導致其自身異化的原因卻來自同一個壓抑的現實。而片中津田的自殺與久野的堅強忍耐則代表著女孩在極端環境下尋找出路這兩種不同卻同樣令人心塞難過的方式。在影片中,青少年們毫無目的、不知所措地漂泊在他們所在的世界裡,卻無人能給予援手,家庭被解構成喪失父權權威的異狀,而並未完全轉變傳統社會身份的母親依然處於對孩子無法干預的境地,軟弱的女教師沒勇氣踏入青少年的世界中,少年們如同被隔絕在一塊封閉的小世界,無法與外界溝通,相互之間也會因年少而缺乏信用,以至於墮落到自己也無法與自己溝通的境況,少年們只能探索自己的方式在這個壓抑的世界裡尋求一絲解脫,於是就有了片中雄一選擇了隱忍,星野寄託於暴力中尋找社會生存的法則,津田選擇了“追求自由”而自殺,久野則邁著沉重的步伐繼續走下去,卻不知道前方到底有無出路。無論是雄一、星野、津田還是久野都曾在精神世界中尋找到同一個寄託,即莉莉周的以太,但這種寄託無法幫助他們尋找到出路,甚至可能是一種精神麻痺與毒藥,雄一刺死星野是最好的例證,久野也早早放棄對以太的幻想。

  四、莉莉周與以太

  莉莉周是整個故事的核心元素,在影片中是以一種虛無、迷幻、神祕的方式存在,歌聲、CD、海報等等,實體卻從未出現,在影片中是一種信仰的象徵,被認為是最瞭解以太的人,影片中主要人物都是喜歡聽莉莉周的歌的人。而以太,本是現代社會網際網路絡的名稱,在劇中用來代表一種虛幻的概念――光的傳播媒介,情感的催化劑。

  影片中,莉莉周和以太被包括主要角色在內的廣泛群眾所信仰,盲目到每個人都自信地以為聽懂。但事實上以太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種因過度崇拜而將其神聖化的精神幻覺。在片中的作用便是突出主角們對現實的自我懷疑與絕望,只得將自己沉浸在虛幻中尋求安全感。而影片的最後,卻是莉莉周和以太造成了星野和津田的死亡悲劇,而雄一在看見星野便是青貓的時候,這種虛幻的信仰便瞬間崩塌,頗具諷刺意味是,雄一大喊著莉莉周的名字引起現場騷亂,從而趁亂將匕首刺向星野結束了過去的一切。缺失信仰的雄一陷入更深的迷茫,結局雄一在家中及理髮的一系列鏡頭都表明他內心的絕望和想要自殺的不穩定心理狀態,但久野的堅強卻是使雄一活下去的動因,最終影片以雄一站在從窗外穿透進教室柔美的光束下看著久野彈奏《阿拉格風格曲》結束,以一種反諷上揚的結局,來表達青春之光與希望的傳播媒介不是以太而是堅強的內心。“以太”本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交流主要的工具之一,在影片中作為一種被賦予神話的虛無,無疑是一種諷刺,網路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孤立,表面上方便的溝通造成的是實際關係的陌生與無法溝通,也表達出個體化程序所造成的集體尤其是青少年群體信仰的缺失,精神的空洞和無法與現實溝通的孤獨感,在自我懷疑與無助中,盲目地尋求精神寄託,不斷地淪陷與沉溺的狀況。

  參考文獻:

  [1]王一波.逆光下的生活:巖井俊二電影的美學特徵[J].寧夏大學學報,2010,***1***:32

  [2]郭瑾,李瑋.在《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聽德彪西音樂[J].電影文學,2010,***15***:134

  作者簡介:

  陳 鑫***1991-***,男,湖北省荊門人,遼寧師範大學影視藝術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的人還:

關於生活的政治論文
用犒賞造句
相關知識
關於青春的政治論文
關於貨幣的政治論文
關於環保的政治論文範文
關於環保的政治論文
關於和平的政治論文
關於感恩的政治論文
關於法律的政治論文
關於消費的政治論文
關於霧霾的政治論文
關於外匯的政治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