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哲學內涵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運用哲學的眼光對佛學中的理想境界——涅槃進行淺析,從而得出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徑。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用哲學的眼光看佛學中的理想境界

  摘要:涅槃,佛教用語,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等的中道體性意義;也即成佛。本文從天人合一與普渡眾生這兩個方面著手,運用哲學的眼光對佛學中的理想境界——涅槃進行淺析,從而得出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徑。

  關鍵詞:哲學;理想境界;涅槃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3-0334-02

  涅槃,佛教用語,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等的中道體性意義;也即成佛。佛教認為,輪迴是一個必然過程;人死去以後,“識”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以後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神。只有到達涅槃的境界方可擺脫輪迴。現今,運用哲學的眼光來看待佛學中的理想境界——涅槃,同樣也會受益匪淺。

  一、天人合一

  佛學認為,世界本體派生了天地萬物,在具體的條件下,萬物生而滅,變化不定。這個以“眼、耳、鼻、舌、身、意”方式存在的“我”,只不過是世界本體內部運動的產物。我們人同樣遵循著緣起性空的法則。我本無我,因緣假和為我。因緣合了,我們的心中就會顯示出各種相。它們都是因緣相對穩定的幻相。因緣散了,我沒有了,這些幻相也就滅了。其實人和其心中的相都是具有虛幻性。

  由於與生俱來的我執,人總是把自己當成實有,而不能把自己當作一段因緣。當因緣和合,本體作為因緣入了眾生心,它顯示出什麼樣的幻相,眾生做出什麼樣的判斷,那都是第二義的事。但是人們太難擺脫這種與生俱來的天性,所以長期迷戀於人間的“真假、善惡、美醜”這種虛妄的觀念,這就導致了眾生的苦,從而因果輪迴轉世。其實任何狀態都不可能是永存的,都會隨著產生它的因緣的散失而消滅。

  任何事物包括生命和各種想法的存在,也都是由於過去的一系列條件共同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它不是毫無根據的空中樓閣,即過去因造成現世果。這是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我們只能承認和正視。同時,只要我們能分清現狀,控制現實中的可變因素,改變相關的條件,事物就會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即控制現世因轉化成未來果。佛學提出“涅槃”即滅度***或寂滅、解脫、圓寂***,意為“滅生死之果,度生死瀑流”,即是通過消除“我執”,使現在因不會產生未來果,因果輪迴鏈條切斷,人滅度了自己,作為因緣而存在,從而再生而永生。其中,有餘涅槃即是生死惑業已盡,斷除生死之因後,但有漏身所依之苦果尚存,還有不徹底的心念,這是羅漢的境界。無餘涅槃即是生死惑業已盡,斷除生死之果後,再無心念,這是佛的境界。

  涅槃後也就不再存在妄念的問題。所謂妄念就是對本體的扭曲或片面的反映。任何思維都是有侷限性,它們都是站在某一個角度看問題,只能在區域性、具體領域正確,但不可能全面的反映本體。相對於本體的真實狀態而言,它就只能是妄念。所以站在微觀的個人角度上有“我、人、眾生、壽者”之分,但站在本體的高度看,此念皆是妄念。而本體本身無妄與不妄之分。一切都是源於本體,在本質上而無區別,終將回歸本體。甚至可以說,只要是消融到本體中的念皆是“正念”。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如此。“天”即是指外界、宇宙、還有本體,“人”即是指自己的身體和思想,“天人合一”就是人將自己整個身體和心靈融入到整個世界中去,融入到本體中去,去感受自己獲得的大自由和永恆存在。天與人是世間萬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質的一對矛盾,天代表物質環境,人代表調適物質資源的思想主體,合是矛盾間的形式轉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屬性。天人合一構成了人類社會中最根本矛盾對立統一體,在萬物諸矛盾中,又按照由內到外的順序,存在著四大層級矛盾!而人類活動的一切起點、指向與歸宿,又全在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運動之中!

  我來源於本體,又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把產生我的一切因緣還給各自,我在哪兒?我又是什麼呢?如果說世界的本源是大海,那麼我是由大海的水蒸氣所化,眾生就是山泉、小溪、江河,終究要流回大海。當我回歸本源大海之後,滴滴海水之中皆有我,然而我永遠找不到我,有我又無我,我與大海融為一體了。作為山泉、小溪、江河的我不存在了,但作為大海的我永存。於是,六道輪迴便沒有了。作為個體的自我是沒有了,但作為世界本體內部的因緣運動,我是永恆的存在。

  二、普度眾生

  “我將滅度一切眾生,實無眾生被滅度者”。釋迦牟尼成佛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就發願要普度眾生。這就是如來的大願。在佛學中,“眾生”既可指人,也可指各類動植物,還包括整個物質世界,甚至是意識。在佛家看來,萬事萬物及它們在我們的心裡生而滅,滅而生,永不停歇,永無止境,所以也謂之“眾生”。在佛學中,世間與心是不分的,既不存在一個對一切生命都共同的永恆的世間,也不存在一種可以脫離世間的心。所以,眾生也表示整個世界。

  任何個體的覺悟都是世界本體內部運動、因緣成熟的顯化,釋迦牟尼本人的悟道也是如此。佛的願力作為特定因緣,通過“帝網珠”最終必然入一切眾生心,於是佛緣與眾生緣聚合,眾生因聞道、悟道而成佛。因為世界的因緣已經發展到此階段,甚至眾生不悟道,全憑因緣也可以解脫,也可以被滅度成佛。這是佛滅度眾生的“無為法”,也即是“無相佈施”。其實我們自己已經是佛,阿彌陀佛已經救完了我們。

  所謂“我將滅度一切眾生”即佛的願力令我們迴歸本體。這願力中的發願者和被度者都是世界本體具體顯化,二者實是一體,都是從本源中演化出來,又終究迴歸到本源中去。“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皈依無量壽佛,就是迴歸本體,也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世界是一個永恆運動的圓,一切都從一點出發,又終將回歸到這一點,並且永無止境,所以“實無眾生被滅度者”。涅槃也即是這種業力身向願力身轉化的過程。當我滅度了我自己,化為願力入了一切眾生心,我就與一切眾生共在,與世界本體同在,眾生的一切福皆是我之福。這便是生命的本來面目。

  作為因緣運動的整體,世界本體無起點又無終點而且環環相扣。當它內部能量運動發展到一個階段時,其內部事物都會顯現出某種特性。所以,只要有某一個事物能顯示出來的特性,在此整體中的其它個體都必將與此有聯絡,它們在特定的條件下也會顯現出這種特性。因為這不是某一個體的特性,而是世界本體內部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特性,其必將在每一個個體上顯現。這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管你知不知道,認不認同。先知先覺者是因緣最先成熟的一批,也會最先成佛。後者後覺者還是會成佛,雖然時機較靠後。最先顯現特性的個體深知自己與眾生實為一體,當他意識到自己天人合一的狀態時,所以他不僅自己要大自在,也希望一切眾生大自在。只有一切眾生大自在,才是本體整體的大自在,才是自己真正的大自在。他將這種任何個體都將進入到一個新的狀態的資訊發散開來,其他個體也將得知而進化,即“成佛”。即使是不知、甚至不信,本體內部的能量運動也會將其帶入到新的時代,任何人都必將往生“西方極樂”。“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度一切苦厄,不僅有師度、自度,還有自然度。萬事萬物包括苦難本性皆空,它們遲早會自動化解。時代必將進步,在時代中的人也必將前進。這是世界對個體的強制的無為“恩惠”!

  佛學中的這種“普度眾生”的思想,是站在哲學的高度來說的,同時它也為佛教中日常行為中的佈施行善提供了依據。當它傳到中國後,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有很大的吻合度。這使得它在中國廣泛的流行,並且使得它從“無相佈施”的哲學高度在人間具體化。

  佛學認為,一切事物,不管它多麼奇特,都是世界本體內整體因緣的假和,任何事物包括生命都不可能有恆定的本性,它們都是在生死流轉的變化之中。眾生與生俱來的妄想“四相”,阻礙了從整體到個體、再到整體的順利流轉,才會令生命的存在苦不堪言。只要順暢這種流轉,眾生才可能從苦境之中解脫出來,達到解脫的大自由。這就是佛學中的“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三法印。即這像印章一樣使得佛學與其它學問相區分。

  我們能夠認識到世界和自己不斷變化的狀態,而不執著於不變的自我,意識到世界和自己的這一切都是有前面無數個條件造就而成,自己其實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也必將回歸到這個世界中,我們就能根據自己擁有的條件,改變自己痛苦的、不自由的現狀,實現自己的超脫和大自由,同時也幫助別人改變他們痛苦的、不自由的現狀,實現他的超脫和大自由,最終實現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的超脫和大自由!

  這就需要我們首先站在巨集觀層面上看產生我們個體生命並且讓我們生活在其中的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進而認識在這個大環境下並受其影響的個體具有怎樣的特性。佛學就為我們做出了這樣偉大引導!有人以為佛學是宣傳宿命論的迷信,有人以為佛學是叫人厭世的學說,其實都不然。佛學的“緣起論”並非是說一切都是命中註定而不可改變,只是為了使我們看清現實的成因,接受現實,從而為改變現狀打下伏筆。佛學中的“性空論”並非是說人生本是一場虛無的空,只是為了使我們理解人的命運可以改變,從而鼓起勇氣去改變命運、把握自己!“事在人為,莫道萬般皆由命;境由心造,退卻一步自然寬!”所以,佛學不是愚者混沌的迷信,不是弱者逃避的藉口,而是智者超越的智慧,而是強者把握自我的武器!我們要學習這種智慧,運用這個武器來更好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明朝空印案的歷史事件介紹
分析哲學論文
相關知識
佛學哲學內涵論文
佛學哲學論文
關於教育學哲學的論文範文
馬克思哲學主義大一論文
柏拉圖的哲學思想畢業論文
有關哲學的選修課論文
中國哲學史選修課論文
教育哲學的新特徵論文
大學哲學論文範文
醫學哲學論文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