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辛姓姓氏源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辛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9位。在2013年中國姓氏人口排名第145位。下面給大家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辛姓姓氏源流

  辛***Xī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姒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據《元和姓纂》、《廣韻》等所載,夏王啟封庶子於莘***故城在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建立莘國,其後世子孫以地為氏,稱莘姓。後由於莘與辛音近,遂去艹頭為辛姓,稱辛氏,便產生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據《路史》所載,相傳黃帝之後有高辛氏,其後有去高字改為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東省曹縣一帶的有辛氏的後裔,有以辛為姓的。

  4、出自賜姓而來。據《通志·氏族略》所載:“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賜項氏姓辛,其後皆顯於唐代,此支為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

  ① 清滿洲人有辛姓,世居錦州。

  ② 清高麗有辛姓。

  ③ 清時甘肅碾伯***今青海省樂都***縣土司其孫姓辛,名莊奴。

  ④ 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得姓始祖:啟。父大禹,母塗山氏。夏朝開國君主。相傳禹晚年曾根據以前的先例,做禪讓的姿態,並推舉東夷族的伯益做繼承人,但暗中卻為傳子做準備,竭力為子培養羽翼勢力。大禹薨後,啟不負父望,興兵奪權,一舉攻殺伯益。不久,又興兵滅掉了不服自己,妄圖蠢蠢欲動的同姓有扈氏。剪除異己後,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禪讓制一去不返,世襲制度從此確立。啟建國後,封庶子於莘,其後以封地為氏,因莘辛在古時同音,後去掉草頭,稱辛姓,尊啟為辛姓得姓始祖。

  辛姓遷徙分佈

  辛姓發源於今陝西合陽,為夏時諸侯,夏傳至桀時滅亡。商時辛姓於史書鮮見,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時受封於長子***今山西子***,其子孫遂開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戰國時,晉國有辛俞、辛寥,周國都***今河南省洛陽***有辛有,魯國有辛櫟,表明辛姓在此際已播遷於今河南、山東境內。兩漢之際,辛姓在隴西***今甘肅省臨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別是辛慶忌家族世代顯貴,更為後世辛姓隴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此際還有趙***今河北省一帶***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經遍佈北方。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隴西繁衍的辛姓已經族大人眾,枝繁葉茂,而且高官不斷,數量眾多,辛姓隴西郡望已經形成。另外,在雁門一帶的辛姓也勢頭很猛,並形成了辛姓歷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門郡望。此際,由於隴西郡望的帶動,辛姓在今甘肅蘭州也形成大的聚落。並且頗為輝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頗為興旺,並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當為辛姓入遷江南第一人。隋唐時期,隴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勢頭不減,並出現了辛姓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將。五代十國至兩宋,辛姓發展出現了新特點,隴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陝、晉、豫、冀、魯等地辛姓發展迅速,尤其在今山東境內,辛姓繁衍的尤為興盛。隨著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現了更多的辛姓人家,並且已有辛姓入閩。元代,有辛姓遷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地。明代以後,辛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山東辛姓繁衍最勝。清康乾年間以後,河南、河北、山東之辛姓闖關東者甚眾,其中山東辛姓為中堅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約佔全國漢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九。

  辛姓歷史名人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紂,曾獻紂七十諫,紂不聽,無奈投周。後任周太史,受封於長子。曾倡議百官群臣各獻箴言,勸王行善補過。今存“虞人之箴”。

  辛 攀:字懷遠,隴西狄道人。父奭,尚書郎;兄,鑑曠;弟寶迅,皆以才識知名。秦雄為之語曰:“五龍一門,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對他人兄弟的美稱。

  辛 祕:隴西人,唐代官吏。舉五經,歷河東司馬。任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時,開源節流,使澤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卻無厚產,為時所稱。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戰國時人,生卒年不詳,散文家,祖籍宋國***今河南省***,代表作品為《文子》。唐玄宗於天寶元年***742年***詔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書為《通玄真經》,道教奉為“四子”真經之一。班固等都認為文子是老子弟子,並說“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內篇·釋滯》認為“五千文雖出老子,然皆泛論較略耳”,“至於文子,莊子、關令,尹喜之徒,其屬文筆雖祖述黃老、憲章玄虛,但演其大旨,永無至言”。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載李暹為文子作傳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杜道堅《通玄真經纘義·序三》說:“文子,晉之公孫,姓辛氏,字計然,文子其號。家雎之葵丘,屬宋地,一稱宋鈃,師老子學,早聞大道,著書十二篇曰《文子》。”

  辛慶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肅省臨洮***人,西漢將領。初為右校丞,屯田烏孫赤谷城,戰退歙侯,拜為侍郎,遷校尉。後補金城長史,舉茂才,復遷郎中車騎,又任光祿大夫、左曹中郎將、執金吾等職。後遷左。

  辛公義:又名辛亞,隋代狄道人,少年時喪父,母親教他讀書,以勤苦著稱。開皇初年,辛公義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醫藥還不普及。當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裡的人就會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滅。辛公義為了改變當地的風俗,就讓有病的人用車輦送來衙門聽事廳的廊上,以至於廊上都睡滿了病人。辛公義自己設了一個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邊。並且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買治病的藥品,免費給得病的百姓服用。於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癒。等病人痊癒以後,辛公義就將病人的家屬召來,勸說他們要事親至孝,友愛同胞,諸病家子弟也都慚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稱辛亞是“慈母”。

  辛雲京:蘭州金城***今甘肅蘭州***人,唐代大臣。初為北京都知兵馬使,後遷代州節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賞罰分明,將士不怠,使所轄之境沒有烽警之虞。官至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辛茂將:隴西狄道人,唐代大臣。歷任大理少卿、中書侍郎、侍中等職。後兼左庶子,與許敬宗共審長孫無忌案。不久死於任上。辛君昌:隴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為邛州刺史,八年後改任潤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蘭州金城人,辛雲京從弟,唐朝將領。曾從李光弼出井陘、戰嘉山、督戰甚力,肅宗贊其與黥、彭、關、張一樣勇猛。累遷鴻臚卿,英武軍使。唐代宗時,封為肅國公,遷左金吾衛大,進晉昌郡王,歷湖南觀察使、工部尚書致仕。

  辛棄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號稼軒,齊州歷城***今山東省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曾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武裝,後南下歸宋。最高職任過樞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壯志難酬。他一生主張堅決抗金,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中,多抒發恢復統一祖國山河的壯烈感情。詞風繼承蘇軾豪放風格,二人並稱蘇辛,但更縱放自如,衝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軒長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義***今屬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時,免歲輸銅錢,為蜀人讚譽。後任開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為參知政事。因病罷為工部尚書,出知陳州,後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彥博:山西平遙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歲貢入太學,擢監察御史、僉都御史,調山東浙江按察使。永樂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應乾:山東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歷任長治縣令,雁門關提督,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山西巡撫。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開封府襄城***今屬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進士,歷任海寧知縣、吏科給事中、太僕少卿、應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職。卒於工部尚書任上。
 

百家姓香姓姓氏起源
時姓寶寶起名的方法
相關知識
百家姓辛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木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路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之賴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墨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顏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燕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益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梅姓姓氏源流
百家姓師姓姓氏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