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孫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仲孫氏複姓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但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位門閥,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臨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仲孫姓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年魯桓公姬允的次子,屬於以齒序排行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魯公子慶公之後。慶父曰共仲,故以為仲氏。為閔公之故,諱殺君之罪,更為孟氏,亦曰孟孫氏。”仲孫、孟孫,乃至仲氏、孟氏,原來都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他們的始祖,便是春秋時期代魯國公子慶父。追本溯源,他們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春秋時期魯國君主魯桓公姬允有四個兒子,長子庶出,名叫姬慶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稱共仲,亦稱仲慶父、孟孫氏。次子為嫡子,叫姬同,後繼位為魯莊公。三子亦為庶出,名叫姬叔牙。四子叫姬季友,與魯莊公是一奶同胞。

  慶父,公元前?~前659年,魯莊公繼位後,三個兄弟皆為朝堂大夫,其中的慶父最為專橫,並拉攏叔牙為黨,一直蓄謀爭奪君位,並與其嫂——魯莊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魯莊公在位的第三十二年***公元前661年***生了病,因為夫人哀靖沒有生子,即無“嫡嗣”,便準備從“庶子”中議立。

  留居於魯國的慶父的支庶子孫,多以“仲孫”為姓氏,稱仲孫氏,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仲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仲孫氏、仲氏皆尊奉慶父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姜姓,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仲孫湫,屬於以齒序排行為氏。該支仲孫氏,就是第一個淵源仲齊國派到魯國弔唁的使臣仲孫湫的後裔子孫。仲孫湫,春秋時期齊國人,事齊桓公姜小白為大夫。當時魯國發生內亂,齊桓公派仲孫湫以“慰問”的名義去弔唁,實際上是偵察魯國情況。

  在仲孫湫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之齒序、名字為姓氏,稱仲孫氏、湫氏,後該支仲孫氏族人中有省文簡改為單姓仲氏者,而湫氏族人則大多簡筆改稱秋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仲孫湫,屬於以齒序排行為氏。該支仲孫氏,出自春秋晚期孔子學生仲由的後代。仲由,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邑人***今山東泗水泉林鎮卞橋村***,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以政事見稱。

  在仲由的後代裔孫和族人中,有以“仲由之孫”為姓氏者,稱仲孫氏,也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路氏、季路氏。後該支仲孫氏族人中有省文簡改為單姓仲氏者,而季路氏族人則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季氏、路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仲孫姓遷徙分佈

  仲孫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仲是“老二”的意思,古人兄弟中老兒的姓名中常用“仲”字***老大多用“伯”,老三、老四多用“叔”,“季”。***相傳奚仲的後代名仲,他的後代就有以仲孫氏為姓的。春秋時,魯桓公的兒子慶父,字共仲,人稱孟孫氏,又號仲孫氏***他的後代因此也有了兩種分支,各為孟孫氏及仲孫氏***。如此稱呼是為了表示對魯桓公是皇族之後的尊重。又有宋莊公,其子字仲,後世也有因他而姓仲孫的。還有少部分仲孫的姓,是來自孔子的學生仲由的後代。仲孫複姓望族居高陽郡***今山東臨省淄縣西北一帶***。

  仲孫姓歷史名人

  仲孫湫

  春秋時齊國人,事桓公為大夫。當時魯國發生災荒,齊桓公派仲孫湫以“慰問”的名義去偵察情況,回來之後,齊桓公問他:“現在是否可以攻打魯國?”仲孫湫說:“不可以,因為魯國有難,不可攻打他,只可更加愛護和幫助他!”齊桓公聽後很佩服仲孫湫的遠見。

  仲孫蔑

  即孟獻子。春秋時魯國人。他為人勤儉,體察民情。嘗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主張儉用和發展生產。時稱賢大夫。

  仲孫速

  ***公元前?~550年待考***,一稱孟孫莊子,簡稱孟莊子;魯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魯國重臣。

  仲孫羯

  ***公元前?~542年待考***,一稱孟孫孝伯,簡稱孟孝伯;魯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魯國重臣。

  仲孫僖子

  ***公元前?~542年待考***,一稱孟孫僖子,簡稱孟僖子;魯國人。著名春秋時期魯國重臣。


遊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姓姓姓氏源流和郡望堂號
相關知識
仲孫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仲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糜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充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逄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經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薛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廉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淳于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田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