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反應的限度知識點總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化學反應限度就是研究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程度,也即化學反應動態平衡。  二、化學反應的限度

  說明

  1絕大多數反應都有一定的可逆性。一個反應是可逆反應的必需條件:在同一反應條件下進行。

  2可逆反應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到一定程度時,正反應速率和逆反應速率相等,反應物與生成物的濃度不再發生變化,單位時間內生成的該物質的量與消耗的該物質的量相等,反應達到化學平衡狀態。

  3化學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在化學平衡狀態下化學反應仍進行,但是反應混合物的組成保持一致,當反應條件改變時,原化學平衡狀態被破壞,一段時間後會達到新的平衡。

  1、化學平衡常數

  1對達到平衡的可逆反應,生成物濃度的係數次方的乘積與反應物濃度的係數次方的乘積之比為一常數,該常數稱為化學平衡常數,用符號K表示。

  2平衡常數K的大小反映了化學反應可能進行的程度即反應限度,平衡常數越大,說明反應可以進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數表示式與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式有關。對於給定的可逆反應,正逆反應的平衡常數互為倒數。

  4藉助平衡常數,可以判斷反應是否到平衡狀態:當反應的濃度商Qc與平衡常數Kc相等時,說明反應達到平衡狀態。

  2、反應的平衡轉化率

  1平衡轉化率是用轉化的反應物的濃度與該反應物初始濃度的比值來表示。如反應物A的平衡轉化率的表示式為:

  2平衡正向移動不一定使反應物的平衡轉化率提高。提高一種反應物的濃度,可使另一反應物的平衡轉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數與反應物的平衡轉化率之間可以相互計算。

  3、反應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1溫度的影響

  升高溫度使化學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降低溫度使化學平衡向放熱方向移動。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是通過改變平衡常數實現的。

  2濃度的影響

  增大生成物濃度或減小反應物濃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增大反應物濃度或減小生成物濃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溫度一定時,改變濃度能引起平衡移動,但平衡常數不變。化工生產中,常通過增加某一價廉易得的反應物濃度,來提高另一昂貴的反應物的轉化率。

  3壓強的影響

  ΔVg=0的反應,改變壓強,化學平衡狀態不變。

  ΔVg≠0的反應,增大壓強,化學平衡向氣態物質體積減小的方向移動。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溫度、濃度、壓強對平衡移動的影響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濃度、壓強、溫度等平衡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例題分析】

  例1、已知下列熱化學方程式:

  1Fe2O3s+3COg=2Fes+3CO2g    ΔH=-25kJ/mol

  2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47kJ/mol

  3Fe3O4s+COg=3FeOs+CO2g     ΔH=+19kJ/mol

  寫出FeOs被CO還原成Fe和CO2的熱化學方程式。

  解析:依據蓋斯定律:化學反應不管是一步完成還是分幾步完成,其反應熱是相同的。我們可從題目中所給的有關方程式進行分析:從方程式3與方程式1可以看出有我們需要的有關物質,但方程式3必須通過方程式2有關物質才能和方程式1結合在一起。

  將方程式3×2+方程式2;可表示為3×2+2

  得:2Fe3O4s+2COg+3Fe2O3s+COg=6FeOs+2CO2g+2Fe3O4s+CO2g;ΔH=+19kJ/mol×2+-47kJ/mol

  整理得方程式4:Fe2O3s+COg=2FeOs+CO2g;ΔH=-3kJ/mol

  將1-4得2COg=2Fes+3CO2g-2FeOs-CO2g;ΔH=-25kJ/mol--3kJ/mol

  整理得: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答案: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例2、熔融鹽燃料電池具有高的發電效率,因而得到重視,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鹽混合物作用電解質,CO為陽極燃氣,空氣與CO2的混合氣體為陰極助燃氣,製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電池,完成有關的電池反應式:

  陽極反應式:2CO+2CO32-→4CO2+4e-

  陰極反應式:             ;

  總電池反應式:               。

  解析:作為燃料電池,總的效果就是把燃料進行燃燒。本題中CO為還原劑,空氣中O2為氧化劑,電池總反應式為:2CO+O2=2CO2。用總反應式減去電池負極即題目指的陽極反應式,就可得到電池正極即題目指的陰極反應式:O2+2CO2+4e-=2CO32-。

  答案:O2+2CO2+4e-=2CO32-;2CO+O2=2CO2

  例3、下列有關反應的方向說法中正確的是  

  A、放熱的自發過程都是熵值減小的過程。

  B、吸熱的自發過程常常是熵值增加的過程。

  C、水自發地從高處流向低處,是趨向能量最低狀態的傾向。

  D、只根據焓變來判斷化學反應的方向是可以的。

  解析:放熱的自發過程可能使熵值減小、增加或無明顯變化,故A錯誤。只根據焓變來判斷反應進行的方向是片面的,要用能量判據、熵判據組成的複合判據來判斷,D錯誤。水自發地從高處流向低處,是趨向能量最低狀態的傾向是正確的。有些吸熱反應也可以自發進行。如在25℃和1.01×105Pa時,2N2O5g=4NO2g+O2g;ΔH=56.7kJ/mol,NH42CO3s=NH4HCO3s+NH3g;ΔH=74.9kJ/mol,上述兩個反應都是吸熱反應,又都是熵增的反應,所以B也正確。

  答案:BC。

化學反應的熱效應
高三學習方法指導
相關知識
化學反應的限度知識點總結
2017高中化學選修四基礎知識點總結
高一化學物質的分類知識點
最新高考化學的易錯知識點總結
高考化學常考的實驗知識點
備戰高考化學的重要知識點總結
高三政治生活我國的政黨制度知識點總結
高二數學下冊數列的概念知識點總結
高二生物上學期生態環境的保護知識點總結
高一生物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知識點總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