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和太極操的區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常言道,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太極拳的門道是什麼?我們看太極拳演練,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師,練拳出神入化、韻味十足,而一般人練拳,雖然打的是太極拳的套路,外形也很漂亮,但總是使人感到平淡無味,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習武的人有句行話,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是說看一個人打拳,只要練幾招,便知他身手有沒有東西,是內行還是外行,是有功夫還是花架子等等。這裡的“有沒有”很重要,不同的體育專案,比如不同的拳種流派、舞蹈體操等等,都有它們的自身特點及特定的表現形式,包括它們的內涵和功用,都必須或儘可能地充分體現它們各自的特色,方能稱為“有沒有”。儘管任何運動都有健身強體、塑造形象的作用,甚至在表現形式和防身禦敵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或相近之處,但它們是不能相互替代的,這就如同體操不能替代拳術,京歌不能替代京劇一樣。

  就拿楊式太極拳和體操來講,體操身法多為挺胸收腹,突出昂揚健美之體態;楊式太極拳則強調涵胸沉氣,突出穩固輕靈之機勢。假設有人既採用楊式太極拳速度均勻、柔和緩慢的特點演練,又以體操昂揚的姿態去表現,這能稱為太極拳的“行家裡手”嗎?反過來,如果用太極拳的運動原理去展示體操的風采,那他肯定不會成為體操王子或體操皇后。所以,不能認為慢的、勻的、開的、柔的運動形式就是太極拳,或者就是楊式太極拳,而必須從拳術的動作功用、技術要領和太極拳的運動理念來理解和展示它。
 


       

  那麼,何為太極拳呢?簡單地說:

  1.太極拳首先是拳,拳的概念就是攻防技術。因此練太極拳首先要明白並帶著招法的內容去練,而不可通過空泛的肢體動作或想當然的技術動作去練;

  2.同時要用太極的哲學理念來指導其演練的動作,就是用陰陽互化的基本辯證關係,來熔鍊動作中動靜、虛實、開合、剛柔、快慢、內外等對立統一而互育互濟的變化關係,以及以柔克剛、以小勝大的運動機理來造就太極拳特有的演練氣韻。這種氣韻是以這種太極思想和文化做鋪墊,加上長期刻苦的習練和體悟才能形成,單追求動作的形似是遠遠達不到這種水準的;

  3.僅有動作的技擊內容和太極拳的武學思想作指導還不夠,還要靠太極拳運動要領的貫穿才能完備。比如動作中要做到“頂懸”、“放鬆”、“沉肩”、“墜肘”、“涵胸”、“拔背”、“用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指”而節節貫串等等這些“約束”條件,要用這些約束條件來“制約”和“改造”那些揚頭、挺胸、板腰、腿飄、跪腿、過膝等等不正確的現象***或還沒認識到這些是不正確的現象***,形成太極拳所需要“約束”條件下的自由,才能達到太極拳的演練要求。這裡舉一個簡單例子來說明。比如“掌”***不包括其他拳的掌法要求***,楊式太極拳的掌展開後應當是像瓦片狀,手指和掌心微凹自然順平,並隨著動作的屈伸微有開合,則張弛有度,氣息暢通,勁勢自然貫串。若是做成手掌伸平,甚至手指後翹,特別是食指後翹,看似手有精神,實則它是僵的、張揚的、不自然的,因此不能稱為太極拳的手,可能就應當叫“太極操”的手了。

  總之,太極拳和太極操有著明顯的區別。因此,不管是練傳統太極拳也好,還是練國家套路也好,都要符合上述太極拳的諸般條件,才能走出太極操的誤區。有人習慣將國家套路,如24式說成是太極操而加以指責,這不完全正確。因為24式太極拳也是源於傳統太極拳,只是簡化了套路,並非也簡化了太極拳的內涵。倘若也簡化了太極拳的內涵因素,那就不成為真正的太極拳了。

  另外順便也強調,太極拳並無快慢之分,是可快可慢,也可快慢相間。認為慢練就是太極拳、或太極拳就是慢練的認識,也是個誤區。動作慢練只是太極拳一種特有的鍛鍊方法,其實慢練的極意是為了更快。所以慢練太極有它十分豐富的積極意義,這裡不多贅述。總之要理解太極的真意是無形無狀,能看到的東西是體現了這種奧妙的存在;太極拳的真諦就是隨心所欲,能演示出它無窮的形象。然而,不管快練也好,慢練也好,都要符合前面所說的以太極之名,認識太極拳所賦予的內涵,方能避“太極操”之嫌。

太極拳技法的系統論
化勁的介紹
相關知識
太極拳和八卦掌的區別是什麼
太極拳和八卦掌的區別
太陽鏡和偏光鏡的區別
超極本和筆記本的區別
太極拳和太極操的區別
楊式太極拳和太極功夫
楊式太極拳和太極功夫
超極本跟筆記本的區別
跆拳道和空手道的區別
操盤手和分析師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