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的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它是中國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起源於西漢初年的環首刀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它刀身修長,共五尺,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且可單、雙手變換使用,臨陣殺敵,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國歷史檔案館儲存的重要資料《苗刀考證》中,這樣寫道:“苗刀用以衝鋒槍,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

  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將日本人由唐刀改進成的日本刀,再改進成為威力更強的苗刀,因此又稱"抗倭刀法"。之所以被稱為苗刀,據說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

  它刀長五尺,刀身修長,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並可單、雙手交換使用,這樣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殺傷威力極大。苗刀主要分為刀柄、護手和刀身三部分。其中刀身部分又可分成刀尖、前刃與後刃三個部分。苗刀全長5尺,刀身長3尺8寸,刀柄長1尺2寸,刀寬1寸2分,護手***刀盤***呈圓形或橢圓形。

  苗刀的基本握法

  ***1***抱刀:左手拇指和虎口扣住護手***刀盤***,食指和中指夾住刀柄,無名指和小指托住護手,刀背貼靠前臂。

  ***2***單手握刀:五指握刀柄,虎口靠護手,刀背與虎口相對。

  ***3***雙手握刀:一手五指握刀柄的前部,虎口靠護手,另一手五指握刀柄的後部。
 

 

  苗刀的技擊風格

  苗刀不同於其他花刀,它主要以雙手握刀,每招每勢樸實、嚴謹,用起來以身催刀,刀隨身轉,逢進必跟,逢跟必進,進退連環,動作剽悍雄健,勢如破竹。它善於連續進攻,攻中有防,防是為了更好地攻,技法變化如明朝程宗猷所說:“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祕 ,人莫能測,故長技每每敗於刀。”可見該刀技法千變萬化。一、二路苗刀各具有其獨特的風格:一路也叫原路、老架,屬於基本刀勢,勢法渾厚矯健,大劈大砍,一招一勢。二路也叫新路、新架,是郭長生大師在一路的基礎上,糅進通臂二十四式中的疾絞連環步法,因此,動作除大劈大砍外,外加左右輾轉,疾速多變,攻防的連擊性較強。

  苗刀刀法的源流

  歷史上苗刀有勢、有法,而無名稱。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江蘇人程宗猷,為使苗刀便於流傳,他取其名、法其勢著成《單刀法選》、《單刀法圖說》。清初,武藝家吳殳又對苗刀進行了一番研究和整理,他以左右撩刀為基礎,吸收“漁陽老人”劍法中的“確削粘杆”之要,編寫成了雙手刀《十八勢》和《單刀圖說》。

  苗刀刀法的傳承

  清代河北滄州桑園鎮謝晉汾,得此刀,謝傳南北聞名的常勝將軍天津人劉玉春,劉於1916年至1925年間又傳滄州郭長生等。郭長生深得苗刀、通臂拳、劈掛拳的真傳,在原來苗刀一路***老架***的基礎上,集前人之精華,糅進了“通臂二十四式的疾絞連環步”,創編了二路***新架***苗刀,同時還增加了“苗刀進槍”等器械的對練套路。

峨嵋刺的簡介
判官筆的簡介
相關知識
苗刀的簡介
少林單刀的簡介
燕尾單刀的簡介
刀的簡介
八斬刀的簡介
古玉收藏入門不可不知的金律玉質刀法的簡介
茶道課程的簡介
茶道具的簡介
茶道真兄弟的簡介
手寫板的簡介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