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的改革與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檔案,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一起和小編來看看什麼是新課標吧!

  新課標的改革作用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程序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同過去時代在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等方面的社會發展主要依賴於自然資源或物資力量相比較,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對於21世紀人類發展則具有越來越關鍵的意義。所謂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學習工具,即閱讀、書寫、口頭表達、計算和問題解決;二是要具備基本的知識、技能,以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只有這樣,他才能具有能夠生存下去、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充分發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積極參與社會的發展,並能終身學習。

  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和既往的七次課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於促進中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承認,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同時代發展的要求和肩負的歷史重任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反差。中國基礎教育課程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所產生的危害影響至深,這與時代對人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第二,傳統的應試教育勢力強大,素質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實。

  課程結構單一,學科體系相對封閉,難以反映現代科技、社會發展的新內容,脫離學生經驗和社會實際;學生死記硬背、題海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課程評價過於強調學業成績和甄別、選拔的功能;課程管理強調統一,致使課程難以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制約及產生的不良影響,都足以說明推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針對性。

  新課標的改革目標

  概括地說,這次課程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工業經濟對於“效率”的崇拜又決定了學校教育必須以簡約、規範的方式來傳授知識,因此,建立在對知識加以分門別類基礎之上的分科課程就成為課程結構最重要的特色。此外,各門學科對於各自領域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邏輯性”“權威性”的追求,不僅造成了學科之間的森嚴壁壘,而且使教科書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尊嚴。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以教科書為載體知識便處於核心地位,成為制約教師和學生活動的依據。換言之,知識成為學校課程體系的目的。

  現行課程體系的上述特徵,都反映了這麼一種教育理念或關於人的發展觀:國家和社會發展集中地體現為經濟的發展,因此,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它也構成了人的“發展”的全部內涵。

  顯然,如果不根治中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現存的應試教育的弊端,素質教育就不能推行。

  為了實現新課程的培養目標,同時針對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了本次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構成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框架,體現了課程改革是一項複雜而細緻的系統工程。

  一、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二、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絡

  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五、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製度

  六、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如果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這一點,課程改革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素質教育就會流於形式。同以往相比,這次課程改革在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知識、發展、課程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轉變。

  學生觀

  學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物件,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學生,這是教育工作者面對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觀的核心內涵是,學生究竟是人還是物。至少在口頭上,幾乎任何人都認為學生是人,然而,在我們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卻普遍存在著把學生當做任人擺佈的物的現象。這涉及一個如何看待人的問題。這次課程改革對於學生的看法堅持了以下三個要點。第一,作為生活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人,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學生具有“被決定”的一面。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闡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新課程必須具有必要的統一性、規範性,這一點在課程標準中得到了體現。

  第二,作為具有主動性生命形式的人,學生與無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動物有著本質的區別。正是這種主動性,使人能夠不斷地“更新”,不斷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課程實施的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如何保護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第三,學生具有“未完成性”。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這種未完成性是指: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具有豐富的潛能,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蘊藏著對於復興中華民族大業至關重要的人力資源。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使命。

  發展觀

  自古以來,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應試教育的模式嚴重地限制了“發展”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所謂“發展”僅僅是指通過各種考試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練。這種專注於工具價值的發展觀嚴重地破壞了人的內在的自然,從而嚴重地阻礙了人的本體價值的實現。應該看到,人的工具價值和本體價值乃是內在地統一於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之中的。為了充分發揮課程之於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這次課程改革除了在課程結構、教學過程、課程評價方面作了調整之外,還強調各科的課程標準都必須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釐定應該達到的目標。只有堅持全面發展的觀點,才能實現“發展”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發展乃是質而不是量的變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育”這個概念的真正內涵,即教育乃是養成學生的健全的個性或人格。

  知識觀

  從前面的表述中,我們已經知道工業經濟時代學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傳授知識,因而,系統的知識幾乎成為“課程”的代名詞。知識之所以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為人們賦予了知識一些“神聖”的特徵。知識不僅是絕對的,而且也是客觀的,因而,知識成為了外在於人的、與人毫無關係的、類似於地下的礦物那樣的客觀存在物。對於知識而言,人們惟一能夠做的事情,就是“發現”。對於學校裡的學生而言,他們的任務乃是接受、儲存前人已經“發現”了的知識。在這種知識觀的指導下,學校教育必然會出現書本中心、教師中心、死記硬背的現象。

  這次課程改革堅持實踐的觀點,並吸納當代哲學、心理學、教育學、複雜科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成果,認為知識屬於人的認識範疇,是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並得到檢驗的。換言之,無論新知識的獲得或是現成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人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認識主體的活動。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的過程、選擇的過程、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乃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這次課程改革要求在師生關係、教與學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變革,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地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儲存知識,而是學會探究,以便為終身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課程觀

  課程是一個歷史的範疇,直接受制於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課程觀。“課程即教學的科目”或“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展的總和”等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同的觀點。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這裡的“教學科目”或“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在課堂中向學生傳授分門別類的知識。這種課程觀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向學生展示的知識世界具有嚴格的確定性和簡約性,這與以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為特徵的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於是教育、課程便遠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實踐中,與知識、技能的傳授無直接關係的校內外活動,往往被看做是額外的負擔而遭到排斥。這種知識本位的課程顯然不再符合時代的需要。基礎教育課程應該全力追求的價值是促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為此,要積極利用並開發各種課程資源,除了知識、技能之外,人類創造的所有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構成課程的素材。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所有這些素材的教育意義都是潛在的,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經驗才能夠被啟用而得以彰顯。為此,必須拆除阻隔學校與社會、課程與生活之間融會貫通的藩籬。惟有如此,學生才會感到,學習不是生活的額外負擔,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學習”活動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作為教育的消極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體驗也將獲得與理智同等的地位。

  新課標的特點

  第一,在課程目標上,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據棄了以往分科課程片面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傾向,從而使分科課程的目標也實現了由知識本位向學生髮展本位的轉向。這是課程目標和教育價值觀的重大改變。

  第二,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上,注重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實用性和綜合性。各學科都力求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最基礎的知識和最基本的技能作為課程主幹內容;各學科在保留傳統課程內容中仍有價值的基礎知識的同時,特別強調從當代科學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礎知識,增加新的具有時代性的內容,體現時代特色,剔除陳舊過時的知識;各學科都注重與社會生活的聯絡。努力面向生活實際並服務於生活實際,從而使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實踐形成互動的關係;各學科都力求與相關學科相互融合,使課程內容跨越學科之間的鴻溝,最大限度地體現知識的“整體”面貌。總之,新分科課程內容呈現出嶄新的面貌,從而與課程內容存在繁、難、偏、舊和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傳統分科課程有顯著區別。

  綜合課程與分科課程相對應,綜合課程是一種雙學科或多學科的課程組織模式,它強調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絡性,強調不同學科的相互整合。單從學科本身的發展來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兩種課程組織形式各有其存在價值,因為學科的發展呈現分化和綜合並駕齊驅的趨勢。

新課標的改革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
什麼是新古典裝修風格
相關知識
新課標的改革與簡介
試論高校鋼琴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論文
環境法教學的改革與創新論文
建構主義理論視野下市場營銷專業課堂教學的改革與探索論文
我國財政稅收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九年級下冊歷史蘇聯的改革與解體練習卷
軍隊醫院會計核算管理辦法的改革與思考論文
農村實施新課程的問題與對策
優秀教師學習新課標的學習心得總結_心得體會
學習物理新課標的心得體會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