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景區旅遊勝地介紹大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茅山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南北約長10公里,東西約寬5公里,面積50多平方公里。

  茅山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巖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迴,靈泉聖池星羅棋佈,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茅山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風景區於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同時,這裡既是道教聖地,又是抗日根據地,其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景觀、革命歷史觀融為一體,勝似仙境。

  茅山總規劃面積32平方公里,九霄萬福宮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與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輝。

  九霄萬福宮

  九霄萬福宮位於茅山的最高處、也是茅山影響最大的一座宮觀——又因它坐落在茅山主峰大茅峰之巔,通常也被稱為頂宮。

  頂宮廣場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40米,廣場南側有石欄,以石欄為界,另一邊就是江蘇常州金壇屬地了。眼前是東山門,正面是“茅山道院”四個黃色大字,背面上是“紫氣新輝”四個隸書大字,左右側門分別寫著“出玄”、“入牝”,玄為陽,牝為陰。《玄牝》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玄牝之門”就是說道生萬物,萬物由是而出。

  西側建築***西山門******有個特徵,外面門框頂是圓的,內門頂是方的。東山門是解放後許世友開山鑿路後才有的,而西山門才是古時真正的頂宮大門。這個一方一圓的門形是有說法的。宮觀為圓,居家為方,這告訴我們茅山道士是可以成家立室的!

  頂宮創建於西漢時三茅真君得道飛昇之後,已經有2100多年的歷史。在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皇帝敕建賜“聖祐觀”,專門供奉大茅真君茅盈;明代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又被敕建殿宇,升級為宮,賜名為“九霄萬福宮”。整體建築坐北朝南, 東西對稱,依山借勢,結構嚴謹,佈局合理,自南至北,層層而上,雄偉壯觀。頂宮先後歷經三次大的劫難:分別是太平天國時期、抗日時期和***時期。

  在抗戰時期九霄萬福宮遭到戰火的破壞。因為九霄萬福宮是茅山的制高點,日軍在這裡設立據點。新四軍把茅山作為根據地的中心,必須把這個據點拔掉。新四軍曾經在茅山道士們的通風報信下,利用日軍換防的機會,多次設伏打擊日軍,但由於地勢險要,一直沒有攻下來。到了後來,茅山道士們一致認為“頂宮住了日本人,對革命有害,就燒了吧。”於是,茅山道士與新四軍裡應外合燒了“九霄萬福宮”,成功將日本人趕出了茅山,新四軍將茅山全部納入根據地。由於破壞比較嚴重,頂宮大部分是85年以後重新修建或復建的。

  元符萬寧宮

  “印宮”位於茅山積金峰南麓,初名“潛神庵”,為茅山上清派第25代宗師劉混康修煉之地。元祐年***公元1086年***,哲宗皇帝母后誤吞尖針於喉中,御醫束手無策,道士劉混康用茅山道教的符錄和丹藥治好了母后,哲宗大悅,賜茅山八件珍寶,賜名劉混康為“洞天通妙法師”。紹聖四年***1098年***始建“元符觀”,九年後建成,徽宗賜額“元符萬寧宮”,並令江寧府發兵200人,供元符宮及崇禧觀巡邏灑掃。

  八件珍寶中有一枚刻有篆體陽文“九老仙都君印”字樣的玉印,據傳為“和氏壁”一部分刻制,有“夜食四兩硃砂,日蓋千張君印”之說。傳說,明洪武年間,玉印被收至皇宮,欲改制成“奉天承運文寶”的皇帝玉璽,但三刻三試,印跡仍是“九老仙都君印”。明太祖無奈,只得於洪武十三年送還茅山。後來,每逢茅山香期廟會,前來朝聖進香的善男信女們,都要到元符宮請道士在其香袋或腰帶上蓋一顆“九老仙都君印”,意即能消災進壽,遇難呈祥。久而久之,元符宮又稱為“印宮”。印宮現有房屋107間,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目前,主要包含睹星門廣場、靈官殿、萬壽臺、三天門廣場、勉齋道院、太極廣場、老子神像、老子廣場、二十四孝圖等建築群。

  崇禧萬壽宮

  茅山自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年***建“白鶴廟”,三國時吳主孫權建“景陽館”,南朝時建“曲林館”,至樑代已有知名道館50餘處,精舍10餘處。到元朝,計有257處庵靖道院,房屋5000餘間,道士數千人,著名的有三宮***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崇禧萬壽宮***五觀***乾元觀、玉晨觀、白雲觀、德祐觀、仁祐觀***。

  崇禧萬壽宮,俗稱紅廟。位於大茅峰西北丁公山南。原為南朝時所建的“曲林館”,後為陶弘景的“華陽下館”。唐貞觀***627—649年***時,唐太宗為王法立***王遠知***建“太平觀”。寧敕改“崇禧祠”,元延祐六年***1319年***賜名“崇禧萬壽宮”。宮前原有照壁,壁上鑲嵌“第八洞天,第一福地”8個石刻大字,旁有昭明太子讀書檯。宮內原有靈官殿、章臺、玉皇殿、三清殿、太元寶殿,祀奉三茅真君。宮內道院有復古、威儀、四聖、葆真、三茅、天師、南極、玄壇、東華、三清、七真、三官共12房。崇禧萬壽宮先後於1957年和1964年兩次被拆,宮跡全無。1966年建東進水庫,宮址全部淹沒。這一歷史悠久的道教宮觀,只能見諸於史料記載。

  2011年。崇禧萬壽宮復建工程開工建設;2016年8月28日,茅山風景區舉行崇禧萬壽宮落成暨神像開光慶典。來自海內外的道教界人士和社會各界代表及遊客1000多人蔘加了慶典儀式。

  據瞭解,茅山風景區崇禧萬壽宮位於景區大茅峰西北丁公山南,佔地120畝,耗資約1億元,歷時5年打造。這座由茅山風景區管委會打造的全國道教第一家文化型道觀,將成為茅山景區道文化體驗的新景點,包括大殿、法堂、三天門、養生谷、博物館、書畫院、知道堂、法籙院、齋堂、道教人才培訓中心,同時還包含養生谷、籙生樓和法籙院三個住宿區域。大殿為崇禧萬壽宮的核心建築,主要是為了進行科儀齋醮授籙活動;偏殿包括法堂和法籙院,法堂供奉著三茅真君,法籙院是進行授籙活動的辦公場所;知道堂是授課、講座以及表演活動的場所;抄經堂是給信眾遊客提供一個安靜的區域進行抄經授課的地方。

  崇禧萬壽宮融合傳統建築及宗教風格,以茅山道教文化展示和道教養生為主軸,逐步形成“道士授籙、信眾聽道、遊客觀法”特色優勢,融“修道、養生、弘法”於一體,集“神聖、神祕、神奇”在一宮,讓遊客充分領略和品嚐茅山道教養生文化大餐,是大型宗教活動、道教文化傳播及休閒養生之處。從崇禧萬壽宮出發,可以沿登山步道到達喜客泉、九霄萬福宮,也可以沿楚王澗抵達元符萬寧宮、華陽洞和仙人洞景點。

  華陽洞

  茅山自古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美譽,這“第八洞天”就源自於華陽洞。洞天,是道教名詞,是指“通過”之所,修道者在洞中修煉,與神仙相通,與天界相通。

  華陽洞位於茅山老虎崗西側,北距印宮約300米。這裡很有“仙氣”——自然環境下,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0000個/立方米,負氧離子有空氣維生素和有“空氣長壽素”之稱,有利 於人體的身心健康。茅山上清派以“存神”、“服氣”為修行的主要方法。華陽洞無論從地球磁場效應還是負氧離子濃度上都稱得上“集天地之靈氣”。

  清代《茅山志》記載,華陽洞有東西南北五個洞口,3顯2隱,東西長45裡,南北寬35裡,空虛170丈。現在我們所見的是華陽洞西口,華陽洞洞口上方刻有華陽洞三個大字,每個字約1米見方。相傳為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所書。齊樑時著名道教學者陶弘景曾隱居此洞,並借洞而設華陽三館,著書立說,收徒傳教;唐代詩人劉長卿也曾寫詩讚曰:“漸臨華陽口,微路入蔥茜。七曜懸洞宮,五雲抱深殿”;宋代張商英在《華陽洞》中贊到“素虎斑虯躡紫煙,幾看滄海變桑田,赤城玉笥尋真後,又到華陽第八天”;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曾御書“華陽洞天”。

  華陽洞曾出土部分唐宋時期的道教文物,後由於各種原因,僅開挖150米便停止,洞內有何神奇,至今讓人好奇。

  仙人洞

  “仙人洞”、也稱“蓬壺洞”,仙人洞***,距離元符宮的山門不到百米。相傳古時候曾有仙人在洞中潛心修煉,並且得道成仙,所以稱之為“仙人洞”。仙人洞是一個石灰岩溶洞,形成已有6500多萬年的歷史。這裡常年氣溫較低,在夏天是避暑勝地,比室外溫度低十多度。仙人洞在歷史上久負盛名,清朝文人孫星衍曾寫過一首詩讚美此洞:“垂乳甘可餐,流膏滑難觸。心疑轉仙境,曠蕩見平陸。”仙人洞在清朝時期已堵塞,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重新對遊客開放。此洞總長920米,分為上、中、下三層,現已開發利用的為中、下兩層,長度208米。

  仙人洞以“秀”、“靈”、“仙”為主要特點,洞徑小巧玲瓏,蜿蜒曲折,洞中流水潺潺,古人修煉的遺蹟隱約可見。洞中主要景點有:青牛嬉水、通天河、仙人灶臺、九曲銀河、上界仙書、善心池、月芽湖、天生仙橋、蓮花懸頂、影壁遺址、飛天瀑布、七級浮屠、老子傳道、玉簾在望、千年雪山等;在洞的出口處有三隻仙鶴正在等待得道成仙之人,帶領他們飛往仙界。

  喜客泉

  位於景區大茅峰西北的喜客泉,是茅山十九泉中最著名一眼古泉。泉水冬暖夏涼,水質甘甜,遇旱不涸。明代詩人陳沂曾詩讚曰:“池上一鼓掌,池下泉四潰。問喧沸起,散亂如珠碎。為問何為然,人云此地肺。訊息與人通,氣動隨謦亥。”兩千多年前,此處就曾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1986年,電視劇《中國泉》中的迎客泉即指此泉。2002年6月,景區對神泉進行了恢復性開發。景點以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集古樹名木、神泉、古蹟、亭臺軒榭於一體,形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喜客泉因蘊含了天地靈氣、道家仙氣,有著令人稱奇道絕的“三怪”:

  第一怪:客來泉喜冒得怪。遊客只要站在泉邊,雙擊手掌,泉底便會冒出串串水泡,似玉珠翻湧,又似在歡迎客人到來,喜客泉因此而得名。

    第二怪:泉水油麵蓋得怪。喜客泉平靜時,水面會有一層似薄膜樣東西履蓋,水泡冒出,水波四散,薄膜似的水面又分裂開來,忽爾又聚攏,然後慢慢恢復平靜,其形其景狀如油水,故稱“油麵蓋”。

    第三怪:水往高處流得怪。喜客泉水位與其東側水溝水位相比,要高出約8米。根據地球引力,山上流下的水應順東側水溝流向山下,結果卻出人意料的流進喜客泉。

  抗戰勝利紀念碑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座落於當年新四軍浴血奮戰的茅山北麓、望母山山巔之上.由鎮江市全體黨員交納特別黨費,於1995年9月1日建成。紀念碑寬6米,高36米,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後刻有114字紀念碑文。紀念碑須彌座高3.13米,寓指鎮江市全體黨員31.3萬人;碑身28米,寓指新四軍一、二支隊來自南方八省;碑前317級16米臺階,每組50級,寓指抗戰勝利50週年;6組臺階寓指6月,最後17級寓指17日,即指韋崗戰鬥勝利紀念日***1938年6月17日***。

  紀念碑目前不僅是茅山紅色革命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已成為茅山人文景觀中必不可少的遊覽內容。1997年春,附近居民偶然發現每當在紀念碑下燃放鞭炮時,碑前上空就會傳出“嘀嘀達”的軍號聲這一奇特現象後,來這裡的遊人就更多了。此景點現被譽為"世界一絕"。對於這種奇特現象,風景區有關領導請了很多專家來研究此種現象,一種解釋是說與紀念碑前317級臺階有關;另一種解釋說是與紀念碑所在望母山結構有關;還有一種解釋說是因地磁場作用,槍炮一響,就會再現當年的軍號聲,但都沒有確鑿的證據。如今,此景點已被評為江蘇省精品旅遊景點。遊客除瞻仰紀念碑雄姿、緬懷先烈以外,“放鞭炮,聽軍號”也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旅遊參與內容。

  新四軍紀念館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坐落於茅山腳下,距離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約300米。

  1938年夏,陳毅、粟裕等同志率領新四軍東進抗日,建立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為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教育後人,經江蘇省委批准,於1985年9月建成了茅山新四軍紀念館。

  紀念館佔地面積為16.3萬平萬米,分展覽區和紀念碑瞻仰區。展覽區包括基本陳列和“將帥館”、“英烈館”、“新四軍廉政教育館”三個專題陳列,一個臨時展覽廳。展廳建築總面積11500多平萬米。

  基本陳列為《新四軍蘇南抗日鬥爭歷史陳列》。展覽分為:“蘇南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軍”、“茅山抗日根據地的開闢”、“新四軍東進北上”、“蘇南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堅持”、“蘇南人民奪取抗日鬥爭的勝利”五大部分。展出各種珍貴文物和歷史資料2000餘件,陳列採用現代化展示以及圖表、燈箱、蠟像、雕塑等不同形式真實、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陳毅、粟裕、譚震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業績和當年抗日軍民浴血奮戰的悲壯場面。

  “將帥館”陳列主題為《江南風雲――茅山新四軍將帥陳列展》,展覽面積為2800餘平方米。分設元帥廳、大將廳、上將廳、中將廳、少將廳以及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廳六個部分。集中展出了在蘇南敵後抗戰中建立卓越功勳的陳毅、粟裕、葉飛等100名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高階將領,以及譚震林、張鼎丞、羅炳輝、曾山、鄧子恢、陳丕顯等部分高階幹部的主要生平業績。展出珍貴的歷史照片、文物1500餘件。陳列採用現代化科技展示手段,充分調動觀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在藝術表現形式方面,則突出重點和亮點,力求創造出個性化的展陳空間,讓觀眾在參觀的同時喚醒他們對歷史的認同感和對先輩們的敬仰之情。

  “英烈館”陳列主題為“茅山魂——《茅山新四軍英烈陳列展》,展覽面積為200餘平方米,展覽分為血染疆場、以身殉職、英勇就義、虎膽英勇、同門忠烈、巾幗英雄、開明士紳、文化先鋒、英雄少年等八大部分,選取88位具有典型意義的烈士事蹟和156件珍貴文物進行展示,同時將1980名烈士事蹟在多媒體中迴圈播放,力求多形式、多維度再現蘇南抗戰中的個體英烈、群體英烈的光輝形象,全面地反映蘇南軍民浴血奮戰的慘烈、悲壯情景,大力地弘揚和傳承革命先烈博大的愛國情懷和勇於獻身的精神。

  1995年9月1日在茅山西側的望母山巔建成了“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題寫,該處已成為紀念館瞻仰區。

  1997年冬發現“碑前放鞭炮,空中響軍號”的奇觀,參觀瞻仰的人群絡繹不絕,2006年4月,該奇觀成功申報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建館以來,紀念館年均接待國內外觀眾40餘萬人次,近年來年接待觀眾逾120萬餘人次。截至2008年5月,共計有250餘家大專院校、部隊院校、中小學校和機關企事業單位與紀念館結成基地共建單位。2008年實行免費開放,觀眾接待量成倍增長。自1992年以來,紀念館先後被中央、省、市有關部門列為“校外德育基地”、“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等,並先後榮獲“江蘇省優秀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重點紀念館”、“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等榮譽稱號。

  德祐觀

  德祐觀位於二茅峰頂,佔地1600平方米,建於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專祀二茅真君茅固,在抗戰期間被日軍燒燬。清雍正、乾隆年間***1723-1795年***有全真派道士沈一清重建這座宮觀。1958年,德祐觀僅存的3間破舊房屋都拆作他用。該觀傳承全真派乾道。

  2013年,茅山德祐觀以嶄新的形式樹立中茅峰山頂,中國第一所近似於博物館的道觀就在此產生。走近建成後的德祐觀,一座以現代建造工藝和傳統審美角度相融合的整體建築便展現在你的眼前。高高的牆體以及那青磚灰瓦,處處透漏著江南古建築的氣息。

  仁祐觀

  仁祐觀位於三茅峰頂,佔地1400平方米,主體融合傳統建築及宗教風格,在保護遺址基礎上滿足宗教及觀光的功能。該觀建於元延祐年間***1314-1320年***,專祀小茅君茅衷,抗戰期間被日軍燒燬,清雍正、乾隆年間***1723-1795年***有全真派道士沈一清重建這座宮觀。該觀傳承全真派坤道。

  2013年3月,茅山仁祐觀完成復建。復建後的仁祐觀以中國古典建築裝飾與現代工藝相結合,使煥然一新的仁祐觀重新矗立在小茅峰。

  走近建成後的仁祐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書寫著“敕賜仁祐觀”的山門,白牆灰瓦,彷彿在喻示著萬事萬物皆由陰陽二氣所生。走入山門,緊接著便是悠長的青磚漫道,藍天、白牆、山石、草木四者本無關聯,卻在這山路上融為一體。那似是無心而建卻又別有一番滋味的小路,卻讓人又一種曲徑通幽便隱約步入了神仙居所的感覺。

  非常道

  非常道位於景區盤山公路的右側,名字來源於《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非常道”全長1.6公里,全程共有華存亭、抱朴亭、本草亭、隱居亭等休息涼亭4處,沿途可觀賞茅山豐富的植物和茅山古鎮風景。“非常道”是古人朝山進香的必經之路,古代修建山頂宮觀,所有建築材料都是通過“非常道”運至山頂的。

  好運石

  相傳大茅君茅盈當年不畏千里,從陝西咸陽來句曲山採藥煉丹,治病救人,修道行善。當時茅山常年風多雨少,一年中至少有十個月是在狂風中度過的。茅山方圓百里的上空也都是煙飄沙飛,老百姓走路即使蒙起頭巾,回家後還是一嘴的沙石,這給當地百姓日常生活以及農作都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人們祈盼著什麼時候風就可以停了。然而無論山上風有多大、路有多陡,茅盈他必定每天朝出晚歸,在山林間搜尋草藥。累了餓了時,就靠著此塊石頭,就著乾糧和山泉充飢。說來也奇怪,他只要立於此石某個方位,便能擋山間四面來風。久而久之,茅山的風變得不那麼大了。就在茅盈修成正果、得道昇仙後,茅山從此便沒有了那種狂風。人們為了感激這位聖人的功德,於是便把此石稱為“好運石”。

  棋盤石

  茅山周邊景點德祐觀遺址的西南方向不遠處,有一塊平平整整狀如棋盤的天然石要板,人稱棋盤石。相傳有時候茅山腳下住著一戶人家,靠打柴為生。一天,這家樵夫來到二茅峰砍柴,看見兩位老者,一個穿紅衣,一個穿黑衣,聚精會神地在石板上下棋。樵夫走到跟前,兩老者若無其事地頭也不抬,只在下棋,樵夫將自已的扁擔插在地上,繩索、柴刀丟在一旁,不聲不響地站在一旁觀看二老下棋。一會兒,穿黑衣的老者對樵夫說:“你母親來了!”樵夫只當沒聽見,仍然默不作聲地看下棋。又過了一會,穿紅衣的老者又對老者樵夫說:“你妻子來了!”樵夫連忙回頭張望,卻沒有看見人來。當樵夫轉過頭來看時,霎間兩位老者已無影無蹤。樵夫轉身去拿扁擔,而扁擔卻已長成一棵大樹,後人稱其為“扁擔樹”,繩索也變成藤蘿繞在樹上。“很久很久以前村上有位砍柴人進山砍柴,一直沒有回來。”樵夫下山聽村上人說,不由的感嘆道:“山中方片刻,世上幾百年,紅塵有何戀,不如去學仙。”說罷轉身飄然進山去了。

  白鶴泉

  泉水給人以清澈、潤甜之感,她清純不嬌媚,蒼桑不笨拙,她是聚天地精華、吸日月之光的一種精靈!茅山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的勝景。茅山十九泉中有一眼古泉被譽為“天下第八泉”,這眼古泉座落在南鎮街舊香火街內,此泉因蘊含了道家的仙靈之氣,顯得異乎尋常,神祕莫測!泉水冬暖夏涼,水質甘甜,遇旱不涸,從古至今,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茅山人。全國並列第八的泉池,還有江西南昌紫清山丹井。

  雷劈池

  茅山周邊景點有2個雷劈池,一池池水為硫磺味,一池池水為甘泉。據說原三茅峰頂無食用之水,天雷先劈一池,但有硫磺之味,不可食用。後天雷在其近旁又劈一池,食之甘甜如蜜。

國外旅遊景點排行榜及介紹
夏季海邊旅遊不可錯過之地與海邊飲食注意事項
相關知識
茅山景區旅遊勝地介紹大全
中國秋季旅遊勝地介紹
溫州四海山景區旅遊攻略
陝西老君山景區旅遊攻略
贊皇棋盤山景區旅遊攻略
贊皇棋盤山景區旅遊攻略
釜山周邊旅遊出行介紹
浙江風景區導遊詞歡迎詞大全
關於穀雨各地區風俗習慣介紹大全
登山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