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神話是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想象是一種心理過程。那麼有關中國傳統神話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與借鑑!

  篇一:夏禹妃女嬌的傳說

  傳說大禹跟女嬌結婚後,只在家待了四天,便忙著離家治水去了。留給女嬌的,就只有守望的流光,13年過去了女嬌也成為一位中年婦人了。但她沒有怨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她把對大禹的愛深埋在心底,採桑織布,教養幼兒,不使大禹分心,大禹才得以安心治水。

  此外,還有另有一傳說,大禹與女嬌舉行了婚禮,自辛日結婚,到甲日***前後只有4天***就外出治水去了。女嬌追隨大禹,也在附近的安邑安了家,照顧大禹的飲食起居。那幾日工程正處於關鍵時刻,為了早日結束原始居民的哭聲,贏得打通軒轅山戰役的勝利,把奔流肆虐的洪水引向大海,大禹不得不旰衣宵食,吃住都在工地。大禹便與女嬌約定,為了搶時間,在工地上設張鼓,女嬌聽見鼓聲就來送飯,否則勿來。

  可是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有一天,大禹不慎碰落一塊山石,石落擊鼓。女嬌聽到了,就連忙帶著食物來到了工地。卻看見自己的丈夫化作一頭巨大的黑熊,一爪操釺,一爪執斧,在河中浪頭跳躍,專注地開鑿軒轅山。

  原來自己的丈夫竟然是一頭面目猙獰的大熊,女嬌大驚失色,扔下手中的食物,慌亂又驚恐地奔逃而去。

  大禹見狀,也趕緊追了上去,他想向妻子解釋清楚。急切中,他居然又忘了要恢復自己的本來面目。他邊追邊喊,可是他越喊,女嬌越不敢停留。就這樣,一追一逃間,女嬌跑到了嵩山之下,終於力竭而止化成了一塊大石。夏禹心急如焚。大禹的部屬聞訊趕來,也都十分唏噓。細心的伯益發現,女嬌的石像中傳來空洞的聲音,原來女嬌已經懷孕了。

  大禹見母子俱化為石,更是悲痛不已,他對石頭喊道:“還我兒子。”石像的肚腹應聲開啟,一個男嬰就此降臨人世。

  由於是啟石而生,天賦異秉,他的名字便叫“啟”,他就是未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開創者夏啟。

  禹開鑿軒轅山,喪妻得子的故事見於《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軒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因此,《楚辭 天問》裡屈原問道:“焉有龍虯,負熊以遊?”“龍虯”指大禹,“熊”指鯀。鯀腹生禹,那麼禹變成大熊也是可能的了。

  禹即天子位後,曾兩次會盟諸侯,所選的盟址一次是塗山,另一次則是在會稽山。禹之所以把第一次諸侯會盟大會的地址選在塗山,就有報答妻子部族的意思。

  為了紀念女嬌夫人,至今嵩山南麓仍然建有啟母闕。

  篇二:伏羲教人打魚

  伏羲兄妹制了人煙以後,世間一天比一天熱鬧起來了。可是,那時候的人跟我們現在的人大不相同。那時候人不曉得做莊稼,一天到黑只曉得打野物,吃的就是野物的肉,喝的就是野物的血。野物打得少,就少吃一些;打不到,就餓肚皮。在那個時候吃飯成了一個大問題。

  伏羲看到這個光景,心裡很難過。他想:要是老這樣下去,豈不是要餓死一些人嗎?他左思右想,想了三天三夜,都沒有想出個可以解決兒孫們吃飯問題的辦法來。到了第四天,他走到河邊一面轉悠,一面想辦法。走著走著偶爾抬頭一看,看見一條又大又肥的鯉魚,從水面上跳起來,蹦起多高。一會兒,又是一條鯉魚跳起來;再隔一會兒。又是一條。這下子就引起了伏羲的注意。他想:這些鯉魚又大又肥,弄來吃不是很好嗎!他打定主意,就下河去抓魚,沒費好大工夫,捉到一條又肥又大的鯉魚。伏羲歡喜得很,就把鯉魚拿回家去。

  伏羲的兒孫們看見伏羲捉來了魚,也都歡歡喜喜跑來問長問短。伏羲把魚撕給他們吃,大家吃了,都覺得味道不錯。伏羲向他們說:“既然魚好吃,以後我們就動手捉魚,好幫補幫補生活。”兒孫們當然贊成,當下都跑到河裡去捉魚。捉了一個下午,差不多每人都捉到了一條,還有捉三、四條的。這下子大家都歡喜得了不得,把魚拿回去美美地吃了一頓。伏羲又打發人給住在別的地方的兒孫們送信,喊他們都來捉魚吃。

  這樣,沒到三天,伏羲的兒孫們都學會捉魚了。

  偏偏好事多磨。在第三天上,龍王忽然帶了烏龜丞相跑來干涉,他惡聲惡氣地對伏羲說:“哪個喊你來捉魚的?你們這麼多人安心要把我的龍子龍孫們都捉完嗎?趕緊給我擱倒喲!”

  伏羲沒給龍王的話嚇倒,他理直氣壯地反問龍王:“你不准我們捉魚,那我們吃啥子唷?”

  龍王氣沖沖地說:“你們吃啥子,我管得到?就是不准你們捉魚。”

  伏羲說;“好,不準捉,我們不捉;以後沒得吃的我們就來喝水,把水喝得乾乾的,把你們所有的水族都乾死!”

  龍王本來是個欺軟怕硬的傢伙,聽伏羲這麼一說,心裡果然害怕。他怕伏羲和他的兒孫們真來把水喝乾,自己的命就難保了。想讓他們捉吧,又實在回不過口來,正在進退兩難,烏龜丞相湊到龍王耳朵邊上,悄悄向龍王說;“你看這些人都是用手捉魚,你就和他們定個規矩:只要他們不喝乾河水,就讓他們捉去,但是不許用手捉。他們不用手就捉不到魚。這下子既保下了龍子龍孫,又保住了龍君你的性命,讓他們看著河水白瞪眼,該多好呢!”

  龍王一聽這話,高興得哈哈大笑,轉過臉來向伏羲說:

  “只要你們不把水喝乾,你們要捉魚就來捉吧,可是得遵守這麼個規矩,就是不能用手捉。你們若是答應,就算是說定了,以後雙方都不準反悔!”

  伏羲想了想,說:“好吧。”

  龍王以為伏羲上了當,便帶著烏龜丞相高高興興地回去了。伏羲也帶著兒孫們回去了。

  伏羲回去以後,就想不用手捉魚的辦法。想了一個通宵,第二天又想了一個上午,還是沒有把辦法想出來。到了下午,他躺在樹蔭底下,眼望著天,還是在想。

  這時候,他看見兩枝樹枝中間,有個蜘蛛在結網。左一道線,右一道線,一會兒就把個圓圓的網子結好了。蜘蛛把網結好就跑到角落裡躲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那些遠遠飛來的蚊子呀、蒼蠅呀都被網子網著了。蜘蛛這才不慌不忙地從角落裡爬出來飽餐一頓。

  伏羲看見蜘蛛結網,心裡突然開了竅。他跑到山上找了一些葛藤來當繩子,象蜘蛛結網那樣,把它們編成了一張粗糙的網,然後又砍了兩根木棍十字形綁到網上,又拿了一根長棍綁到中間,網就做好了。他把網拿到河邊往河裡一放,手握長棍在岸邊靜靜地等候著。隔了一會兒,把網往上一拉,哎喲,網裡淨是些歡蹦亂跳的魚。這個辦法硬是對勁,比起用手捉魚不但捉得多,人還不用下水了。伏羲就把結網的方法教給他的兒孫們。從此以後,他的兒孫就都曉得用網來打魚了,吃的再也不缺了。一直到現在人們還是用網來打魚。

  龍王看見伏羲用網來打魚 ,氣得乾著急。因為他們並沒有用手捉魚呀!龍王如果反悔,不但話不好說,還怕惹得伏羲和他的兒孫們起了火,真來把水喝乾了。龍王坐在龍官裡急呀急的,就把一對眼睛急得鼓出來了。所以後來人們畫的龍王像,眼睛都是鼓起來的。那個不知趣的烏龜,看到龍王急得那個樣,還想替龍王出個主意。哪曉得剛剛爬到龍王肩膀上,嘴巴湊到龍王耳朵邊,一句話還沒說出來,就被龍王一巴掌打到面前公案上的墨盤裡啦。烏龜在墨盤裡翻了兩翻,染了一身墨汁。現在烏龜身上烏漆漆的,就是那回被龍王打到墨盤裡染的。

  篇三:灶王爺吃糖

  別看灶王爺鬍子一大把,還像小孩似地愛噸糖。他不但自己吃,還把糖送給玉帝,弄得玉帝也變得愛吃糖了。

  陰曆十二月二十三.是個送灶的日子,過去這個時候,人們都要請灶王爺吃麥芽糖,還讓他轉送一些給玉帝吃。可如今沒人給他倆送糖了。玉帝吃不到糖,挺不高興,就把灶王爺招來,責問他;“過去每年這一天,你都獻給我麥芽糖,可這幾年,我怎麼連糖影子也見不到?”

  灶王爺聽玉帝這麼一說,趕緊跑到南天門往下瞧。根據以往的經驗,只要看見哪一家房子裡有香菸繚繞.就知道這家主人正在燒香供佛,要請他去大吃一頓。可現在.他看呀看呀.好久,眼都瞅酸了,還是看不見一絲煙火。

  灶王爺急了,忙上殿對玉帝說:“玉帝莫生氣,待臣到下界去看看。”說著,就騰雲駕霧來到人間。

  灶王爺降落在一座大房子前面,剛剛推開門,就嚇了一大跳,呀!這兒怎麼有個妖怪:大大的個子,怪模怪樣的,長著三排轉動著的牙齒,排成“品”字形,正在“咔嚓咔嚓”不停地嚼著甘蔗,不一會兒,就把一大堆甘蔗嚼碎,嚥到肚裡去了。

  灶王爺雖說是個神仙,可他只會向玉帝打小報告,並沒有大本事。他的身子長得胖,這會兒想跑又跑不動,只得壯起膽子來,戰戰兢兢地問妖怪:“你……你是何方妖精?”

  “灶王爺不必害怕!”地裡突然冒出一個人來,灶王爺仔細一看,是個白鬍子老頭,拄著一根柺杖。噢,原來是土地公公!

  土地公公說:“小神一直住在人間,對人間的事情也略知一二.知道此物不是妖怪,而是造糖用的甘蔗壓榨機。你看這些甘蔗,經機器這麼一壓,糖汁就從裡面跑出來了。聽說,再經過脫色、過濾、蒸發、結晶,就可以造出糖來。”

  灶王爺仔細一看,可不是!那些管子裡流的全是糖汁,真把他給饞壞了。他命令土地公公:“快給我拿麥芽糖來!我吃了,會在玉帝面前替你說幾句好話。”

  土地公公忙說:“有!有!這裡是造糖廠,不要說蔗糖、麥芽糖、葡萄糖了,還有乳糖、冰糖、果糖、紅糖……什麼糖都有,您儘管拿吧!”

  灶王爺真是喜出望外,每樣都抓了一大把,拿回家大吃一頓,還送一半給玉帝。

  玉帝邊吃邊點頭,滿意極了,連聲說:“不錯!不錯!比麥芽糖還甜!”玉帝吃完糖,還不過癮,又對灶王爺說:“我還要吃糖!我要嚐嚐更甜的糖!”

  灶王爺又去找土地公公。土地公公只好再帶他去找糖。

  灶王爺看到桌上有好幾個糖罐子,其中一個糖罐子的標籤上寫:“龍膽糖”,心想:“好傢伙!龍的膽能做糖!這糖一定名貴!”便興沖沖地搶著這罐糖走了。土地公公在灶王爺後面緊追,著急地喊:“等一等!這不是……”可是,灶王爺連理都沒理他,只管騰雲駕霧上天去。

  玉帝聽說龍膽能做糖,高興極了,命令天兵天將:“把四海龍王一家全綁起來!拿他們的膽做糖!”

  玉帝發過命令,就坐下來吃糖。可是,他剛吃一口糖,就皺緊了眉頭,問:“此糖為何不甜?”

  灶王爺一聽,慌了,也趕緊嘗一嘗,咦?果然沒有甜味,還帶點苦味呢!

  玉帝很不高興,命令灶王爺:“你快給我換一罐好糖來!”

  灶王爺不敢怠慢,趕緊照玉帝的命令去辦。他到人間見了土地公公,就埋怨他:“你怎麼給我不甜的糖?”

  土地公公委屈地說:“小神連聲喊叫,可您只管上天去,小神有何法子呢?您自己搞錯了,這龍膽糖是用龍膽的根造出來的,龍膽是一種植物,哪是什麼龍的膽?”

  灶王爺自知理虧,就不再說什麼。忽然,他一眼瞅見架子上有個罐子,標籤上寫著“糖精”二字,便開啟罐子,用手指蘸點顆粒兒嚐嚐,嘿,甜極了!灶王爺心想:“這土地神真小氣,原來把好糖藏在架子上,想留著獨自受用。”便乘土地公公不注意,把這糖精罐子藏在自己的大袍袖裡上天去了。
 


  看過還:

臘八粥最早起源是哪裡
關於中國神話故事
相關知識
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
中國著名的神話故事三篇
中國建立的神話故事
中國著名的神話故事
中國經典的童話故事
中國經典的童話故事大全
中國傳統美德小故事
關於中華傳統的美德故事
中華傳統的美德故事
跟中秋有關的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