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的功效與作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我們都知道白芪是味保健功能強大的中藥,那麼你想知道是什麼嗎?下面小編跟你介紹,一起來了解吧。

  北芪的藥材簡介:

  北芪,即黃芪,又名膜莢黃芪,因盛產於我國北方,故名北芪,主產于吉林白山,山西省渾源縣北嶽恆山以及內蒙古等省區。北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長呈棒形;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單數羽狀複葉,小葉卵形至披針形,莖葉均有白色柔毛;總狀花序對生,開淡黃色蝶形小花;莢果膜質,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北芪喜涼爽乾燥氣候,以排水良、土層深厚的砂質土壤為佳,多生於海拔 800-1300 米間的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北芪的根為補虛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謂其 “ 為補藥之長 ” ,可見北芪做補益藥歷史悠久。

  【性 味】:甘,微溫。

  【歸 經】:歸脾、肺經。

  【別 名】:棉芪,綿芪,黃蓍,黃耆,王孫,獨根,二人抬,炮臺芪·

  是什麼?

  1補脾益氣

  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症,以及脾虛洩瀉,久瀉脫肛等。北芪的補氣力強,善補肺氣,可以治療肺虛氣短,聲低懶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症。常配黨蔘、白朮、淮山、炙甘草同用。用蜜制後的北芪補益力更強。

  2固表止汗

  用於表虛自汗。北芪補氣之中而有外達之性,故能補氣固表以止汗。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較好。臨床上通過不同配伍,能治療各種汗出症;同助陽藥配伍,治陽虛自汗;同補氣藥配伍,治療氣虛自汗;同滋補藥配伍,治陰虛盜汗。若氣血不足,外受風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藥中配伍黃芪,能鼓舞陽氣,補益汗源,使其發汗,所謂“黃芪有汗能止,無汗能發”就是這個道理。這時宜生用。

  3益氣昇陽

  用於氣虛下陷之症。中醫認為臟器的下垂是由於中氣下陷之故,北芪善於益氣昇陽,可治療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以及氣虛血脫的崩漏等症。中醫用補中益氣湯治療臟器下垂各症,補中益氣湯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補氣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陽。這時宜蜜制後用。

  4利水消腫

  用於氣虛水腫,常配白朮、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均有本品。多用於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5託瘡排膿

  用於氣虛癰疽久不潰破,或潰後久不癒合,常與黨參、肉桂同用。取本品補氣健脾,能促進膿皰的早潰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膿生肌作用。

  北芪為重要的補氣藥,全身之氣皆能補益。能補脾健胃、補肺益氣、補氣固氣、補氣消腫、補氣生血、補氣通絡、補氣升提、補氣託毒、排膿生肌。古人把北芪推崇為“補氣諸藥之最”。

  另外,中醫認為補氣有助生血,所以在治療各種血虛症時加入補氣的北芪、黨蔘可以加強補血作用,如具有健脾養心、補血益氣作用的歸脾湯。北芪還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常與淮山、生地黃、天花粉、五味子等配伍治療糖尿病***消渴病***。對癌症放化療期間使用北芪可增強抗癌藥的效果,減輕放化療的不良反應,保護正常細胞,防止骨髓抑制。中醫還有一條名方就是補陽還五湯,湯中重用北芪四兩,治療中風後遺症的半身不遂,效果非常好。

玉米鬚的功效與作用
北沙蔘功效與作用
相關知識
北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配伍禁忌
北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北芪的功效與作用
北芪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北芪的功效和作用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怎麼吃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中草藥黃芪的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