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道茶藝表演解說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工夫茶茶藝屬於民俗茶藝。它長期流傳於民間,稚俗共賞但以反映民俗為主。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各位嘉賓,大家好!首先歡迎各位來欣賞武夷巖茶功夫茶茶藝。

  風景秀甲的武夷山是烏龍茶的故鄉。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寫詩讚美武夷巖茶:“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自古以來,武夷山人不但善於種茶、製茶,而且精於品茶。現在由茶藝師小姐為各位嘉賓表演武夷山的功夫茶茶藝。

  請大家靜下心來,一起共享茶藝的溫馨與愉悅。 功夫茶茶藝共有十八道程式,前九道由茶藝師操作表演,後九道請各位嘉賓和其密切配合,共同完成。

  武夷山功夫茶茶藝的基本程式如下: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炷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願你的心會伴隨著這悠悠嫋嫋的香菸,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們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式,向嘉賓們介紹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鑑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後代茶人歎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後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並提高壺溫。

  烏龍入宮,把茶葉放入壺中。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颳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加清澈潔淨。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品飲武夷巖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衝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龍入海,所以稱之為烏龍入海。

  重洗仙顏,原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裡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後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巖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於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於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母子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乾淨後,趁著壺熱再衝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當海壺中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將巡迴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徵著向嘉賓們行禮致敬。

  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後,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鳳呈祥。

  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躍過龍門可化龍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道程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傳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鳳杯捧到齊眉高,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第一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並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後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並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得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後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鑑賞雙色、喜聞高香。

  鑑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的熱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隨著品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制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成五彩。這時還要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豔麗的琥珀色。

  喜聞高香是武夷巖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主要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托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三品中的頭一品。茶湯***後不要馬上嚥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側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詩云:幹茶味兮輕醍醐,幹茶香兮薄蘭芷。

  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甘。

  雲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二品雲腴即請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湯的滋味,看茶湯過喉是否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蕩氣迴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後人常用來代替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蕩氣迴腸,是第三次聞香。品啜武夷巖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後從鼻腔撥出,連續三次,這樣可全身心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徵。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為蕩氣迴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鑑定茶香的永續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巖韻。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巖茶時說品茶應含英咀華並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裡含著一朵小蘭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山岩茶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比美妙的韻味。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

  之味恰似在品了三道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地嚥下去,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嚥下白開水後,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滿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式反應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巖茶七泡有餘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看一看壺中的茶泡到第幾泡還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龍戲水,是把泡後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後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巖茶是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於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玩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孫中山先生曾倡導以茶為國飲。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之樂,其樂無窮。自古以來,人們視茶為健身的良藥、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徑、友誼的紐帶,在茶藝表演結束時,請賓主起立,同乾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來結束這次茶會。

  功夫茶道茶藝步驟

  1.嗅茶 主人取來上好的茶葉,介紹該品種的特點、風味,依次傳遞欣賞嗅品一番。

  2.溫壺 未放置茶葉之前,先將開水衝入空壺,謂之“溫壺”,溫壺之水倒進茶船——即茶盤,一種紫砂淺盆。

  3.裝茶 應備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氣、雜味混入,通常將茶葉裝至茶壺的2/3,甚至滿溢,數量之多令人咂舌。

  4.潤茶 沸水衝入壺中,至滿,使竹筷颳去壺麵茶沫,當即傾於茶船或茶海——一種較大的茶杯。

  5.沖泡 再衝入開水,但不要沸滾的,這便是第一泡茶。

  6.澆壺 蓋上茶蓋澆之開水,使壺內壺外溫度一致。

  7.溫杯 等候茶水泡好的當兒,用剛才溫壺及潤茶的茶水,就在茶船中清洗茶杯——這是一種比酒盅略小的小茶盅***便是茶壺本身也不過一個拳頭大小***。

  8.運壺 在泡好第一泡茶時,提壺沿茶船邊沿執行數週,俗稱“遊山玩水”,為的是不讓壺底水滴入茶杯串味。

  9.倒茶 將溫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開,依次來回澆注,又稱“巡河”,或將壺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時一杯倒滿再倒第二杯,免得濃淡不均,這是一般飲者容易犯的錯誤。

  10.敬茶 尊老愛幼、互相謙讓,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尤以敬第一杯茶最為重要,受之者必在座“首席”。

  11.品茶 工夫茶全套步驟中最講究的一環,從欣賞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並舉,玩味再三,確如白居易詩云:“盛來有佳色,咽罷餘芳香。”蘇東坡也說:“從來佳茗似佳人。”可見個中之味,餘味無窮。特別看見那些個精於此道,鬚髮皆白的老“茶迷”,3個指捏1枚四螺般大拇指大小的袖珍小茶盅,騰挪於鼻脣之間,或嗅或啜隨心所欲。且雙目微閉,如痴如醉,彷彿打坐的道人,外界萬物全然不覺,讓人不能不驚訝名茗的神奇功效。

  此外,泡製工夫茶,茶壺講究用宜興的紫砂茶壺;茶杯最好是景德鎮產小瓷杯;水須山泉,最差的也要井水,自來水是萬萬不入流的。用水也有名堂,最好是用橄欖核燒火,次為蔗渣,最次是炭火,蜂窩煤乃大忌。

 

茶道大紅袍的沖泡方法
功夫茶茶道的茶具介紹
相關知識
功夫茶道茶藝表演解說詞
普洱茶茶道表演解說詞
茶道表演解說詞
茶道表演解說
日本茶道主要表演形式
班級文藝表演主持詞
慶六一文藝表演主持詞
學校文藝表演主持詞
春節文藝表演主持詞精選
社群春節文藝表演主持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