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歷史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下面小編分享了黃河的歷史的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市、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差不多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歷史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後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範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氾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中國平原河流大都發源於西部山區,因而一般含沙量都較高,歷史上經常氾濫決口,加之人工整治不當,河道變遷極其複雜。

  黃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混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鬥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游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據粗略統計,黃河下游決口氾濫見於20世紀50年代前歷史記載的約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範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北京歷史資料
圓明園的毀滅歷史資料
相關知識
黃河的歷史資料
運河的歷史資料
有關祁黃羊的歷史資料
關於將相和的歷史資料
潛艇的歷史資料
直升飛機的歷史資料
瀘定橋的歷史資料
宇宙飛船的歷史資料
坦克的歷史資料
太空梭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