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應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閱讀與人類的文明進步是息息相關,不可或缺。閱讀,應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週日,答中外記者問談到“全民閱讀”時強調:“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

  關於閱讀的話題總是歷久而彌新,因為它與人類的文明進步是息息相關的。可以這樣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展階段,人們的生活習俗、文化方式,會“與時俱進”地發生變化,而閱讀卻絕不會停止。

  有這樣一個現代寓言:甲豬與乙豬在一起生活。突然有一天,乙豬開始讀起書來了。甲豬不解,問起何故,乙豬說:“我想做人。”甲豬說:“你看我們——圈子變得越來越乾淨舒適了,飼料也越來越精良了,這樣不是挺好的嗎?”乙豬說:“豬隻曉得快樂,而人還能幸福!”人之所以有別於其它動物,是因為有思維的樂趣、精神的幸福,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過閱讀獲取的。純粹的物質動物,那叫行屍走肉,人畢竟是有精神追求的。儘管當今時代,工作中、生活裡似乎什麼都要“只爭朝夕”,都是快字當頭:上班跑步去擠車、相親只有三分鐘、街頭娛樂玩快閃……很難讓人靜下心來讀書,但閱讀依然是人生的應有之義,而且更加重要。正如所說的:“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它與工作方式相結合,不僅會增加發展的創新力量,而且會增加社會的道德力量。”放眼世界,發達國家、地區的人均閱讀量肯定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閱讀量是成正比的。所以有識之士對當下國人讀書不足,並且呈快餐化、碎片化的現狀憂心忡忡。

  宋朝程顥的弟子朱光庭聽老師講課如痴如醉,他說:“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儘管現在的娛樂方式越來越多,但不少是快餐式的消遣,容易讓人心浮氣躁,而閱讀特別是深度閱讀,給人一種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心靈上的愉悅,最讓人回味。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當人在情感和精神上完全沉迷於書中的時候,閱讀會從生理上讓我們更加感同身受。美國作家尼古拉斯·卡爾在他的著作《讀者的夢》中說:“閱讀能使人更容易注意到他人的內心生活。”如果一個人從未有過這樣的經歷,那肯定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是不會真切感受到“人還能幸福”的。

  網際網路時代,傳統的閱讀方式受到衝擊。不過技術給我們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多種解決方案:電子書、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這些裝置讓你在手中托起一個圖書館。藉助新興技術,把閱讀隨時隨地帶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是政府和社會的共同責任。長遠看,還要從閱讀是教育的基石、是知識經濟重要支撐的高度,把其作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打造書香社會。“全民閱讀”已連續兩年寫進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形成濃郁的讀書氛圍,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值得期待。

  篇二

  在俄羅斯出席索契冬奧會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除了工作,“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

  作為領導著一個13億多人口、正在全面深化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大國領導人,其事務不謂不繁忙,工作不謂不繁重。但是,即便如此,仍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方式。這種讀書求知的精神十分值得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學習。

  所謂生活方式,是一個人由情趣愛好、價值取向決定的生活行為的表現形式,是帶有一定規律性的生活實踐和生活風格。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人們的生活方式總是隨著生產方式改變而改變,生產方式越先進,生活方式越趨於文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感情觀、生活品質觀等都更加追求品位,更加註重素質的提升。那麼,這一切又從何而來呢?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間斷地讀書學習,讓讀書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這是對讀書的作用最經典的概括。沒有一個人天生聰穎,也沒有一個人可以無師自通,所有人的聰明智慧都來自於實踐和讀書,來自於對不同領域知識的消化整合。人類無法從石器時代一步跨進現代化,不僅是因為頭腦發育不夠,也因為對實踐的知識積累不夠。人類之所以是漸進式的發展,最根本的是要靠對物質世界的不斷認知,在前人積累知識的基礎上創造。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前人的知識並轉化為自己的智慧,有所發明和創造,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個人的生活也才精彩。

  既然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那就要把讀書當成每日不可或缺的事情來做,一日不讀書就像一日沒吃飯、沒喝水一樣,有一種飢餓感、失落感。被譽為清代“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不僅品德修養高,而且才智超乎尋常。他的一個生活準則就是“無一日不讀書”。而且將其作為家訓,要求子孫人人遵守,後來子孫個個成才,有的成了外交家,有的成了數學家。

  我們今天強調讀書,既是個人成長的需要,更是事業發展的需要,履行使命任務的需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神速,三五年各類知識就翻新一次,不注重學習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發展要求。與此同時,我們的軍隊面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既要加強資訊化建設,還要推進深化改革。要擔起這樣的重擔,做到不辱使命,就要不斷讀書學習,打牢知識根基,保持知識儲備。要堅信一個真理,就是沒有知識做不好基本工作,沒有新知識做不了開創性的工作。有的同志口頭上講:“要開啟工作新局面”,我覺得,在喊這一口號之前,先問自己有沒有“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如果沒有做到,註定是空談。

  在有些同志那裡,讀書難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主要原因是讀書是個軟指標,即讀多讀少,不會影響工作。這看上去似乎如此,但是,少讀書即使影響不了眼下的工作,但一定影響未來的工作,沒有一個人一輩子不更新知識而始終能成為事業上的佼佼者。如果從這角度來看,讀書其實是個硬指標,它決定著一個人未來幾年還能不能適應崗位需要。當然,還有更硬的指標,這就是黨性。能不能通過提高能力為黨工作,一定程度上是黨性強弱的反映。黨性強,必然多學習、多強能、多擔當、多奉獻。因此,我們用黨性來要求讀書學習,讀書學習就一定更加自覺。

  篇三

  市場經濟的名利考驗、網路時代的資訊浪潮,讓這一代讀書人也面臨“平靜書桌”的問題,拷問的是怎樣對待精神生活、如何安頓心靈家園。這一時代之問,需要我們用心去回答

  暮春,子夜,北京一角。毗鄰王府井大街、24小時營業的三聯韜奮書店內,依然燈火通明。幾張書桌,數盞燈光,秒針滴答有聲,手指劃過書頁,頗有“夜深還照讀書窗”的意境。一位學者感慨,“不打烊”書店的燈光,在城市夜空中格外明亮,它是對閱讀價值的一種守望。

  生活、讀書、新知,不也是理想人生的軌跡?第十九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最新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3年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算上電子書閱讀量的2.48本,一共不到8本,成年國民人均每日讀書時間不足14分鐘,相當於魯迅所說“喝咖啡的工夫”。讀書的時間哪去了?

  一曰忙,二曰累,成了不少人對少讀書、不讀書的慣常回答。誠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讀書與其說是外假於物,不如說是內求於心。“苟能發憤讀書,則家塾可以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均無不可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我們早已告別了書荒年代,海量出版物、不斷創新的閱讀介質,為讀者提供了無比豐富的閱讀世界。相比以前“無書可讀”的苦惱,今天則凸顯“有書無心”的困擾。

  吹去一堆堆泛黃書籍上的灰塵,“忙”與“累”也有另一番場景。一些幹部沉迷於觥籌交錯、迎來送往,滿身菸酒味,毫無書卷氣;不少人心為物役,鐵了心做“物質的短暫情人”,一些地方的“讀書無用論”則奪下了孩子手裡的課本。從社會層面看,將人與讀書世界隔離開來的,往往是浮躁之氣、功利之心。這種病象,也侵襲到閱讀內部。不少書店和書市,唱主角的是七拼八湊的成功學、致富術、官場祕笈,這些文化垃圾傾倒在心靈家園,非但不能長精神,還要“長疾瘤”。

  宋人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有人更是警告:當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好長時間沒讀書了,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話,那你就已經墮落了。有研究表明,愛閱讀的人常有判斷能力和自控能力,語言豐富、思維縝密;不閱讀的人往往想法簡單、語言貧乏,甚至細胞的分裂都比前者要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用知識祛除心中的黑暗,我們才能以更積極的姿態為人處世,涵養社會的底氣和定力。因而,圖書館排隊借書的隊伍長了,信謠搶鹽的人就會少些;平時科普工作深入細緻了,市民們面對PX專案的心態就會平和些。

  閱讀是一種向上的力量。書本其實就是精神生活的***,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都是對生命的熔鍊和昇華。古往今來,以沉潛之心坐得住冷板凳者,總能激發“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思想活力,得到“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的智慧啟發,滋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浩然之氣。讀書,正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華北之大,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風雨如晦的歲月,學子們的呼喊曾經震撼世界。今天,市場經濟的名利考驗、網路時代的資訊浪潮,讓這一代讀書人也面臨“平靜書桌”的問題。不同的是,它拷問的是怎樣對待精神生活、如何安頓心靈家園。這一時代之問,需要我們用心去回答。

帶著夢想出發隨筆
屬於我的夢想隨筆
相關知識
閱讀應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閱讀題答案
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說明文閱讀題及答案
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閱讀題答案***2***
人必須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並有勇氣堅持下去
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作文3篇
腦筋急轉彎哪種生活方式容易致癌
遠離癌症的五種生活方式
女性如何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讓學雷鋒成為一種習慣閱讀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