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隨筆人生感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人生這麼長,給自己的人生一個定義,選擇自己想要的方向去努力。 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1.沒有想法的人生,還叫什麼人生?

  昨夜做了一個夢,夢迴中考場,心驚膽顫,結果落榜。這麼大年紀多少年不考試了,什麼公式都忘記了,硬著頭皮參考,結果找不到考場,好不容易來到記憶中的考場,考試早已開始,剩下的時間根本答不完題,索性隨便一填,交卷聽天由命。然後才發現這是小學升初中考試,我再來參加一次考試,是為了改變命運。難道潛意識我對現在的生活很不滿意?這夢,簡直沒有邏輯。

  夢醒了,還是有種恍惚的感覺。考試真是我的惡夢,而最可怕的是,夢中沒有反轉,還是落榜。夢中依稀記得小時的玩伴,考得非常好,我對他很嫉妒,一直都沒我學習好,卻在這個節骨眼上倒超常發揮,我還有什麼臉?!說什麼都是努力的結果,我也很努力。但為啥考試的時候腦袋一片空白?只剩下緊張。這個夢境糾纏了我一上午。

  中午生生憋出了一句話:“人們喜歡看電視劇,是因為知道劇情一定會反轉,而現實,一個人被現實一巴掌拍下去,很難再反轉,很難!”好友笑我,是受了多大刺激。

  感悟人生

  其實最近幾年經常會做考試的夢,每次醒來都記憶猶新。那種挫敗感、無力感,僅僅圍繞著我。我都懷疑現實中的我是個Loser了,看到昔日不如自己的人一旦超越了自己,就緊張到不行,不和別人比較就找不到自己了?

  夢境如此現實,現實又常常如此虛幻。有的人生追求功,有的人生追求利,而我的人生追求幸福。一開始我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沒什麼能超越家庭幸福之上。我努力工作,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照顧家庭,讓家人累的時候有個港灣歇息;教育子女讓他們早日獨立,找人自己人生使命感。

  使命感讓我感到生命的厚重和神聖。由此我又想到那個“坐在路邊鼓掌”的故事,小女孩說:我不想當英雄,因為有自知之明,但英雄歸來時,我願意坐在路邊為他真誠地鼓掌。說的很好,很多人也就為自己的平庸釋懷了。都當英雄不可能,況且那條路也不好走,滿臉微笑地鼓掌迎接英雄容易做到。但試想一下,超人的能力一定是超過常人很多的,而我們普通人的能力上下能差幾兩?都不懈努力過了,為的就是佔有更多資源,突然有個人讓我為勝利者微笑著鼓掌,拜託,做不到!或許因為幸運,或許因為什麼別的原因,他先勝一籌,但這並不是最後結局,人生這麼長,輸了,我再來。死磕到底!

  那個小女孩的想法錯了嗎?沒有錯

  英雄的想法錯了嗎?沒有錯。

  那些相當英雄卻沒當成英雄,卻不肯輕易放棄,也不鼓掌的人,錯了嗎?也沒錯。

  這裡面沒有人犯錯,你給生命賦予什麼意義,都沒有錯。對錯是別人給的評判,對錯是你對過去走過的路的評判。

  穿越到過去,通過改變某件事改變命運,至多一個夢罷了。人若想改變命運,最需要認清現實。給自己的人生一個定義,然後想方設法去解。

  沒有自己想法的人生,還叫什麼人生?

  2.世上本沒有選擇恐懼,只有內心不夠強大

  每當我聽到看到“選擇恐懼症”,心中就會浮現一頭“布里丹之驢”。站在兩堆看起來一模一樣的乾草中間的毛驢,因為不知道吃哪堆乾草更好,哪堆看起來都不是最好吃的,最後因為無法決定到底應該吃哪一堆而活活餓死了。它完全可以在兩堆乾草中自由選擇,但最後卻是這樣的結果。

  現實之中,大多數人都和這頭驢子一樣,是糟糕的選擇者——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考慮自己要選什麼”不僅會讓他們煩躁,有時還會造成極大的痛苦。日常生活中也能看到很多證據,從抱怨選單太長、網購推薦的物品太多,到專業、工作的選擇。

  剛開始在某寶上網購衣服的時候,不看個十幾頁,不肯罷手,因為總覺得還有更好的,最後就是挑花眼,自己的標準一變再變,浪費休息時間,陷入煩躁之中。老公說,你先明確你要買衣服的款式,什麼場合穿,價格最好不是第一選擇,有個心理定價就好。別覺得我就是想買一件衣服,差不多合適漂亮,要求不高咋這麼難呢?這種想法就好比種地東一耙子西一耙子,最後可能顆粒無收。

  如果你對自身沒有明確的把握感,你很容易會迷失於“一切皆有可能”的幻覺中。

  有人戲謔地說:相比沒有選擇我更希望有選擇恐懼症。這可能在某個角度說明,有此症狀的人物質方面比較富足,精神上追求完美。

  美國心理學家 Amos Tversky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向參加實驗的人描述了以下兩種情況:

  情況一:你月收入3萬5,但你身邊的人月收入全都有3萬8;

  情況二:你月收入3萬3,但你身邊的人月收入全都只有3萬。

  當研究者問,“你覺得你在哪種情況下會更幸福?”有62%的人選擇了第二種,只有38%選擇第一種。但如果研究者的提問方式是,“你會選擇哪一種?”只有16%的人選擇了第二種,仍然有84%的人選擇了第一種。這說明,很多時候“我要選擇什麼?”和“我在什麼情況下更幸福?”,在我們的頭腦中是兩個不一樣的問題。

  選擇越多越痛苦,選項越好也會越痛苦

  Tversky還發現,更多的“選項”會帶來“降低動力”***demotivating***的負面作用。例如學生可以選擇話題進行寫作以獲得額外的分數,比起給他們30個可選話題,在給他們6個話題的情況下,學生更有可能進行寫作。

  過多的選項造成了對認知過大的需求,使我們感受到認知的負擔,從而降低了去做選擇的動力。

  同時,選項少的時候,人們對於所做出的選擇滿意度也要高於選項多的情況。

  比起那些並沒有太多好選擇在手裡備選的人,正是那些可以有著許多好選擇的人,感到更高程度的焦慮。

  他不是唯一一個這樣想的人。哈佛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Shenhav 和Randy Buckner,在學生中做了一些列實驗。他們讓學生在一些物品中做出選擇,這些物品各不相同,結果也毫不意外:

  如果學生被要求從相機中做選擇,他們並不感到焦慮;

  如果學生被要求從瓶裝水和筆記本做選擇,他們雖然都沒有特別開心,但也都不怎麼焦慮;

  而如果學生被要求只能從iPad和相機中選擇一個,他們開始表現出三組實驗中最高水平的焦慮感。

  “當你有更多充滿吸引力的選項可選時,你並不會感覺更好,你只會感覺更焦慮”,研究者說。同時,做選擇的過程越困難,做完選擇後後悔的機率更大。克服這種選擇恐懼症,歸根結底無法迴避開更高程度的自我規訓和自我堅定。同時也需要對慾望的節制,保持合理的期待,接受缺憾。不誇張地說,這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願你不會在那麼多既美且好的人和事物中迷失。找到你舒服的生活方式,做你認定的一份事業,用一生的時間愛重要的人。

  而以上的實驗證明了所有“選擇”的核心問題是“誤以為想要”,也闡釋了為什麼現代的年輕人比父輩們更容易焦慮。

  用老人們的話說生於八九十年代的我們沒遭過什麼罪,受到父輩們的呵護。甚至有些從小在蜜糖里長大的人,事事都由家長代勞,很少有自己選擇的機會。當自己第一次面臨選擇時,會習慣性的給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造成一種多難的感悟局面,通常這類人在面臨一些重大選擇時,也無法做出選擇,其實這樣的行為會讓人覺得幼稚,當然這也是沒有擔當的表現。遇難總是找藉口,選擇恐懼症可不背這口鍋。

  每個選擇都會有不同的結果,通過知識分析、以往的經驗,人們可以得出每種選擇大概得到的結果。而有的選擇可能會導致非常惡劣的局面,這也是做選擇的人最害怕的。一些悲觀主義者往往害怕做出選擇,因為他們從內心深處就認為做出選擇會導致不良後果,對失敗的恐懼和要面臨這個結果要承擔的責任,而常常會使選擇者陷入無限的焦慮之中。其實,沒有一個選擇是完全正常或錯誤的,當你面臨決策時,不妨這樣想想,每個選擇都會有不同的結果,我並不是失敗了,只是結果和我預想的不同而已。

  曾問過一個學長:“大學四年是不是無論做什麼最後都會後悔遺憾?”

  他很肯定地答:“是”

  所以做出什麼選擇真的不重要,作出選擇就意味著有所放棄,人們內心關注的並不是選擇了什麼,而更多關注的是放棄了什麼,所以會有恐懼。我不會跟你說什麼“想清楚自己的目標,珍惜已經得到的事物,減少可選項,壓縮選擇的時間”這個話貌似都對,但可操作性不強,如果能做到這些的人,肯定也是自控力很強的人,根本不會糾結。總結一個核心原則希望能拯救你:小事靠命,大事靠理性。選擇前告訴自己三句話:

  人生中有些東西註定的要浪費一點的,比如時間和金錢。

  有時候人生的樂趣並不在正確的選擇,而在於選擇的過程。

  選擇了就不要後悔,因為這個世界只存在後果,沒有如果。

帶著人生哲理的人生感悟文章
關於失望的心情說說的人生感悟
相關知識
智慧的隨筆人生感悟
關於人生智慧的精選人生感悟文章
生活隨筆人生感悟
生活隨筆人生感悟
關於生活智慧的隨筆
關於人生智慧的精選勵志感悟文章
關於人生重要智慧的經典優選感悟文章
關於智慧的隨筆散文推薦
關於智慧的隨筆散文推薦
感悟漫漫人生的經典人生感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