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項羽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項羽是一個真男人,“真”表現在他可愛,衝動任性和男人應有的魄力。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項羽

  憶秦末群雄並起,江山更替,項羽名籍,會稽起義,為人信義,願讓天下寒士歡顏庇,輾轉天地,一呼百應,所向披靡,為王稱帝,此等壯舉, 有誰能比!

  信手翻看篇篇敘項羽的文,說他太過婦仁,興起行事過於天真。我卻由衷讚歎他是如此有愛有恨,有義有仁,實乃舉世無雙的英豪堪比為神!

  思過往:上將軍宋義為圖安詳,帥命一下只准觀望。霸王為天下一統怒髮衝冠殺主將,年少輕狂,血氣方剛,面對敗軍之像,一人撐天力抵擋,披著戰甲爍爍,聽著戰馬聲嘶,踏著屍骨遍地,舉著寶劍鋒利,登鉅鹿戰場之上,一身榮光,九戰九捷,臣民敬仰,熱血灑土匯流成江,屍骨漫地推積哀傷,猶見項羽揮劍直指秦都咸陽。

  一戰之後,仰天長嘯,豪氣沖天,威揚天下,此等榮耀,已勝千萬英豪。

  讚歎千載歷史腥風血雨蒼茫路,萬里征程多少豪傑已故,中原逐鹿項羽出征誰又能阻,豪氣萬丈傲視群雄爭榮辱,獨項羽為紅顏衝冠一怒,唯項羽惹天下英雄盡妒,又怎奈烏江水邊一代英豪白骨枯。

  白骨已枯,屍骨無存,那又如何,是霸王知恥重義,他又豈會棄眾違義,倉皇出逃;是霸王猶記得當年率領八千子弟浩浩蕩蕩過江爭天下,現環顧而今身邊僅剩可數人馬,實愧於江東父老,無顏以對,只能一死以謝天下;是霸王大義當先,不願生靈再遭塗炭,不願戰火燃盡江東之水,用一死挽救蒼生黎民,換太平歲月。遙想當時境遇,面對忠心耿耿以死相隨的江東子弟,面對戰火紛飛滿目瘡夷的土地,西楚霸王,用最近乎完美的方式,結束了他短暫卻又無比絢爛的英雄一生!劍輕抹過喉頭,血溶於江東之水。這樣的死,死得悲壯,死得英雄,這樣的死,死得豪氣沖天,感天動人。這樣的死也足以遠勝多少英豪!

  縱然坑殺二十萬秦兵,盡失民心,可這亦是為了兄弟情誼;縱然在戰場上他永遠不會停下殺戮的腳步,看似冷血無情,可他對於虞姬的感情,卻始終熱烈激盪,矢志不渝,縱然鴻門宴上婦人之仁放走劉邦,錯失江山,可這亦是為了為人的信義,縱然項羽有著萬般過錯,千般不是,可他依舊是那個堪比為神的舉世英豪。因為他戰無不勝,有愛有恨,有信有仁。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只是一生浮夢。當歷史的章節已經翻過

  二:思項羽

  項羽在烏江邊永遠地倒下了,留下了一把沾滿血的劍,和一生的英名與悲壯。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項羽非有尺寸,三年,遂將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項羽在亂世中憑著自己能扛鼎的力量與天才的軍事頭腦,響應起義軍號召,逐步壯大,最終在鉅鹿破釜沉舟打敗秦軍主力,分天下,封王侯,自號為“西楚霸王”,可卻在後來的楚漢之爭中,敗給了漢王劉邦,無奈,含恨地自刎於烏江。是天妒英才麼?還是在冥冥中就註定了項羽的失敗?

  項羽,一個力大無窮的壯士,一個悲壯天真的英雄,卻生在了一個不需要,不能要天真的時代。他天真,天真生處在那個年代卻還相信能靠分封諸侯換來天下太平;他天真,天真在單純地相信所謂之兄弟友誼,放過劉邦,放虎歸山;他天真,天真在盲目地相信武力,剛愎自用,以至於最後的謀臣范增也離他而去。他太過天真,以至於到最後也看不明白人心叵測,卻還歸咎在天完我,非戰之罪。

  早在鴻門宴上,就已經註定日後的結局,如范增言,劉邦入關中無取無辜,明眼人即能看出其心思,項羽卻在關鍵時刻,婦人之仁,一次又一次放過了殺掉劉邦的機會。這就明顯地可以看出項羽缺乏政治頭腦,缺乏遠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太過草率。

  垓下離別是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的一個動人故事。表現了項羽與虞姬悽美的愛情,項王是一個充滿柔情的人,可在那個殘酷的時代,柔情卻只能是多餘。

  劉邦雖出身市井,卻在痞子生活中悟到了為人處事之道,在沒出頭的歲月裡,他出入魚龍混雜之地,爾虞我詐那一套,他早已爛熟於心,身逢亂世自然能左右逢源。

  劉邦也沒有什麼柔情,現實的他寧願為了逃跑丟掉自己的孩子。在項羽架著他爹聲稱要烹之時,他竟能說出“分我一份”這樣無恥的話。雖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不得不說,在那個時代,劉邦是對的。

  我曾想說,如果是劉邦淪落在烏江,他會過河東渡嗎?他會。他不在乎曾經的恥辱,他會重新來過,重新使一批如張良韓信一樣的人圍繞在他的左右,重新劃定楚河漢界,重新與項羽爭雄。然而,項羽不會。他留下了英名,卻輸掉了天下,是賺是虧,沒人說得清楚。

  他是人傑,死後亦是鬼雄。

  三:真男人項羽

  項羽是一個真男人,“真”表現在他可愛,衝動任性和男人應有的魄力。我夜讀《項羽本紀》,有幾句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何人見之?”說這種話是需要有點天真的。換做劉邦,一定說,故鄉乃吾夢迴之地,吾有今日全因心繫父老鄉親。差很多了。我覺得項羽不是那種有權欲的男人。他不會把權利與政治上的成就感聯絡在一起,因為他認為這並不重要,看他幼時的生活學習態度就可以知道了:“項梁乃教其兵法戰策,項籍開始興趣很高,略知其意,又不肯深入學習。”他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興趣來過日子的,喜歡就要不喜歡就甩掉。我倒是很贊同這樣的性情,多有血性。當然,說項羽沒有野心是太無稽了。但他的野心是原始的,屬於男人的征服欲和控制慾的。因為無關政治、忽略人際,所以才沒有沾染到猥瑣的氣味,保持了陽剛的視覺,這為項羽增添了很多隨性的魅力,也比劉邦更具侵略性。他的原始的氣魄融合了一種篤定,顯得充滿了力度的美。就是,要就要衣錦還鄉光宗耀祖,讓所有人看看我的得意,否則要這些做什麼來著?給自己看給自己用?項羽是不會在乎吃些什麼穿些什麼的,要的不外乎是萬眾景仰的大男人的成就感罷了。慾望,總好象有汙穢之意,但直接的慾望就顯得單純乾淨多了。索性不掩飾,倒也添了率直的天真樣子。

  “楚、漢長期持久戰,青年壯丁苦於軍旅鬥戰,老弱百姓疲於推糧運草。史曰:屯戍、力役三十倍於古時!兩國談判,項羽曰:天下匈匈數歲者,都是因為我們兩個人,我願與漢王單挑獨鬥一決勝負,勿苦天下人民父子。”哈哈,劉邦大概私下裡也忍不住訕笑了。我覺得司馬遷是很欣賞項羽的,否則也不會把他列於本紀,也不會記敘項羽的這段孩子氣的話了。有些人天生是純真的,因了這種純真,就算碰到再嚴酷的事情、做了再荒謬的舉動、說了再無聊的話,都是可以原諒和激賞的。畢竟要保留這樣的純真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司馬遷寫到這句話的時候,一定覺得項羽有著和劉邦截然相反的真性情,落筆也注滿了疼惜。司馬遷著書一向客觀,但這裡真的讓我感到有真情流露的。“我願與漢王單挑獨鬥一決勝負,勿苦天下人民父子。”這句話一加進去,前面的“項羽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大火三月方滅”就似乎可以原諒了,項羽整個的形象有了根本的顛覆和塑造。之前,《史記》的描述沒有任何另人誤會的感情色彩,我看到的是一個有勁沒處使,做事沒輕重,身邊跟著范增,除了力氣比阿斗大其他差不多的年輕的項羽。之後,他似乎開始成熟,開始讓人明白有時候他的決定也不無道理,開始從自己逼仄的個人快樂裡走出來。雖然有點戰戰兢兢,有點損了原本大丈夫不羈的氣概,但懂事多了。有點不再是胡鬧了的味道,正正經經的,有了男人蔘與政治之初強勢的氣魄,而且又不失天真。連男人都會覺得他可愛的吧。

  但是,就算是曠世的男人也會有垓下之圍。因為他純真可愛,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他也是柔弱無力的。這也許是司馬遷如此塑造項羽而不可避免,或許也是蓄意的地方。這樣一來,他值得憐惜的不僅是那絕世的男人味道,還因為他的結局。或許,惟有如此才配曠世的形容吧。

  項羽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官船侯之多時了,勸慰項羽:江東雖小,地方千里,人民數十萬,足以稱王稱霸。願大王上船急渡,烏江雖大,只有臣這一條船,漢軍追至,是無船渡江的。一席話,說得項羽萬念俱灰,重整山河待後生的豪情壯志一落千丈。項羽苦笑: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即便江東父老可憐我,我何面目見他們?縱然他們不言不語,我難道就問心無愧麼——項羽寧死不歸江東,堪稱空前絕後。這樣的結局是震撼人心的,它就象是留下了一個完美的剪影,將項羽活生生地固定了下來,成為我所以為的男人的代表。男人是不能苟且偷生的,是不應該以生存為藉口不擇手段的,什麼臥薪嚐膽韜光養晦,都是不捨得俗世沒有勇氣說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角色。男人用來形容他們的只不過是性別罷了。

  話已至此,大家覺得項羽乃真男人乎?***

  

最近的心情文章
寫向日葵的文章
相關知識
寫項羽的文章
寫虞姬項羽的文章
歌頌項羽的文章
描寫春天的文章充滿生機的季節
大作家寫春天的文章
大作家描寫春天的文章
寫哲理的文章
寫海南的文章
側面描寫風雨的文章段落
關於音樂的文章_有關描寫音樂的文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