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業政策影響下的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分析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而農業經營主體的狀況決定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水平。文章結合江蘇實踐,探討了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過程,指出農業規模經營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龍頭企業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型主體,並互相依存,互相支撐,共同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程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新農業政策影響下的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分析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新農業政策影響下的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 家庭農場作為重要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生產要素的最優配置,從而推進農業的現代化程序。以湖北省荊州市為研究物件,調查分析了荊州市政府的政策支援情況、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現狀和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合理的政策建議。政府的新農業政策引導力度、農民的職業素質、建設資金的來源和經營主體建設的規範運作等環節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順利健康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經營規模較大、集約化程度較高、市場競爭力較強的農業經營組織,包括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是農業先進生產方式的代表,更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主體。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家庭農場是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面向市場、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從事適度規模的農林牧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和科學管理的企業化經濟實體。對於家庭農場,高建斌[1]分析了農場制的起源、優勢以及農場制可供選擇的形式;賈大明[2]重點研究了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黎東昇等[3]則從家庭農場的內涵、優勢和現狀入手研究了家庭農場發展;屈學書等[4]闡述了發展家庭農場的優、劣勢並提出了工業化發展、社會保障體制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完善是家庭農場健康發展的條件。本研究根據調查,總結了湖北省荊州市家庭農場的發展現狀,闡述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農業政策對家庭農場發展的影響。

  1 荊州市農業基本概況

  湖北省荊州市是江漢平原的中心城市,國土面積1.41萬km2,常用耕地面積46.8萬hm2,土地流轉面積10.1萬hm2,農業人口430.9萬,下轄2區3市3縣,其中有7個“全國糧食生產大縣”***監利、洪湖、公安、鬆滋、荊州區、江陵、石首***,共有88個鎮、14個鄉、9個農場管理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2014年6月有新型家庭農場28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 017個。荊州市是湖北省家庭農場發展較好的地區,選擇該地區為樣本,研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經營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指出其發展之路,可為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研究奠定基礎。2014年3~6月,通過荊州市農業局調研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情況,並通過下鄉走訪和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荊州市的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進行了重點調查,瞭解了荊州市的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情況。

  2 荊州市對家庭農場的發展出臺了系列的支援政策

  2.1 制定了有利於荊州市農業發展的家庭農場管理辦法

  2013年中央1號檔案提出發展家庭農場,荊州市積極行動,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在中央、省裡對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註冊辦法以及實現途徑尚不明晰的情況下,農業***經管***部門廣泛調研,於3月中旬在湖北省率先制定了《荊州市家庭農場認定登記管理辦法》、《荊州市家庭農場示範管理制度》、《荊州市家庭農場簡易會計核算辦法》,並及時開展認定工作,同時指導和幫助家庭農場建立管理制度和財務會計制度,做到發展與規範同步,數量和質量並重。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農業部、湖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湖北省農業廳先後到荊州市調研家庭農場發展情況,湖北省農業廳對荊州市家庭農場發展印發了簡報。荊州電視臺、荊州人民廣播電臺對此作了專題報道,湖北省廣播電視總檯、湖北省廣播電臺和《農村新報》進行了聯合採訪報道。為了推動合作社發展,農業、工商部門聯合下發了湖北全省第一個聯合社發展的檔案。這些機制創新主要體現在支援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聯合社發展上。

  在形成合力,齊抓共管的條件下,有力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健康發展。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聯絡機制,農業、工商、財政等部門定期會商,工會組織、長江大學對新型經營主體培訓工作給予大力支援,形成全社會共謀發展,共同促進的良好局面。

  2.2 結合長江大學農民創業培訓基地,對家庭農場主強化培訓,提高其經營水平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必須有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職業農民隊伍。長江大學位於荊州市,有湖北省農業廳掛牌的農民創業培訓教育基地。荊州市政府藉助於該平臺,每年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創業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形式培訓合作社理事長、家庭農場主1 500人次,同時不定期組織開展外出考察交流學習。通過該培訓,將長江大學的智力資源與農業資源進行了有機結合,提高了家庭農場主的種植水平,帶來了新的創富思路,獲得了新的管理操作模式。如荊州區川店的熊小波創立的“香樟雞”農業品牌通過培訓授課,獲得了新的營銷渠道,開闢了電商通道,大大拓展了其業務範圍。

  2.3 加大宣傳,加強引導,鼓勵家庭農場快速發展

  強化對農村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宣傳及典型的推介,放大政策的引導作用,營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良好氛圍。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荊州日報》對荊州市“社群股份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規模經營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典型進行了系列宣傳報道。農業部門編印“農村體制機制創新典型材料選編”、“新型經營主體資料彙編”等宣傳及培訓資料2 000份。同時,荊州市政府充分發揮試點示範的帶頭和輻射作用,每年開展示範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評選活動,荊州市共評選市級示範家庭農場10個、專業合作社102個對其進行政策、資金扶持,加強其模範、帶頭、示範效應。

  2.4 樹立典型,從資金、政策方面給予重點支援

  荊州市政府下發《關於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施意見》、《關於金融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進一步促進市場增量提質的意見》3個檔案,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近3年,各有關部門共為荊州市13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扶持資金1 500多萬元,荊州市財政2013年共安排275萬元,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援和鼓勵家庭農場與合作社的發展。

  3 新農業政策影響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分析

  3.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快速增長

  2014年底,荊州市共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2.4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2 905個,比上年增加600多個,尤其是下半年,每天成立近3個,數量居全省第三位,增速居湖北省第二位。合作社聯合社發展到了15個,數量居湖北省第一位。農業***經管***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640個,認定數居湖北省第一位,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家庭農場350個,其中310個是近2014年底2個月註冊的,註冊速度居湖北省第一位。土地股份合作社14個,數量居湖北省第一位,湖北省第一個在工商部門註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荊州。專業大戶超過2萬戶,數量居湖北省第一位。

  3.2 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質量得到快速提升

  荊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呈現出4個明顯變化:一是從本區域、本產業、本行業發展向跨區域、跨產業、跨行業發展轉變。15個合作社聯合社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條資源整合、產業延伸、聯結緊密、利益共享的合作化路子。二是從做產業向做品牌轉變[5]。農民合作社品牌意識明顯增強,超過5%的農民合作社註冊了商標,品牌效應逐年擴大。荊州區友信青魚產銷合作社海子湖牌青魚銷往全國各地,鬆滋市碑亭菊花土地股份合作社雅珊牌杭白菊每年供不應求,荊州區金橘嶺家庭農場朱橘牌朱橘定點銷往城區幾家超市,價格高出普通柑橘0.5元/kg。2014年底,荊州市農產品中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中國名牌5個、有機農產品7個、綠色食品100個、無公害農產品383個。三是從重產品向重技術、重安全轉變。90%以上的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以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為目標,合理用藥用肥,儘量減少農藥施用量。荊州市蔬菜、生豬省級抽檢合格率達到98.8%以上,主要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逐年下降。四是從低標準向高標準轉變。荊州市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起點高,規模化程度高,生產方式發生根本轉變,生產技術得到極大提高。荊州市糧食類家庭農場註冊的經營規模不低於6.67 hm2,比湖北省規定的經營規模高3.33 hm2,而且實現了全程機械化,90%以上實現了工廠化育秧。經管部門認定的640個家庭農場經營規模平均23.33 hm2,遠遠高於湖北省平均水平。蔬菜類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基本實現了鋼架栽培或設施栽培模式[6]。

  3.3 示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荊州市2.4萬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網路農戶38萬戶,佔農戶總數的35.73%,帶動農戶88萬戶,佔農戶總數的82.75%;荊州市有國家級示範合作社3家,省級示範合作社40家,省級“十佳”水產、畜牧、農機合作社各2家,省級“20強”漁業、農機合作社各3家,省級“20強”畜牧合作社2家。入社農戶31萬戶,佔農戶總數的29.15%,帶動農戶78萬戶,佔農戶總數的73.34%。經管部門認定的640個家庭農場帶動農戶5萬多戶。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農戶3 000多戶,帶動農戶1萬多戶。

  3.4 農民收入大幅增加

  荊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網路農戶的人均收入比當地農民人均收入水平高30%以上。2012年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服務收入42億元,其中純收益5.8億元,按交易量返還3.5億元,社員比非社員人平增收37%。2014年640個家庭農場總資產過10億元,純收入過億元,平均每個家庭農場純收入達17萬元。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農戶戶平增收1萬元。荊州區友信青魚產銷合作社476個社員人平純收入達到4萬餘元,10%以上的社員買了小汽車。鬆滋市碑亭菊花土地股份合作社102戶入股村民每公頃1.5萬元保底收入,年終分紅,成員戶均增收1.6萬元。村民還可自願參與合作社田間管理,一年“打工”100多天,“年薪”1萬多元。公安縣閘口鎮榨嶺村村民胡建新2009年承包村裡的48 hm2低窪地,自籌資金近90萬元把這片低窪地改造成了旱澇保收的良田,2012年收穫糧食550 t,純收入60多萬元。荊州市規模6.67 hm2以上的糧食種植大戶1 300戶,經營面積近2.67 萬hm2。

  3.5 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的快速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租賃、入股等形式將土地、荒山、水面等資源集中起來[7],規模經營,實現分散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實現了勞動力、土地、資金和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8],並有效降低了生產資料的投資成本,達到了提質提價增收、降風險減成本增收、增值返利增收的目的。通過土地流轉,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投入到二、三產業,從而加速了農村勞動力轉移[9]。荊州市土地流轉總面積已達8.12萬hm2,佔農戶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0.5%,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流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面積1.30萬hm2,佔荊州市流轉面積的16.05%;流入專業大戶的面積5.88萬hm2,佔荊州市流轉面積的72.39%。荊州開發區永華家庭農場2012年整體流轉荊州開發區灘橋鎮馬家崗村和武當園村2個移民新村土地313.93 hm2,實行規模生產,2013年種植小麥133.33 hm2,馬鈴薯26.67 hm2,大棚蔬菜23.33 hm2,大棚西瓜33.33 hm2,露地雙膜小拱棚西瓜13.33 hm2,其他蔬菜66.67 hm2,獲純利180萬元。

  不僅解決了移民新村村民不適應平原湖區種植方式的矛盾,還吸納了兩個村150多個村民就業,村民不但每年可以獲得10 200元/hm2的租金收入,還有種田補貼,同時也可以在公司打工,打工一天收入120元,一年可掙2萬多元。荊州區李寶均家庭農場流轉本村及周邊123戶農民承包地171.87 hm2,加上自有承包地1.87 hm2,種植規模173.74 hm2,中稻種植153.74 hm2,早晚連作面積20.00 hm2,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勞務成本,2014年僅種子、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方面就節約了10萬元。

  4 家庭農場進一步發展面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對中國的農民來說,家庭農場畢竟還屬於新生事物,其發展前景光明,但是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直接影響到家庭農場主的收益和生產積極性。一是對家庭農場缺乏清晰定義。儘管2014年中央“一號檔案”中提及家庭農場,但如何定義卻未給出統一標準,影響到如何界定、如何扶持、如何引入登記制度等一系列問題。二是缺少相應扶持政策。受沒有進行土地整理的限制,機械化作業不便。昂貴租金佔用了農民大量流動資金,土地整理無財力完成。一些處於試驗階段的家庭農場想擴大規模,但卻遭遇了融資難題。三是土地流轉難以形成規模[10]。面對農戶承包地極其細碎的現狀,要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最大難題就是不能租到成方成片的耕地,並確保租期相對穩定。主要原因是中國農村土地產權模糊和農民的惜地意識。

  家庭農場的健康發展,需要解放思想,要建立“准入”和“退出”機制,構建包括財政、稅收、土地、信貸、保險、社會保障等在內的綜合支援體系。一是應該儘快給予家庭農場應有的法律地位;二是認真研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基本原則和實現途徑;三是制定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同時還要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
 

愛護牙齒的文章3篇
農業補貼政策與農民收入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新農業政策影響下的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分析論文
關於實現良種推廣的涉農科技網站建設分析論文
高職院校教師職業能力與職稱評審指標相關性調研分析論文
市場營銷專業建設淺析論文
職業教育師德建設探析論文
新會計準則下的企業會計政策影響分析
貨幣政策影響畢業論文
產業政策對股市的影響
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分析論文
關於物聯網技術對鎮江農業示範園經營的影響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