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馬的歷史小短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也許,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與馬沒有太多的交集,並覺得馬是非常特別的交通工具。人類是如何與馬有了聯絡的,又是如何開始與馬發生故事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馬的歷史小短文,希望對你有用!

  關於馬的歷史小短文1:《千金買骨》

  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了內亂,臨近的齊國乘機出兵,侵佔了燕國的部分領土。燕昭王當了國君以後,他消除了內亂,決心招納天下有才能的人,振興燕國,奪回失去的土地。

  雖然燕昭王有這樣的號召,但並沒有多少人投奔他。於是,燕昭王就去向一個叫郭隗的人請教,怎樣才能得到賢良的人。

  郭隗給燕昭王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有一位國君,願意用千金買一匹千里馬。可是3年過去了,千里馬也沒有買到。這位國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奮勇請求去買千里馬,國君同意了。

  這個人用了3個月的時間,打聽到某處人家有一匹良馬。可是,等他趕到這一家時,馬已經死了。於是,他就用500金買了馬的骨頭,回去獻給國君。國君用很貴的價錢買的馬骨頭,很不高興。買馬骨的人卻說,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實意地想出高價錢買馬,並不是欺騙別人。

  果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人送來了3匹千里馬。郭隗講完上面的故事,又對燕昭王說:“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買千里馬的國君那樣,讓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賢。

  你可以先從我開始,人們看到像我這樣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會來投奔你。”燕昭王認為有理,就拜郭隗為師,還給他優厚的俸祿。並讓他修築了“黃金臺”,作為招納天下賢士人才的地方。

  訊息傳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幹的名人賢士紛紛前來,表示願意幫助燕昭王治理國家。經過20多年的努力,燕國終於強盛起來,終於打敗了齊國,奪回了被佔領的土地。現在,河北易縣和定興搭界處,有一個金臺陳村。據說這個村就是當年燕昭王修築黃金臺的地方。

  關於馬的歷史小短文2:《九方皋相馬》

  伯樂年紀大了,需要退休了,秦穆公找他,說您老年紀大了,不能親自去相馬,我現在需要一匹千里馬,您子孫中有沒有可以堪當此任者?

  伯樂回答說:天下之馬,有良馬和千里馬之別,良馬者,可憑外表體型和筋骨來鑑別,但千里馬不在其形而在其神,它的精氣神在若有若無,似明似滅之間,這樣的馬,才能風馳電掣,足不沾塵土,車不留轍印。我的子孫都是一般人才,可以給您識別良馬,但識別不了千里馬。

  伯樂沒有像一般人那樣藉機舉薦自己的兒女,而是說他們不行,這話至誠而可信。見秦穆公犯愁,伯樂又說:能相千里馬的人也不是沒有,有一個平時和我一起擔柴種菜的朋友,名字叫九方皋,他相馬的本事不在我之下,請陛下見見他。

  穆公大喜,接見了這個人,並命他去尋找千里馬。三個月以後,九方皋風塵僕僕地回來,報告說:“已發現一匹千里馬,在沙丘那個地方。”穆公大喜,急忙問:“那馬什麼模樣?”他回答:“一匹黃色的母馬。”待派人去看,卻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穆公就不高興了。

  他召見伯樂,跟他說:“出錯了,你介紹的人連馬是黃是黑、是公是母都搞錯了,又怎能識別千里馬呢?”

  伯樂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九方皋竟然達到了這種境界?陛下不知道,這正是他比我高明不止千倍萬倍之處啊!”

  面對詫異的穆公,他接著說:“九方皋所能看到的,可以說是天機。他能深入到馬的內在精粹而忽略其細枝末節,洞察到馬的實質而忘記其表面現象。他只看他應當看到的,而不去看細枝末節;只注意他應當注意的本質之處,而遺棄那些表面現象。”激動不已的伯樂,最後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像九方皋這樣高明的相馬術,其寶貴之處,絕不僅僅在於相馬!”

  馬送到了,果然是一匹千里馬。

  關於馬的歷史小短文3:《王亥馴馬》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著遷徙不定的遊牧生活。

  傳說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後腿崩起,但它並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

  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麼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現欄杆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著欄杆內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

  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開啟,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衝進木欄,和圈在欄內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後又都臥了下來。王亥把欄杆門關住,用割來的草餵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隻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

  訊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現人類並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餵過馬後,牽出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準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

  王亥站起來望著越跑越遠的馬,心裡十分著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杆內圈好。

  後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後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一隻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隻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麼飛跑,王亥總是不鬆手。跑了一陣後,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後,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后、應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應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

  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杆門關上,一隻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裡,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現了。

  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杆逃走了。王亥和應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於找到了這隻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

  在返回路上,王亥、應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隻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后的注意。風后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麼,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

  風后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後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進行訓練。應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幹的小夥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

  經過兩年多的訓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後來的涿鹿大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描寫春天的文章
寫老師的唯美文章
相關知識
有關馬的歷史小短文
有關黨的歷史知識
有寓意的歷史小故事
有關虎的歷史故事
有關英語故事小短文欣賞
有關英語勵志小短文演講
民族英雄歷史小短文閱讀
有關體育英語小短文欣賞
有關英語演講小短文初二
有關英語幽默小短文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