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書的小短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書籍是通過心靈觀察世界的視窗。只有常讀書,才能更好的反省和思考自己。那麼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篇1:讀書的真諦

  作者:不悔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讀書的真諦》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每當我讀一本新書,獲一份知識的時候,我心中的那種快樂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正如培根所說;“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教師,要想能夠適應新的教育形勢,就必須讀書加以補足,況且,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沒有一個淵博的大腦是不行的。讀書讓我們能夠很好的乘上時代的風帆,才能夠讓自己的職業生輝。

  博斯威爾有這樣的一句話:“每天讀上五小時書,人很快就會淵博起來。”我們的教師每天很多時間都用在教育教學中,或許不可能這樣的投入,但是隻要書籍在我的心中,我每天抽出一點點的時間,我就可以補足自己的不夠,因為知識是來不得半點虛假,更不能是道聽途說。

  我們可以從教育理論書籍中獲得理論的指導,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指引方向;我們可以從名家名著中或者精神的營養,為我們的自身素質的提高獲得高品味的營養;我們可以從眾多的書籍中找到人生的意義,生命的詮釋,心靈的感動。

  一句諺語這樣說:“生活中沒有書,就好像天地間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就彷彿鳥兒沒有翅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以禮儀大邦聞名於世,我們的民族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就深刻反映了這一點。讀書才能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係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是內在優秀品質的外化。讀書是提高個人修養的必然途徑,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完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下來的愛國、氣節;奮發、立志;改革、創新;勤學、好問;勤儉、廉介;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構建和諧社會,正是需要我們廣大的人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知書達禮。作為人師的教師,也唯有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夠更好的為社會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讓我們堅信自己的信念不會改變,讓我們在讀書中感受人生的哲理。

  謝謝大家!

  篇2:讀書必有益

  古人云:“開卷有益。”但有人說:“開卷有益”,而又有人說:“開卷未必有益”這兩種觀點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爭論。我認為,開卷是有益的。

  何謂“開卷有益”呢?字典中解釋為:讀書有益。那麼這個“卷”字究竟是指“有益書”,還是“不益書”呢?答案是前者,那是必然的。《宋書·陶潛傳》中說:“少年來好書,偶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望食。”由此可見,古代著名詩人為一本好書而折服,而忘食,如果此書無益,又何他來讀書的決心呢?《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提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對我們每個社會人是有幫助的。如果你因為怕讀到“不宜書”而不敢讀書,那不是因噎廢食嗎?試問:假如人類的生活中缺少了書,世界將會怎樣?那一定恐怖得要命!喜歡讀書就大膽地去讀,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家春秋》、《西遊記》、《悲慘世界》、《茶花女》……這些好書都會盪滌你的心靈,滋養你的品行,陶冶你的情操。去吧!去充分地讀書吧!去這無邊的海洋中,去獲得新生吧!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如“讀完卷書,行萬里路”讀書是有好處的,所以要多讀書。

  篇3:讀書札記

  作者:金靜依

  生活中的“搏鬥”

  ——讀《家》有感

  巴金爺爺在我心裡是一個和藹可親的老人,自從讀了激流的第一部《家》之後,我覺得他更是一個勇於追求美好生活,勇於打破封建陋習的人。

  《家》這本書主要描寫了高氏家族的悲歡離合,描繪了許許多多不同性格的人,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的黑暗、違心、奉承,通過描寫三兄弟的性格不同和對社會、對未來不同的看法進行了層層分析,也決定了一個人最後的結局。小說中的人物上上下下不少於七十個,衰老的高老太爺專橫跋扈,逼迫了許多正值青春年華的高家子孫走上了無底的深淵,甚至死亡之路。他不顧子孫們多麼奮力的反抗,毫不體會他們的心情,逼覺明娶素不相識的女子,逼鳴鳳嫁給一個荒淫殘忍的老頭做姨太太……這一起都令我又悲又憤。

  此外,我對覺新、覺民和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作為長房中的長子,覺新樣貌清秀,品學兼優,本應有大好的前途與美滿的婚姻,但在封建禮教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著莫大的苦衷。他又是那麼懦弱,絲毫不反抗,看著心愛的女人死去,看著自己的妻子死去,一點兒也沒有反抗。他愛著他的妻——一個善良貞靜的女子,但卻不能保護她,讓她任人擺佈,他甚至還做過封建禮教的儈子手。我討厭覺新這樣的人,他不能爭取自己所愛的梅,也不能保護自己所愛的妻,他是那樣無能,也許是因為家庭的關係,也可能是長子的理由,但他卻不知道,是他扼殺了兩個最愛的女人的命。

  可兩個弟弟就截然不同了,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夢想,堅定的信念,他還堅持“五四”,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最糊塗的時候也許就是在愛情面前,他的自私讓鳴鳳投湖自盡,卻留給了他一具清白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也正是她,讓覺慧有了反抗的力量,贏得了光明的前途。巴金也在附錄上說覺慧身上有一點他的影子,這樣的人,是被社會欣賞的。

  相比覺慧,二哥覺民不衝動,擁有進步思想,也因此,他贏得了琴——一個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應該是《家》中最幸運的。

  《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封建社會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巴金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青春是美麗的東西。”是的,就讓它成為我們鼓舞的源泉,與生活“搏鬥”!

  

讀書有關的文章
最感人愛情故事
相關知識
關於讀書的小短文
關於讀書的英語文章閱讀
關於成長的小短文欣賞
關於讀書的議論文題目精選範文
關於讀書的議論文作文題目
關於讀書的議論文精選
關於春天的小短文英語
有關於游泳的小短文英語
關於安全小散文_關於安全的小短文
關於愛情的小短文_唯美小短文關於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