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行業勵志文章兩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在品牌營銷之外的自我營銷怎麼做?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成長得更快一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銷售行業勵志文章·什麼樣的營銷人會更受歡迎?更容易贏得客戶?

  當你在從事市場營銷的相關工作時,記住有一個不能被預設的前提——“不要讓別人討厭你。”

  這是那些揹負KPI,需創造大量資訊,無時無刻不在關注結果的營銷人最容易無視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在別人接受你的觀點,喜愛你的品牌,購買你的產品前,首先應該建立起別人對你個人的信任。做不到後者的營銷人通常也做不到前者,理由很簡單,大到品牌,小到個體,受人歡迎的原理並無太大分別。

  什麼樣的營銷人會更受歡迎?更容易贏得客戶?換個角度說,在品牌營銷之外的自我營銷怎麼做?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成長得更快一些?我認為關注這一問題,其實就是去關注那些在“專業技能”和“天賦”以外的部分。

  一、以觀點建立連線

  BBDO北美主席菲爾•杜森伯裡在《洞見遠勝創意》一書中寫道:“如果你身處一個產生洞見的行業,你就必須把自己當成一個傳授經驗的人。你必須把自己當成一個顧問,人們要向你尋求意見,年齡、頭銜和等級都不是障礙,你是新兵也好,老將也罷,都沒有問題。重要的是你的觀點的水準。”

  營銷人和其它行業一樣,需要進圈子,建立人脈,尋找到優質的客戶及夥伴,優質的客戶帶來優質的需求,優秀的營銷人為優秀的客戶服務;那麼,這個過程是如何實現的?宇見認為,在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有價值的觀點就成了我們與行業建立連線的資源。

  不要羞於向那些Level比你高的人士表達觀點,大膽說,未見得這不是他們剛好需要的資訊。

  在以觀點建立連線的過程中,我們應思考這個觀點對溝通物件的價值:對年長的CEO們而言,你的觀點可能代表了年輕人對行業的新奇洞察;對理論專家,你的觀點或許會提及其理論在他不知道的行業中的印證;而對於創業者,你的觀點可能包含了他尚不知曉的體驗細節。溝通的形式是語言上的你來我往,而其本質是價值的雙向流動,於是在這個資訊氾濫的社會,有價值的觀點就成了一種價效比頗高的,能幫你邁過年齡、頭銜、身份障礙的,與關鍵人士建立連線的方程式。

  二、提出好問題

  “你對MINI這個品牌的廣告如何評價?”

  我經常會拿一些我比較熟悉的問題去問不同的人,這樣做不是為了獲得答案,而是有助於我們判斷對方的能力水平、思考深度以及個人風格。

  在大致知道操作套路的情況下,多向你的團隊提幾次“我們該怎麼辦”也沒什麼不好,這有助於避免思維盲區,也有助於獲得潛在的洞察。

  此外,我認為一個易受客戶認可的營銷人,是那種會用提問方式影響對方思考角度的人:

  A、我們這個產品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B、我們這個產品對使用者最顯著的價值是什麼?

  兩個問題指向了差不多的答案,但後一個問題更有“使用者立場”,更容易引導客戶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

  A、我們的產品和競爭對手的有什麼區別?

  B、做這個產品最讓你感到興奮的地方是?

  前一個問題容易讓客戶進入理性思考,但通常使用者都不會接受邏輯上“更好的產品”,“更有故事的產品”才對他們的口味。

  三、求同理心

  一個90後創業者在沙龍上談他的創業經驗,說,現在行業都在講還原“人性”,在你真正懂你的使用者,和他們交心之前,創業者有沒有把和他一起創業的小夥伴們照顧好?除了在他們生病的時候主動去關心,他說他還經常給同事們準備早飯。

  營銷人的主要工作是和人打交道,——客戶、合作方、廣告公司、公關公司、媒體記者、編輯、釋出會中的控場、某個專案的介紹人、等等……這其中有很多人屬於淺層溝通物件,比如,一個編輯可能因一次約稿而溝通,其餘1年內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隱身的;一場活動的控場人員在活動結束後就消失了,你也不知道未來會否因再次合作而遇到。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你不可能和每一個溝通物件都能坐下來推心置腹,因此注重基本的社交禮儀,在日常接觸中對他們保持充分的尊敬,及時給他們的名字新增備註,對他們給你的細節幫助不要吝惜去表達感謝,都是完全必要的。

  現在回想下跟你合作過的那些團隊中,肯定有一個初來乍到的年輕人,微信上是一個有點奇怪的名字,可能來自《古劍奇譚》裡的某號人物,或者頭像是《超能陸戰隊》裡的“大白”,就是他,現正執行著一些基礎工作。切莫因為覺得他不是關鍵決策人,經驗少、做事簡單,就忽視他的感受,不耐煩與其溝通,不去試著幫助他。優秀的營銷人應該明白自己就是一個“價值傳遞者”,無論是你代理、合作的品牌價值,還是你個人的經驗價值。實際上除了“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營銷人並沒有任何第三件事需要去做。“同理心”提醒我們,直到你養成了一種向與你接觸的所有“觸點”輸出價值的習慣,你才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的機遇之門。

  四、趁早專注

  李小龍說,“我不怕會一萬種腳法的人,但我怕一種腳法練一萬遍的人。”上次看完《壽司之神》也很感慨,居然有人會用幾十年時間去研究怎麼做出更好的壽司,想想也是醉了。

  專注雖然沒錯,但對專注的理解卻可能出錯。主流觀點認為,專注就是去做一件確定的事,並把它做到極致,這不是大師們的口頭禪嗎?如果按此邏輯,諾基亞和柯達曾如此專注,為什麼還倒下了呢?

  可見專注並不是指專一於一件確定的事,相反,應該是專注於一件不確定的事當中的確定邏輯。

  電商是一件不確定的事,這個概念10年來發生了很多變化,但其中總有確定的邏輯,就像亞馬遜CEO貝佐斯所言——“我被頻繁地問到一個問題:未來10年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幾乎從未被問到過相反的問題:未來10年什麼不會變?第二個問題其實更重要。在零售業,客戶希望低價,希望快速交貨,希望更多選擇,在未來10年裡,不可能有一個客戶跑來對我說:‘傑夫,我愛亞馬遜,只是希望價格再高一點’或者說‘我愛亞馬遜,我只希望你能再慢點交貨。’所以,當你對某個東西有把握的時候——即使從長遠來看也是如此,你就可以對它進行大投資。”

  營銷也是一件不確定的事,不僅如此,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它今天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不確定的。營銷人應該儘快地專注到其中那些相對確定的邏輯上去,越早越好!

  無論市場營銷的外延如何變,其中一些邏輯在可見的未來都不易改變,舉例來說,技術、產品、媒體環境,現在幾乎每天都變,但“如何準確把握使用者需求”始終是營銷的要務和底層邏輯:過去在街頭採訪,在傳統媒體上發問卷,今天在社交媒體中和使用者互動,在微信群中隨時交流,建立CRM體系做資料追蹤分析,總有不確定的方式,來做確定的“把握使用者需求”。

  與此相似,在營銷中這種長期存在的“用不確定的事服務於確定邏輯”的方面還有不少,比如——“什麼方式能更有效地構建使用者認知?”“如何優化品牌與使用者之間的溝通?”“什麼方法能更精準地影響使用者?”“如何快速鑑別一種新技術的營銷價值?”“哪種表達方式可以向用戶交付更多價值?”“什麼會是更好的客戶關係管理手段?”,對其中每一個問題的追求,在可見的未來看起來都沒有止境。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你必須儘快選擇一個方向去專注,以期成為這個方面有所建樹的專才,越早、越明確、越能持久,結果越好。

  銷售行業勵志文章·作為一名營業員,客戶說:我過兩天再來!你該怎麼辦?

  我們常會聽顧客說“我過兩天再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在門店生意的接待過程中,這句話常聽到,從字面意思上來看,今天是不買了,也許幾天後再來看看。但稍有些經驗的營業人員都知道,實際上顧客往往再也不會來了。營業人員難免失望,甚至還會把這個失望的表情掛在臉上,接下來就是簡單打個圓場,估計連送下顧客的心情都沒有了。真實情況真是這樣嗎?

  其實,這樣直接下定論未免有些草率,立馬將顧客拉黑更是莽撞。客觀地分析,這裡面還是有挽回的機會。顧客說“過兩天再來”,這話其實沒說死,沒直接說再也不來了,在這句話的背後,可能有三種情況:

  一、顧客真過兩天來,今天的確有事

  尤其是顧客接到一個電話後或是身邊同行者提醒顧客接下來有個什麼事要辦。若的確是今天沒法買了,顧客往往會解釋一下今天不買了或是不深入溝通的原因,並且會具體說明是幾天後在來,且離店的動作也很快,畢竟是真有事嘛。

  請注意,顧客解釋原因的時候,應該是表情很正常,神態也很坦然,因為事情是真實發生,自己也的確打算過幾天再來,心裡不發虛,表情自然正常。

  二、顧客有購買意願,但對價格有意見

  這時說過兩天再來,今天要離店,意味著可能還要再考慮下,或是這兩天要到別的店看看,以此來壓迫一下營業人員,釋放更好的條件出來。

  若是這種情況,顧客嘴巴在說過兩天再來看看,但說出來之後,明顯在等待營業人員的反應,並且,也沒有馬上的離店動作,也就是在等營業人員的反應。

  三、顧客已確定不買,但礙於情面拒絕

  覺得店裡的營業人員接待了自己這麼久,自己最終還是不買,顧客自己有點不好意思,不忍心直接說不買,也算是給店裡的營業人員一個面子,給大家一個臺階下。

  若是這種情況,顧客心裡多少有點愧疚,往往會讚揚一下門店或是營業人員的服務,並且是面帶笑容,當然,這個笑容也是配合語言裝出來的。

  無論哪種情況,不要放棄,採取挽回策略!

  當然,無論哪種情況,營業人員都不應該直接放棄,顧客說要走,要過兩天再來,可千萬別直接回應說:“那您慢走啊,歡迎下次再來”,這就等於在把顧客直接往外趕。

  首先要進行判斷,通過顧客說這話時的配套內容、表情和動作,初步判斷出來是哪一種情況,然後迅速採取對應的挽回策略。

  只要不是立馬拔腿就走,就說明還有機會!以下幾點策略,可輪流使上:

  1.主動提出給顧客留資料

  導購表示:“那我給您帶些資料,這兩天您有空還能看看”,然後請顧客稍等一下,自己去拿資料,稍微把顧客拖住一下。只要顧客還能停留,等著拿資料,就說明還有戲。

  2.給顧客留名片或請顧客留下***

  把產品資料交給顧客後,導購可主動告知:“這資料您先看看,若是有看不清楚的地方,隨時給我來電話,這是我的名片”,同時,順著這話再說下去:“再有,產品行情可能會有一些變化,這樣,您留個***,最近幾天,若是價格方面有什麼變化,我好及時告訴您”。

  如果顧客肯留***,肯定是最好,後期可再跟進。當然,也會有顧客就順著這個話題說道:“不如你今天就把價格給我放到位,免得大家夜長夢多”,這就直接說明顧客就是在等營業人員釋放條件。

  3.核對產品

  導購可與顧客再一次核對一下顧客所初步選定的產品型號,然後主動表示:“我幫您看下庫存情況,數量是否夠,最近貨走的比較快,有些款型廠家只生產這麼多”,這句話也是間接在暗示顧客,別再糾纏價格了,沒準你選定的這款產品庫存很快就沒了。

  4.反省

  話說到這個份上,若是顧客還沒走,而是能保持與導購的溝通,那就趕緊遞個凳子給顧客,引導顧客順著凳子下臺階。

  導購可主動說:

  1、本店剛開沒多久,有些工作還沒到位,很多方面還沒能讓您滿意,對我們店裡的產品和服務有什麼意見,還請您多多提出寶貴意見啊。

  2、我剛調到這個店***千萬別說自己剛入職的***,有些方面情況還不熟悉,顧客接待工作還做的不夠到位,也沒什麼套路***暗指其他門店的營業人員有套路對付顧客***,還請您見諒啊。

  導購主動說自己的門店或是自身有些問題,其實就是在顧客面前主動讓一步,防止是因為接待溝通工作不到位,導致顧客不爽而不買。在說出這些話之後,若是顧客沒反應,仍然堅持要走,或是很客氣的迴應說都挺好的,那就麻煩了,這個顧客估計是很難拉回來了。

  若是顧客能帶著教訓和指導的語氣說出來個“123”出來,這是好事,說明顧客的確是有點意見,現在開了個口子,讓顧客把不滿釋放出來了,也給足了顧客面子。

  然後,營業人員趕緊接上話:“您說的非常到位,顧客永遠是我們店裡的老師,站在您的角度,的確看出了很多我們自己看不出來的問題,我們的很多工作的確還不到位,今後一定加強學提升!這樣,您的採購計劃,在條件許可的範圍內,我儘量為您爭取一些優惠條件”。

  小結

  總而言之,顧客說過兩天再來,這話就是沒說死,還算是留了個活口,作為營業人員,切忌直接放棄,不爭取肯定是沒機會,爭取一下,再給顧客下個臺階,完全可以把顧客過兩天再來的採購計劃,直接提前到今天就給落實下來。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服裝銷售勵志文章精選兩篇
銷售方面的勵志文章精選兩篇
相關知識
銷售行業勵志文章兩篇
銷售行業勵志文章精選兩篇
銷售心態勵志文章兩篇
銷售人員勵志文章兩篇
銷售早會勵志文章兩篇
激動人心的創業勵志文章兩篇
成功創業勵志文章兩篇
銷售行業勵志的文章精選兩篇
銷售行業的勵志文章兩篇
汽車行業勵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