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落日的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你,憋紅了臉, 拼命掙脫宿命, 卻一直迅速西沉。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落日

  小時候很喜歡看落日,倒騎在牛背上看,站立在山坡上看,坐在草剁裡看。而一年四季的落日裡,深秋的落日最讓人陶醉,難忘。

  每年秋分後,太陽便越過赤道向南去了。對於我們北半球,白天便一天天短下去,太陽也一天天遠起來。經過寒露和霜降,太陽便似隔了幾層厚玻璃,照在身上,讓你懶得像腳邊的貓,眼都不願睜一下。

  此時的傍晚便是最最醉心的時刻,而徐徐的落日更讓人心馳神往了。

  這時無論你睜著或閉著眼,你都能感受到它。先離山稜還有幾丈高,靜靜地懸著,像一張少婦美麗的臉,被紅酒薰漲得紅彤彤的。四下裡散些光和熱,那天邊的雲立馬便流光溢彩起來,宛若少婦飄逸著的紅綢緞。

  太陽要回家了,回到山裡去,回到海里去。它告訴風,風便舞動枝葉返程了。鳥兒聽到風的聲音,也跟著一前一後,一左一右,忽上忽下,忽駐忽行地往回飛。它們飛到牛羊的角上輕輕啄了二下,牛羊便懂了,抬起頭,望了望天邊,終於長長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氣,然後滿意地甩了幾下尾巴,便哞哞,咩咩地叫了幾聲,好像提醒主人該收工了。而此時小溪裡的秋水,斷斷續續的,一汪一汪的,像迷了路的少女的眼。

  太陽徐徐地下了,只一丈餘了,只二尺了,快捱到山頂了。小孩子已然騎在了牛背上,橫起笛子吹起了夕陽。大人們吆喝著或挑著,或揹著,或駝著,在回村的路上,這些挑著揹著駝著的重量全部凝成了一團團落日,宛如一塊塊溶了的黃金。

  太陽還是捱到了山,一寸一寸地往山裡鍥下去,山的那邊一定被它鍥成了一面光滑的高牆吧。

  太陽終於還是落下去了,像依依不捨的戀人的心。幾隻晚歸的白鷺奮力拍打著翅膀,滿身潔白金黃的陽光已被抖落了下來,看上去只有幾隻飛行的灰白的影。

  我從草剁裡欠起身,向西山揮了揮,順手挽了二片雲彩在懷裡。

  篇2:詩意的黃昏、落日的孤獨

  晚風輕拂,百鳥清唱。霜天欲曉,夕陽欲頹。在漫不經意的閒散間走向詩意的黃昏。慘紅的夕陽帶著遠山的一角多顯她的悽美。昨日的殘夢沿著林蔭的小道清晰的勾勒出來。當把風與雲、與山與樹串聯在一起時。回憶越來越濃,時而有歲歲年年人不同,年年歲歲花相似般的錯覺。走進兒時,看小橋流水,看孩童嬉笑,回溫消散的溫馨。走進兒時,繼續編織那些隨歲月流淌再也不會完整的故事。走進兒時,看那些春雨花開,開在最美的一側。聲聲的嘆息藉助風兒飛向遠方,只留一抹詩意的光。輕撫流水般的日子,滿目愴然,昨日悠揚的歌聲已成為最美的追念。凝結在心底的心事已落滿了塵灰。歲月劃出道道傷痕,卻始終劃不破徒留在心底那漫山遍野的繽紛,旖旎的晚霞。

  遠處似在繚繞著一層薄霧,迷茫在這昏黃的天色裡。

  思緒百轉千繞間,一片隨微風而落得葉子輕飄在有許些陶醉其中的臉上,記憶的幽徑已被層層迷霧所籠罩。天邊獨掛著的殘日在不息的變幻著。漸漸的天空開始變得昏暗,染血的夕陽開始變淡,在這之前它那樣孤獨的懸掛在天與山銜接的半空。一個修長的人影在它的餘暉下孤單行走。夕陽快要沉落的時候,雲淡了,風清了,可惜這番風趣卻唯有一個人欣賞。落日,若非你孤獨何來我落寞,若非你匆匆何必我去追尋,若非你累,豈能我醉。

  黃昏被黑暗所吞噬的時候,風,最後一次溫柔拂過。雲最後一次輕輕飄過。夜幕降臨,最後一滴淚隨著落淚滴落,最終消散不見。如此反覆,枯燥單調。落日從不向別人訴說她的孤獨,她的寂寞,她也不在意那麼多留戀她而感嘆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明明是她的孤獨,在別人看來卻是一種風情-她的孤獨無人能解。

  那一年,風吹過,凌亂了我們的歡聲笑語,這一年,風吹過,散了往日情,吹醒舊時的記憶,站在熟悉而又陌生的路口,我曾迷茫,我曾傷感,我也曾想把過去深深的掩埋,可是為什麼,當再一次踏上這條林蔭小道的時候,當再一次風吹過的時候,當再一次落日來臨的時候,當再一次感受著黃昏氣息的時候會有種濃濃的失落和難言的悲傷,只想在這細數曾經的點滴、那種痛另我無法呼吸。昨日的黃昏那麼美那麼美,而今除了陪著落日孤獨的垂淚,想要時光重返,卻終是無能為力。

  篇3:落日的惆悵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是晚唐詩人李商隱《樂遊原》中的兩句,它高度集中地概括了世人對夕陽的矛盾心理。落日的無限美好,就在這短暫的迴光返照。走盡了遙遠的征途,很快就要謝幕了。那落日的餘暉,滿天的彩霞,給人一種含情凝睇依依惜別的溫情。隨著夜幕的降臨,黃昏悄然到來,這美好的時刻卻成了短暫的告別。主觀的情感和客觀的現實融為一體,落日的惆悵便成了必然的永恆。

  相信誰都知道今天的太陽落下,無論如何,明天還會照樣升起。這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自然執行的規律。於是有人說,人生短暫,何不瀟灑走一回?放下也是一種選擇,多少人不滿意李商隱的失落。據說近人吳兆江就反其意而用之,將“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改寫成了“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這一改確實積極樂觀了許多,也表達了執著於現實的精神,深得朱自清先生的欣賞與讚揚。豈不知,這種修改也就變成了一種純理智的東西,也就失去了那種情意綿綿的深厚情感和至高無上的人文關懷。

  在我國古代的詩文中,“落日"的意象是極其豐富的。從最早的原始先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我們似乎可以悟出些什麼,“日落”就意味著休息。在有了“家”這個溫馨的概念以後,“日落”又賦予了“家”的含義。在《詩經》古風“君子于役”中就有這樣的描寫:“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日之夕"的時候,正是牛羊歸圈的時候,也是離家的人兒回家的時候。當然,也是家人思念在外的親人的時候。

  到了宋代詩人李覯 的《鄉思》,“落日”的意思就非常明白了。“人言落日即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又被暮雲遮。”這裡的“落日”,很顯然是對千里萬里之外的家鄉的思念。而這種思念之情,在元曲傑出作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中,表達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通過前面一連串蕭瑟蒼涼悽苦的環境描寫,表達了天涯孤旅漂泊淪落的人兒內心的黯然與悲傷。

  “落日的惆悵”不僅表現為對“家”的思念與留戀,還常常表現為離別的傷感和對愛人友人的不捨之情。大詩人李白的《送友人》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詩人不僅是在寫景,而且還巧妙地運用比喻,把友人比作天邊的浮雲,“人生到處知何似,恰如飛鴻踏雪泥”誰又會知道浪跡天涯飄忽不定的行蹤究竟會落到何處,無限關切之意溢於言表;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是那麼徐緩,戀戀不捨地把最後的光線投向了青山白水,彷彿不忍遽然離開,這不正是詩人此時此刻心情的寫照嗎?元曲代表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中“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裡”一句也確有這方面的作用。

  其實“落日的惆悵”裡,還包含一種對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即將過去的珍惜。這種珍愛憐惜之情,我們可以從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一詩中約略讀出,“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在兩枝殘敗的紅牡丹即將被晨風吹盡的時候,詩人只好點起火把及時觀看。對美好事物的情感大體是相同的。蘇東坡的《海棠》一詩“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柱照紅妝”也表達了這種對美好事物的憐愛與嚮往。

  事物是客觀的,又是辯證的。落日的美好,總是帶有些許悲壯和蒼涼。當年大詩人王維奉命赴西河慰問將士,途中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壯瑰偉的詩句,它寫盡了塞外奇特壯麗的優美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被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絕唱。一個“大”字寫出了浩瀚沙漠的廣闊無邊;一個“孤”字寫出了邊塞景物的單調古板;一個“直”字,表現了一縷孤煙的勁拔堅毅,;一個“長”字既寫出了九曲黃河的壯美,又襯托出茫茫沙海的壯觀;一個“圓”字,看似直白,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了對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之中,多少年來,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睞和喜愛。

  更為奇絕的是偉大領袖毛澤東在長征途中所寫的《憶秦娥·婁山關》。結尾“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是著名的以景作結的佳句。面對漫漫征程,面對鐵打的雄關,詩人不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群山起伏彩霞滿天的壯麗畫面,也寫出了萬里長征的艱辛與苦難,同時表現了一位偉人博大的心胸和樂觀的情懷。啟迪人們無論在前進的道路上有多少艱難與險阻,都要滿懷信心,振奮精神,邁開大步從頭越。

  

描寫春天夕陽的散文精選
有關描寫秋天的散文隨筆
相關知識
關於落日的散文
關於落葉的散文詩
關於生日的散文
關於冬日的散文
關於落葉的散文
關於落花的散文
關於夏日的散文隨筆推薦
關於夏日的散文隨筆推薦
關於落花的散文隨筆
關於落花的散文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