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金錢的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面對金錢的誘惑,對於一個經濟基礎並不樂觀的人來說,是很有滲透力的。但在我這裡行不通,我的人格是無價的,任何人不可能以金錢的方式讓我改變做人的原則。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金錢萬能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很多時候,不經意間我們總能隨口脫出這麼一句朗朗上口的話來。

  我一直相信這是一句真理。因為我們還能清晰地認識到金錢的侷限性,有很多東西它是買不到的,譬如健康,青春,幸福,快樂。

  但,在今天這個既好又壞、簡單又複雜的時代,這個物慾橫流、追名逐利的社會,這句話似乎要改了。

  金錢是萬能的。

  每年有那麼多貪官紛紛落馬,但後繼者卻還是一批接著一批;

  醫院裡高於成本價幾十倍的天價藥品讓百姓望塵莫及;

  男女雙方想要結婚,有車有房是前提條件;

  公務員考試,筆試面試都拿第一,卻依然被刷了下來;

  某地發生煤礦爆炸事件,許多記者前往,不是報道事實,卻是拿封口費的

  這些終歸於一個字——錢。這是一個瘋狂的時代。

  前些時候,在學校聽一個有名的畢業生的講座。我敬佩他在那些窮困的日子裡是如何的堅強與執著,他甚至因為體力不支而昏倒在路旁無人過問。我也被他的孝心所深深打動,他把在校期間辛辛苦苦做兼職積累起來的十萬元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了他的母親。我唯一感到不滿的是他後面的一些話。

  在演講接近尾聲的時候,他問坐在臺下的大學生們:你們上大學的目的是什麼?大家幾乎都說是為了找個好工作,賺好多錢。他卻大聲地說:錯!同學們面面相覷,有些詫異。我也在心裡琢磨著,以為他會說出我心裡所想的那句是為了實現人生的價值。不料他氣宇軒昂地說:是為了找更好的工作!賺更多的錢!頓時,臺下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我卻沒有和大家一樣,只是愣了一下,然後陷入了沉思。

  也許是因為生活在一個貧困家庭,處在這樣的背景激發了他對金錢的渴望,才說出這樣的話。但上大學的目的不僅限於此,很多人上大學是為了汲取知識,豐富人生經歷。像大明星姚明,作為運動員出身,可他退役後依然重返校園,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大齡學子,而鄧亞萍亦是如此。

  沒錯,眼下找工作賺錢是大學生很現實的目標。只是這更多的錢到底是多少錢?這似乎在錯誤地引導著大家我們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錢,一味地賺錢,成為錢的奴隸。

  或許他的話沒有說完。這裡應該有一個度吧!當我們所賺的錢已經足夠滿足我們的吃穿住行,我們適當的休閒娛樂,也許我們應放下腳步去做做別的:關注公益環保,陪家人聚個餐,看場電影,做一桌豐盛的晚餐,養些花草,種些樹木,安安靜靜的看一本完整的書,傍晚坐在院子裡或站在陽臺上看看美麗的夕陽。畢竟,這些才是我們應有的生活。賺錢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但決不能因為賺錢而犧牲掉我們日常生活中垂手可得的美好時光。

  誰也不願成為新聞裡常常報道的那樣,因為一味工作賺錢而倒在工作臺上。有句話說得好: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用青春和健康去買金錢,而當我年老的時候,我卻一邊回憶青春,一邊用金錢去買健康。當我們的生活一直被錢充斥著,這樣的生活還是生活嗎?

  希望我們的內心依然純潔,依然相信——金錢不是萬能的。

  :金錢

  “ 錢”乃身外之物,但是每個人都需要它,都希望自己有更多的錢更富有, 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最有錢的人。“富貴無根本,盡從勤中得”,但事物都有兩面性,錢也不例外。

  錢是人們生存的經濟基礎,正因為這樣,現在上班的人們都是衝錢而來,如果沒有報酬,誰還會來工作呢?現實社會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物質誘惑,生命的自私本能,使人追求生存和繁衍,進而追求享受。但有些人為了金錢而喪失了做人的尊嚴,放棄了自己的追求與夢想,而成為了金錢的奴隸。

  金錢可以買來外表,但買不到一顆善良的心,就如馮夢龍說的:“錢財如糞土,仁義價千金”,所以金錢不應當是生命的目的,也不是生命的全部,而是生活的工具,我們所追求的金錢,應該是學無止境的知識,是智慧,是至高無上的思想品德。“人有智猶地有水,地無水為焦土,人無智為行屍”。

  :我的金錢觀

  人類生活由兩大基本領域構成:一是物質生活領域;一是精神生活領域。物質生活離不開金錢,因此,金錢就成了人類最根本的需要之一。人們常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從表面上看錯不到那裡。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辦事哪能沒有金錢這種通貨呢?

  但是,金錢究竟能買到什麼呢?

  金錢能買到豪華的傢俱,但買不到和諧的家庭;

  金錢能買到伴侶,但買不到真正的愛情;

  金錢能買到奢侈品,但買不到文化與修養;

  金錢能買到筆墨紙硯,但買不到文思和理智;

  金錢能買到小人的心,但買不到君子的志……

  舉了這麼多的例子已覺累贅。換言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有錢買不到的,而買不到的東西價值更高。這說明金錢的功能是有限的,金錢豈能充實精神的匱乏?物質豈能療愈心靈的創痛?

  一、金錢不能滿足人精神上的需求

  有人斂錢不擇手段,貪汙、盜竊一齊來,要錢不要命;還有一種拜金主義,把自己的肉體當作賺錢的“資本”,要錢不要臉。這種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而謀得的金錢,既無價值,又極齷齪。這種人表面上看來很富有,實際上是世界上最貧窮、最可憐的人。既喪失了人格,又失落了靈魂。貪得者身富心貧;知足者身貧心富。

  首先,我認為金錢只有通過自己誠實地勞動而得到的,才有意義、才有價值,花得也心安理得。不是自己應得的錢,一分也不能要。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做人最起碼的道德規律。

  其次,我覺得錢有點帶“毒”,不可“濫服”。否則賢達之士會因之而玷汙品格,貪婪者狼吞虎嚥,更要上吐下瀉,導致“毒”死。自古以來多少人為它命歸黃泉、鋃鐺入獄,卻不計其數。唯對清廉之士,其毒無法逞其威。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只向錢看,不向前看。把錢視為萬能的至尊之物,終生只肯為錢“服役”,我總覺得其是可鄙的。人——一個頂天立地的名字,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我認為人應該只做金錢的主人,而不做金錢的奴隸。因為金錢本是為人而造,並不是人為金錢而造。高爾基說:“一切在於人,一切為了人”!那麼我祈禱:願普天下的人都只做金錢的主人,而不做金錢的奴隸!

  再次,我認為錢只能滿足人物質上的需要,卻不能滿足人精神上的需求——真、善、美、聖。我覺得精神上的追求遠比金錢重要,精神上的享受勝過物質上的享受。兩者相比,簡直是天淵之別。

  人生在世固然不得不追求一定的世俗的利益……然而,人越忙於外在的有形世界,越易忘卻內在的精神世界,人需要寧靜地反省自己的內在世界與精神生活。因為人活著卻不僅僅是為了吃喝、金錢等。人之所以為人還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精神世界的追求。一個人假如能從主觀上重視自己的精神生活的享受與發展,他不但免陷金錢的泥沼,還會有所作為。因此,我崇尚淡泊的生活,它是醫治思想膚淺,精神浮躁的一帖良藥。

  二、金錢是身外之物

  有人說:“問世間,錢是何物?”我今天對他說: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因為自古以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在入世時能帶錢同來,在離世時能帶錢同去。都是蓋棺曰:“一錢不帶”。

  我赤身出於母腹,將來也必空雙而歸。因此,我要追求人生內在的價值——就是人身體記憶體有的良知、品格、智慧和一切真善美的東西。我對人生的外在價值——金錢看得很淡。因此在人生追求中表現出自己的執著,覺得很坦然。我不想為了追求金錢而破壞自己的心靈和放棄高尚的追求。使我最引以自豪的,是我從來不把金錢和享樂看作是我生活目標的本身。因為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金錢、地位、華靡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這種思想,我叫他“超脫”的理想。

  最後,我覺得人生的失誤莫過於少讀書。讀書可以不斷地吸收人類智慧的精華;讀書可以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讀書可以不斷地增加自己的學識;讀書能提高自己的修養;讀書能不斷地陶冶自己的性靈……書籍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伴侶和導師,特別是聖經這本舉世無雙的寶書。我深信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人的知識越廣,人的本身也越臻完善。古人云:“一日不讀書,言語淡無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就可憎”。莎士比亞也說:“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赫爾岑更說:“不去讀書就沒有真正的教養”。我覺得他們講得很對。

  今天,我只能向金錢說聲“對不起”,因為我所追求的是真善美聖,我所熱愛的是書籍。我要用畢生的時間和精力去努力地追求真善美聖,並積極地去實現真善美聖,以便克服自身的弱點。我願一生同清貧結伴,與書籍作伴侶。只要一息尚存,我都要撲在書籍上,並象一個飢餓的乞丐撲在麵包上拼命地啃一樣,直至我生命的終結。所以我無心顧及金錢,全然冷落了它,只好向它說聲“對不起,與你無緣”。

看過的人還:

關於金銀花的散文
關於今生無憾記敘散文
相關知識
關於金錢的散文
關於金錢的九年級優秀範文
關於金錢的俗語諺語
關於金錢的英語對話閱讀
關於勵志的散文精選
名家關於春天的散文
描寫樹林的散文關於樹林的散文
關於屈原的散文美文欣賞
關於落葉的散文詩
關於優美的散文隨筆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