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心得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相約星期二》是行將去世的社會學教授莫里在每個星期二教給他最喜歡的學生米奇的最後一課,沒有書本沒有時限,是有關人生的話題。小編特意為大家提供了相約星期二讀後感,歡迎學習借鑑。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篇1

  幾年前,一位好友勸我讀一讀在美暢銷排行榜的一本好書《相約星期二》,它會給你帶來一定的啟發,改變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出於好奇和期盼,週末的一天,我走進新華書店,在新書架上找到了這本書, “一個老頭,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的課”,一個感動整個世界的故事,從此讓我改變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

  《相約星期二》的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一位美國一位頗有成就的專欄作家、電臺主持,他得知自己最尊敬的老教授莫里身患不治之症,在前往探視中與老教授相約每週二,在與莫里教授相伴的最後十四個星期裡,米奇。阿爾博姆聆聽莫里教授最後的教誨,他們聊到了許多的人生問題多,如何面對他人,如何面對愛,如何面對恐懼,如何面對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錢與文化,衰老與死亡,人生是莫里教授的臨終一課。這持續了十四周的人生課題,直到莫里教授的逝去。米奇。阿爾博姆將莫里教授的醒世箴言談話內容編輯成冊,書名《相約星期二》。

  翻開這本書,我看到面對自己將要逝去的生命,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對生命即將離去的恐懼,而是希望把自己許多年來思考的一些東西傳播給更多的人。它沒有發人深省的警示名言,也沒有什麼心靈雞湯之類的詞語,只有記錄了莫里教授用他的平和、親切、幽默面對即將死去的事實,侃侃談吐自己對人生的態度,這是一堂關於如何面對愛與被愛,衰老與死亡的教育課。之所以讓我感動,面對關愛,當大多數人在索取,在抱怨自己沒有得到更多一些關愛時,而莫里教授卻始終保持往以的樂觀和一向飽滿的熱情,繼續給唯一的學生上課;面對衰老,當大多數人在哀怨惋惜,在抱怨時光如劍、逝者如斯夫時,而莫里教授坦然的回答:“隨著年齡的增加,你的閱歷也更加豐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歲的年齡階段,你就永遠是二十二歲的那般淺薄。要知道,衰老並不就是衰敗。它是成熟。接近死亡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意識到這個事實後,它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你會因此而活得更好。”;面對死亡,在大多數人恐懼而終日不可惶恐時,而莫里教授面臨死亡,坦然的說:“死亡跟生命一樣自然。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他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態度,用清醒冷靜和熱情的心態去審視自己的一生,用自己一生的智慧去辨別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以前,回想自己工作生活的現狀,勤勤懇懇的工作,忙忙碌碌的一生,隨著流失的歲月,也看不到自己人生價值所在的體現。自從讀《相約星期二》之後,我對人生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認知,再也不會抱怨和畏懼。我明白自己不能抵擋時間逝去的腳步,也不能抹去歲月留在臉上的痕跡,但我會保持一個陽光的心態,以平常的心態對待生活,紮紮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踏踏實實的走自己的路,做一個永遠快樂的平凡人。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篇2

  人總是傾向於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藉口,在看到別人談論深刻的或者自己不願意接受的話題時,總會滋生出“此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想法,而這一切,也許只是自己缺乏改變的勇氣,我們的教育教授給我們的並不總是正確的,只有堅強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絕接受,而我無疑是個懦夫。沒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為了以後的車子、房子、票子,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生活,從來不會想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過去的兩年裡,日子過的渾渾噩噩,毫無意義可言。

  關於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狹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對他們毫不關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愛,這個話題過於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愛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愛,也許這並不是我失去了愛的能力,而是我處於愛中而不自知。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也許是該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未知的世界。

  關於自憐——只有你覺得可怕時才是真正的可怕

  每個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評判,都必須自己選擇,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決定。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篇3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卻成為本書的內容概括。面對這樣的概括,你或許不會對這本書產生怎樣的興趣?可是,看一看這本書的目錄吧:世界、自憐、遺憾、死亡、恐懼、永恆…看到這些,你還能說它是“簡單”的嗎?

  作者,我們權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樣忙碌於工作的縫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電視採訪,嘉賓是他的大學老師,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畢業時曾與老師有約相見。而此時的莫里已經患了肌萎縮症***ais***,一種不治之症,莫名的衝動驅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師。於是,在此後的每週星期二,米奇都會應老師的要求來上課。十四周後,課程學完了,老師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來的卻是一本200頁的暢銷書,名字叫—“相約星期二”。

  我們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當中的,上學、就業、升職、結婚、生子、創業、賺錢,太多的羈絆使我們感到勞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需要,大多數人至死都好不懷疑這一點。但是,莫里教授告訴我們: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覆地對別人這麼說——別人又反覆地對我們這麼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簡單來說,我們總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謂我們的需要,卻經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買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還是品牌的圈套?千辛萬苦送孩子出國,是你的需要還是西方世界的誘惑?追逐名利,不擇手段,是你的需要還是世俗的脅迫?最快樂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鬆別人,也是放飛自己。

  生活是很艱難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對它們,我們該怎麼辦呢?莫里教授給出他的答案:世間病與痛,盡付笑談中。

  “千萬別把我燒過了頭。”這就是教授死亡前設想被火化時的話語。最後一堂課,他希望學生有空時能去去墓地,還有什麼問題儘管問。愛徒說:“我會去,但到時候聽不見你的說話了。”恩師說:“到時候,你說,我聽。說說你遇到的一切麻煩問題,我已作過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尋找,這是課外作業……”

  聽一聽這幽默的對話吧,死亡也可以這樣的詩意。

  假設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該如何度過?莫里是這樣設想的:“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麵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麗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義大利麵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許這就是所謂幸福的本質吧!在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奮鬥,來滿足我們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來撫平我們焦慮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態卻是金黃色的,他說:“我感覺到了依賴別人的樂趣。現在當他們替我翻身、在我背上塗擦防止長瘡的乳霜時,我感到是一種享受。當他們替***臉或按摩腿部時,我同樣覺得很受用。我會閉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顯得習以為常了”……“這就像回到了嬰兒期。有人給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們都有過當孩子的經歷,它留在了你的大腦深處。對我而言,這只是在重新回憶起兒時的那份樂趣罷了”……“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

  死亡帶給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詳的“圓寂”。高明的是,莫里不僅可以把悲劇變成喜劇,甚至可以將這一切昇華為課程。14堂課的旅程,不就是我們人生的主題嗎?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篇4

  《相約星期二》是行將去世的社會學教授莫里在每個星期二教給他最喜歡的學生米奇的最後一課,沒有書本沒有時限,是有關人生的話題。“相愛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禱文,貫穿他的整個課堂。

  莫里教授認為現在的社會文化是灌輸人賺錢、養家、買房、買車……等一大堆的瑣事,而沒有教人學會照顧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視物質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滿足。對於這樣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辦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對於自己的夢想,也許在現實生活裡實現很困難,但一定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圍人的思想所影響,爭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援。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認為最重要的是: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

  相愛或者死亡。

  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把自己奉獻給愛,把自己奉獻給社群,把自己奉獻給能給予你目標和意義的創造。

  莫里教授樂於與人交談,活著就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談,去感受他們的思想。

  我想我要學著象莫里老人一樣建立自己的文化,學著去愛,學著去給予,學著去交流,學著去關心,建立自己愛的文化,堅持自己的夢想,獲得生活的真正意義。

輪椅上的霍金讀後感心得體會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讀後感
相關知識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心得體會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
路遙人生讀後感心得體會
關於簡愛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十篇
幹法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錢學森讀書筆記讀後感心得體會
朝讀經典讀後感心得體會
輪椅上的霍金讀後感心得體會
三十六計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閱讀
蝶戀花柳永的讀後感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