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人口問題與教育的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摘要 30 年來,我國全面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人口問題仍是當前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國的人口問題具有人口總數仍然偏多,人口素質偏低,人口結構不合理,人口分佈不平衡等特點。人口問題對教育造成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脹對教育的壓力、人口波動對教育的衝擊、人口結構變化對教育的影響、人口流動對教育的挑戰與人口分佈不均對教育的制約等方面。教育對人口問題的約製作用,表現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廣優生學提高先天素質,發展教育加強後天培養等;是控制人口膨脹的重要途徑,包括通過教育改變人們的生育觀念和生育選擇,實施人口教育培養他們對家庭計劃生育的理智態度與責任感,以及通過教育促使人口分佈漸趨合理等。 


  關鍵詞 人口問題;教育影響;教育約制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實施30 多年來,累計少生4 億多人,節約了9 萬多億元撫養費用,有力地支援了經濟與教育的發展。 
  但由於人口發展的慣性,人口問題仍舊是我國當前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研究我國人口問題的狀況及其對教育的影響,探討教育約制人口問題的思路與對策,對於促進人口、教育、經濟,乃至整個社會和諧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人口問題的基本特點。 

  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教育快速發展的最佳時期,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人口正在實現著兩個轉變: 一是人口再生產型別由“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長”的轉變;二是由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根據統計資料,中國當前的出生率、增長率以及綜合生育率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明顯低於亞洲水平、發展中國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這說明,經過30 多年的計劃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由於人口發展的慣性作用,以及與低生育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系統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等原因,人口問題仍舊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當前的人口問題具有下列特點: 
  1. 人口基數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長率由1978 年的12. 0 ‰下降到2007 年的5. 2 ‰,年均下降0. 2 個千分點。年末總人口由1978 年的96259 萬人增加到2007 年的132129 萬人,年均增長1. 1 % ,比改革開放前(1949 - 1977 年) 的年均2. 0 %的增長速度下降了0. 9 個百分點。①但由於育齡婦女規模較大,現在仍以年淨增800 萬左右的速度繼續膨脹。②另有人口學家預測,2020 年大陸總人口將達到14. 70 億,2050 年前後將是16 億左右。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現了較大的反彈優勢,部分地區超生比例超過30 ‰,這是不容忽視的人口增長現象。 
  2. 生育高峰間隔出現,使人口呈現波動式增長。1950 年至1958 年,共出生1. 86 億人,平均每年出生2060 萬人,形成了大陸連續9 年的第一個高峰期。1962 年至1975 年,共出生3. 6 億人,平均每年出生2583 萬人,形成了連續14 年的第二次高峰期。1987 年以後,第二次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婚齡、育齡期,由此形成第三次高峰期。據預測,2008 年前後將迎來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這是因為大陸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獨生子女人數累計將近1 億人,其中大部分目前已進入生育旺盛期。同時由於生育政策的調整,即在農村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人也可生兩胎,這些人也多進入生育年齡。“雙峰疊加”的生育小高峰將持續十幾年,平均年新生兒數量將達到1700 萬—1800萬,高峰大概在2010 年左右。由此將給今後穩定低生育水平帶來巨大壓力。 
  3. 人口將進入老齡化時期,社會負擔日益加重。人口老齡化指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2001 年我國老齡人口為7 % ,但老齡化的速度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快的國家之一。預計到2017 年,大陸65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10 % , 達到10. 4 %; 2025 年達到13. 59 %; 2030 年達到16. 59 %; 2035 年會20. 13 %。人口加速老齡化會降低生產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費性人口比重,增大勞動力成本,降低儲蓄率,並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和教育發展。③4. 流動人口規模龐大,加劇了社會的就業矛盾。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佈的數字,全國流動人口數量從1993 年的7000 萬增加到2003 年的1. 4億,10 年內翻了一番, 超過了全國人口總數的10 %;約佔農村勞動力的30 %。流動人口中年輕人口占絕對大多數,其中15 至35 歲人口占全部流動人口的70 %以上。④流動人口龐大的後備軍是9億農村人口,而農村的教育還比較落後,在農村勞動人口中,l5 歲及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齡不足7年,與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 年;受過大專以上教育的不足百分之一,比城市低13 個百分點。⑤5. 性別比持續偏高,影響著未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20 世紀80 年代以前,我國出生性別比基本上屬於正常範圍,其出生性別比通常波動在102 -107 之間。但自80 年代以來,出生性別比明顯升高,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8. 5 ,比例偏高現象初顯端倪,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上升到111. 3 ,而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則已達到116. 9 ,個別地方甚至達到135. 6 ,遠遠高於國際社會可以容忍的107 的最高警戒線。⑥6. 人口素質偏低,難以適應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人口素質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在思想道德、文化技術、個性心理與身體健康等方面的綜合發展的水平。儘管大陸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人口素質得到不斷提高,但人口總體素質仍然較差。據2005 年1 %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我國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 8 年,尚未達到初中畢業年限;15 歲以上人口中的成人文盲率達到11. 04 % ,其中,文盲率最高的西藏達到44. 84 % ,貴州、雲南、青海、甘肅4 個省的文盲率都在20 %以上。⑦在從業人員中,文盲佔8 %,僅接受過小學教育佔33 % ,而接受過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者只佔12. 7 % ,接       受高等教育的僅佔4. 7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1 年人文發展報告顯示,1987 —1997 年,我國每十萬人口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只有454 人, 而日本為4909 人, 美國為3676 人,俄羅斯為3587 人。⑧另據2000 年人口普查統計,我國約有6000 多萬殘疾人,佔全國總人口的4. 9 % ,受累家庭達到18. 1 % ,每年至少出生缺陷兒80 萬人。⑨此外,表現在民主參與率、遵紀守法率、社會犯罪率等方面的人口思想道德素質也比較低。 
  7. 職業結構不合理,第一、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過大。2001 年我國三級產業就業結構比重為50. 0 ∶22. 3 ∶27. 7 ,無論是與發達國家還是與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第一、二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明顯偏高,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又相對偏低。發達國家或新興工業化國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一般在60 %至75 %,巴西、埃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分別達到54. 3 %、44. 1 %與39. 8 %,明顯高於中國。這種不合理的職業結構,反映了我國物質部門從業人口的勞動力素質低下,以及科教、衛生、服務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落後狀況。 
  8. 人口分佈不平衡,導致區域經濟教育發展極不均衡。從我國人口布局看,東部人口密,西部人口稀。據2000 年統計,西部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71. 54 % ,而人口僅佔總人口的28. 13 %;東部面積佔全國面積的28. 46 % , 而人口卻佔總人口的71. 87 %。⑩人口分佈的不平衡,使東部地區人均耕地面積日趨緊張,生產效率、經濟效益難以提高,而西部地區許多耕地潛力及自然資源未能開發,浪費嚴重。 
  二、人口問題對教育造成的壓力。 
  從本質上說,人口問題就是經濟社會與教育的發展問題。我國人口的上述特點,直接影響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從不同方面造成對教育的壓力。 
  1. 人口膨脹對教育的壓力。這一壓力首先反映在影響教育投資比例的擴大。國家確定教育投資的比例,除了考慮發展科技對人才的需求狀況、經濟發展狀況與政治形勢三個因素外,還必須考慮人口年齡結構狀況。人口增長過快,撫養指數升高,國家和家庭付出的撫養費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影響到國家的資金積累。國家積累資金少,擴大教育投資比例就困難。即使國家能克服困難,不減少或適當擴大教育投資比例,但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學齡人口比例增大,教育經費平均到每個學生身上也會相對減少。近年來,我國教育經費總量增長非常迅速,但是學生人均經費指數卻較低。1998年,經濟合作組織(OECD) 國家的小學生人均經費指數平均為18 ,初中平均為23 ,2001 年我國小學生人均經費指數為12. 31 ,初中為16. 99 ,農村小學僅為10. 19 ,農村初中僅為12. 83 。lv其次是引起校舍、裝置全面不敷。由於教育經費增長跟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致使教育基本建設投資嚴重不足。據統計,目前我國小學、初中和大學的教學儀器裝置的達標率分別只有20 %、37 %和30 %。lw2001 年全國普通中小學共有危房面積5267 萬平方米,中小學校舍危房率分別達4. 9 %和6. 7 %。其中,農村初中、小學校舍危房率分別為6 %和8. 1 %。由於校舍危房和校舍面積不足,初中超大班額問題十分突出,2001 年全國初中66 人以上的超大班共有24. 5 萬個,佔初中班額總數的21. 3 %,超大班在讀學生約為1619 萬人,約佔初中在校生總數的1/ 4 。lx其三是造成教師隊伍量少質低。2000 年我國少兒人口(0 - 14 歲) 為2. 89 億人,2004 年高中階段教育人口為7587 萬人,2008 年高等教育人口為1. 25 億人,龐大的就學人口壓力和師資建設的相對滯後,成為我國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中小學由於師資力量的不足,大量聘用代課教師。2001 年,全國中小學共聘用代課教師70. 5 萬人,佔崗位教師總數的6. 6 % ,其中農村中小學代課教師58 萬人,佔農村中小學崗位教師的9. 6 %。 
 按照“十五”計劃,高中階段教育要達到60 %的毛入學率,即使按照生師比18 ∶1 測算,2005 年教師隊伍的缺口達到116 萬人,如考慮到退休的教師,則補充的教師數量可能達到120 萬人。另外,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70. 7 %,職業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僅為49. 2 %。高校教師隊伍數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1999 年至2001 年期間,與我國普通高校學生規模增長近1 倍的發展速度相比,教師總量僅增長31 %。一些基礎課及高新技術相關專業任課教師嚴重缺乏,按照普通高校生師比以15 ∶1計算,高校教師隊伍的缺口達11 萬人。ly此外,學齡人口急劇膨脹,導致教育總體供給能力不足,制約了國民素質的快速提高。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9 年統計,我國三級教育綜合毛入學率為73 % , 與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相差20 % ,與OECD 國家平均水平相差13 %。三級教育綜合毛入學率偏低,影響了我國國民受教育年限的提高。lz2. 人口波動給教育造成的困難。人口的變化過程如一列行進的火車,有很大的慣性。我國已經出現的三次人口高峰期給教育造成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的困難,首先是幼兒入托、入園難,接著是上小學、中學難,繼之出現考大學的激烈競爭與就業難等問題。在學齡人口的高峰期內,中小學生在短期內迅猛增長,教師不足,只得降格以求,以應付緊張局面;校舍不夠,只得辦大班,或改為二部制、三部制教學。這樣,不僅教學質量難以保證,而且每天有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學生,不是被關在家裡,就是遊蕩在馬路上,既不利於學生健康成長,也使家長擔心。入學高峰期過去後,學校又會出現人員超編。若要裁員,困難很多,若不裁員,人頭費又會擠佔教育經費,使辦學條件依然難以改善。以北京市為例,2000 年城區的小學生人數只有1990 年的51 %,東城區的小學學生和教師之比更達到6 ∶1 ,估計約有50 %的小學教師資源過剩。l{問題的嚴重還在於這種高峰期一旦形成,不是造成一次性的困難,而是呈現波浪起伏的運動狀態,使困難重複出現。如1962 年開始持續了14 年的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曾造成1976 年開始的中小學生入學高峰。這批人將相繼結婚生育,1987 年我國進入新的中小學生入學高峰,這次高峰持續了16 年,其間小學生入學的峰頂在1993年,中學生入學的峰頂在1999 年,中小學合計的入學峰頂在1995 年。高峰期最大年招生量與1985 年相比,小學(1991 年) 為2. 72 倍,中學(1997 年) 為1. 53倍。即將出現且可能持續十幾年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平均年新生兒數量將達到1700 萬—1800萬,必將給十年後的教育穩定發展帶來新的巨大壓力。 
  3. 人口結構變化對教育的影響。人口結構是指人口在年齡、性別、文化、技術、職業、階級、地域、民族等方而的構成狀況。人口結構的每個方面的結構變化都要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教育。人口結構變化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年齡結構的變化影響著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規模。基礎教育是其他各級各類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基礎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主要取決於基礎教育適齡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民主化的程序,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也必須考慮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 
  文化技術結構的狀況影響著不同時期的教育任務。當前我國人口文化技術素質普遍偏低的狀況已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嚴重障礙。為了儘快改變這種狀況,迫切要求教育在鞏固“普九”工程的同時,加速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進一步提高農村地區中等職業教育普及率,大力促進城市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穩步發展高等教育,著力構建國家創新體系,重視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構築完善的全面終身學習體系,不斷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 
  職業結構的變化趨勢指示著教育結構的調整方向。職業結構變化有著自身的規律,這就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力必然出現由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的趨勢。職業結構的這種轉化趨勢要求教育對自身的型別結構、專業結構與課程結構等作出相應的調整。否則,職業結構的轉移就會困難重重。

 4. 人口流動對教育的挑戰。隨著我國現代化、城市化程序的日益加快,勞動力資源在全國範圍內配置,社會流動加速,農業人口向城市遷移流動成為歷史的必然。然而流動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使他們選擇職業、參與社會生活等方面都面臨諸多障礙,由此對農村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流動人口迅速增加的態勢,以及仍然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決定了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由於居住地不穩定,人戶分離,社會地位的不確定等原因,許多流動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動人口家庭那樣撫養與教育自己的孩子,導致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長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困難與問題。流動人口子女問題,首先是入學難,近半數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超齡上學現象比較嚴重;其次是流動兒童失學率較高;其三是不在學兒童,即“童工”問題比較突出;其四是由於環境轉換與城鄉文化反差導致的流動兒童心理問題加劇。 
  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引導和調適,將會產生更多的“問題少年”。 
  5. 人口分佈不均對教育的制約。我國東部人口過密與西北部人口過稀的狀況,制約著各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人口過密的地方,容易造成教育中的擁擠現象,如學額過滿、教學資源緊張、大班上課、多部制教學等。據2005 年對湖北省部分鄉鎮中小學的抽樣調查顯示,許多班級的學生都達到七八十人,最多的超過100 人。l| 由此引起教學秩序混亂、學生質量下降。人口過密的社群,還容易形成亞文化群體,青少年往往為爭奪生活空間而經常發生摩擦,甚至出現越軌乃至犯罪行為。人口過稀,造成教育人口分散。在一些人煙稀少的老、少、邊、窮地區,學生上學非常困難。小學生上學往返一次一二十里地,這也是造成這些地方義務教育難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時,由於教育人口分散,必然造成學額不足、小班上課,或不得不採用複式教學、巡迴教學等方式。這樣,既妨礙了學生的身心發展,也制約著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教育對人口問題的約製作用。 
  約制即約束規制,使之不越出應有的範圍,引導其按既定方向發展。教育約制就是通過教育的引導和規範,從微觀層面上提高社會成員的文化與道德修養水平,使他們能夠自覺地約制自己的行為;從巨集觀層面上促進教育整體的和諧發展,使之能夠主動地適應社會變革的要求。教育對人口問題的約製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必由之路。提高人口素質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推廣優生學,提高先天素質。要把優生學納入教育內容,逐步提高人們對優生優育的認識,懂得優生優育的重要意義,自覺地做到優生優育;通過教育宣傳把生殖健康與計劃生育的三大工程,即避孕節育優質服務工程、出生缺陷干預工程和生殖道感染干預工程積極推廣到農村地區;發揮多學科的優勢,共同研究影響我國人口健康素質和衛生服務提供的種種因素,包括人口學因素、流行病學因素、社會和行為因素、生態環境因素及其相互間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制定各種有利於促進教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環境、公共衛生與法律法規建設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大力發展教育,加強後天培養。提高各級各類正規教育質量是提高未來人口素質的關鍵。應從切實抓好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入手,保證入學率、鞏固率、合格率達到規定的要求,為提高人口素質打下良好基礎。 
  初中後教育既是普及教育的延續,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礎,還是社會勞動後備力量的儲備所。提高初中後階段的教育質量是提高整個民族人口素質的重要環節。高等教育承擔著培養各級各類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的重任,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各類專門人才的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而且能極大地推動我國科技文化的迅速發展。成人是人口的主體,大力發展成人教育是提高我國現有人口素質的有效途徑。成人教育的物件和主要內容是:對文盲進行掃盲教育;對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或需要轉換工作崗位的人員,以及正在謀求就業的待業者進行他們所不具備的履行崗位職責所必需的文化知識、專業技術和實際能力的教育和培訓;對已經離開正規學校的人員,根據他們所具有的文化基礎和實際需要,繼續進行基礎教育或高等教育;對已經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更新和擴充套件知識、提高能力的繼續教育;開展法律常識、婦幼衛生、老年保健、家庭生活、美術書法、美容美髮、烹調營養、花卉栽培等內容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教育。成人教育具有受教育物件的廣泛性、辦學模式的多樣性、教育內容的針對性、教育方法的靈活性、教育效果的速成性等特點,很受成人歡迎。大力發展成人教育,既是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的有效方式,也是培養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的便捷道路。 
  其次,教育是控制人口膨脹的重要途徑。控制人口膨脹,應從多方面著手,一方面通過加強對計劃生育的領導與宣傳;綜合運用法律、行政與經濟等手段;加強科研工作,普及避孕節育知識;建立並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免除獨生子女父母的後顧之憂,使控制人口數量的政策能夠貫徹落實。但是,這些都是治標的辦法。另一方面,通過教育改變人們的生育觀念和生育選擇,才能達到治本的目的。因為人們的生育行為是受生育觀念支配的,而生育觀念的形成,既與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也與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有關。據1982 年統計,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程度的婦女已生育子女數分別為4. 74 、3. 81 、3. 08 、2. 41 與1. 94 。2001 年對婦女多胎率的調查也顯示出文化程度與生育率的反相關性,大學、高中、初中、小學文化和文盲的婦女多胎比例分別為0. 4 、3. 4 、7. 0 、18. 9 與36. 5 。調查還顯示,文化程度與早育率也密切相關,當年我國20 歲以下不同文化程度已婚婦女的早育率是:大專文化的佔0. 5 % ,高中文化的佔1. 8 % ,初中文化的佔5. 4 % ,小學文化的佔7. 1 % ,文盲佔8. 9 %。l} 
  可見,文化程度越低的婦女,越容易受諸如“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傳宗接代”、“重男輕女”等舊觀念影響,她們更多的追求是孩子的數量,而很少考慮孩子的素質,結果往往形成早育、多生、貧困的惡性迴圈。文化程度越高的婦女,她們往往從事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對工作追求相對較高,受傳統生育觀念影響較小,易於接受和掌握現代科學所提供的避孕節育方法,願意優生優育。 
  教育還可以通過實施人口教育,直接影響年輕一代生育觀的形成。所謂“人口教育”是指對一定年齡階段的青年實施關於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人口情勢的教育,目的在於使他們獲得人口學的基本知識,包括受孕、優生、遺傳、營養衛生、生育保健、人口政策等;培養他們對家庭的計劃生育、國家的人口計劃的理智態度與責任感;樹立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生育觀。2000 年,我國15 歲至19 歲人口為1. 03 億人l~ ,在十年內,他們都將進入婚育期。這批人口的生育數是左右今後人口大局的主要物件,通過各種形式對這部分人進行新的生育觀教育特別重要。他們正處在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通過教育使他們樹立新的生育觀,必將支配他們今後的生育活動,產生移風易俗的巨大力量。此外,通過教育促進社會合理流動,還能起到使人口分佈漸趨合理的作用。 
  註釋: 
  []1國家統計局《: 改革開放30年:人口素質全面提高就業人員成倍增加》, http :/ / .
  [2]胡鞍鋼《: 聚焦中國人口國情》《, 學習月刊》2007 年15 期。 
  [3]張車偉:《我國人口問題性質的轉變及其新挑戰》,《人口與發展》2008 年第1 期。 
  [4]朱彬、王義《: 13 億人口使我們面臨新挑戰》,http :/ /news. xinhuanet . com/ newscenter/ 2005201/ 05/ content _2420125. htm , 2005201205/ 2008204217.
  [5]王惠詩《: 農村流動人口集聚化就業》《, 當代經濟》 
  2008 年第5 期。 
  [6]陳俐《: 中國出生嬰兒性別比的現狀分析和對策》,《人口學刊》2004 年第2 期。 
  [7]童玉芬《: 從人口大國走向人力資源強國———中國人力資源的現狀和形勢分析》《, 現代經濟探討》2008年第1期。 
  [8][9]lxlylz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課題組《: 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02241 頁,第315 頁,第61、317、318 頁,第299 頁。 
  [10]田雪原、王國強主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人口與發展》,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4 年,第364 頁。 
  [11]沈百福《: 我國教育投資的進展與問題》,載《教育科學》2003 年第2 期。 
  [12]陳鈕芬《: 我國居民收入、人口、教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與居民消費模型的實證分析》,載《數理統計與管理》2004 年第2 期。 
  [13]蔡昉主編《: 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年,第124 頁,第48 頁。 
  [14]周宗奎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髮展與教育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年第1 期。 
  [15]樑濟民《: 論中國人口素質》《, 人口研究》2004 年第1 期。

關於北京市人口問題的幾點思考
流動人口社會救助問題研究
相關知識
論我國人口問題與教育的關係
論在消費角度新形勢下看我國人口問題
我國人口問題之我見
我國人口問題正處歷史拐點
試論中國人口問題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與城市民族關係探討論文
中國人口問題方面的畢業論文
淺談中國人口問題論文
關於轉型期農村問題生教育的反思
人際交往的困難與家庭教育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