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的基本條件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血栓由不溶性纖維蛋白,沉積的血小板,積聚的白細胞和陷入的紅細胞組成,形成血栓需要哪些條件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1、心血管內膜的損傷:心血管內皮細胞是一層分隔內皮下結締組織和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單細胞薄膜,具有抗凝、抗血小板粘集的功能。但是當內皮細胞受損時,可合成willebrand因子,使血小板粘附於內皮下的膠原。由於內皮損傷,內皮下結締組織內的基底膜膠原、原纖維性膠原、彈性蛋白都有強烈的促凝作用,導致血小板粘集形成血栓。

  2、血管狀態改變:當血流緩慢,血流停滯,漩渦形成時,破壞了正常的血流狀態。正常時,血流的軸流由紅細胞和白細胞構成,外層是血小板,最外圍邊流是一層血漿,將血小板和內膜分離開。當血流緩慢,停滯成漩渦形成時,血小板與內皮細胞接觸機會增加,此時內皮細胞由於缺氧常發生變性壞死,區域性的凝血因子、凝血酶濃度增高,可導致血栓形成。由於靜脈血流緩慢,並有漩渦,容易受壓,靜脈血栓形成多於動脈,二尖瓣狹窄時左心房內血栓形成,心肌梗死時附壁血栓形成,動脈瘤內血栓形成等均與血流狀態的改變有關。

  3、血液凝固性增加:又稱為血液的高凝狀態,是指血液比正常容易發生凝固的狀態,常見於DIC,DIC基本病理變化是在微迴圈內有廣泛的纖維素性血栓形成,累及肺、腎、肝、腦及腎小腺等器官,引起廣泛性壞死和出血。

  血栓形成的基本含義

  血栓形成是由一組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多因素變化過程。臨床常見的血栓患者,最主要的特點有家族遺傳性,反覆發作性,症狀嚴重性,血栓形成部位異常性,以及發病時間年輕化。

  懷疑動脈或靜脈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需客觀依據、血管造影是診斷的參照標準,但由嫻熟技巧操作的超聲檢測,對淺表血管和心臟也可進行檢查。

  在靜脈造影證明為自發性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中,25%~50%病例存在遺傳素質、一種先天性抗凝機制缺陷***如因子Ⅴ抗啟用的蛋白C,高半胱氨酸血癥,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抗凝血酶缺乏,纖維蛋白溶解功能不全***存在時,當結合一種血栓形成的刺激***如外科手術,妊娠,服用避孕藥,抗磷脂抗體***足以發生靜脈血栓栓塞。早期曾有多部位血栓形成的患者,其發作的頻率和嚴重性較單個血栓形成的要顯著增加、

  抗血栓療法是運用溶栓藥物,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劑。在制定抗血栓形成的治療策略時,首先要注意到溶栓藥物治療,由於溶栓藥物可去除一個已形成的血栓、抗血栓形成治療要多樣化,這取決於受累的部位是靜脈或是動脈迴圈系統;血管受累的程度與部位;血栓形成的擴充套件,栓塞或復發的危險性;以及抗血栓形成治療與出血的相對利弊。

  恢復血管通暢的人工機械方法有球囊導管術和外科栓子切除術;其指徵和併發症與特殊病種***如心肌梗死,靜脈血栓形成,肺梗塞,腦血管意外,修復的心臟瓣膜,動脈栓塞***抗血栓形成的治療方案有關。

  血栓形成機理

  心、血管內膜損傷

  內膜受到損傷時,內皮細胞發生變性、壞死脫落,內皮下的膠原纖維裸露,從而啟用內源性凝血系統的Ⅻ因子,內源性凝血系統被啟用。

  損傷的內膜可以釋放組織凝血因子,啟用外源性凝血系統。

  受損傷的內膜變粗糙,使血小板易於聚集,主要黏附於裸露的膠原纖維上。

  血流改變

  血流變慢和血流產生漩渦等。

  血液性質改變

  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見於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如在嚴重創傷、產後及大手術後。

雞蛋是如何形成的
火山是怎麼形成的
相關知識
血栓形成的基本條件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條件
血栓形成的條件及型別
血栓形成的條件及對機體的影響
血栓形成的條件和機制
血栓形成的條件
剖宮產術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與預防
麻醉期間圍手術期血栓形成的風險
創業成功的基本條件
簡述雲形成的基本過程_雲的形成過程及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