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的論文範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我國的繪畫文化歷史悠久,早在2500多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形象豐富的以線條為主的繪畫作品。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傳統繪畫的存在價值

  隨著科技的 發展和攝影攝像技術的普及,越來越多的 藝術 工作者對傳統繪畫的存在價值產生了懷疑。他們認為,在影像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繪畫原有的功能已被完全替代,那麼傳統的繪畫藝術還有其存在的必要嗎?

  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是對傳統繪畫藝術的理解偏差,是沒有全面地去看待繪畫藝術對人類 社會的整體作用。繪畫藝術的實用功能可以被影像技術所代替,但其獨特的主觀精神性是任何科技都無法代替的。

  一、繪畫記述功能的消逝是引起繪畫無用論的主因

  要了解繪畫的功能,我們可以從藝術的起源講起。在原始社會時期,原始人類不存在文字,對日常生活的記述是通過結繩記事,或通過繪畫來記述事件、傳達資訊。普列漢諾夫在他的《無法投遞的書簡》裡寫了一個美洲旅行者的故事:“有一次,旅行者在巴西的一條河沿岸的沙灘上發現了土著人所畫的當地的一種魚。他叫同行的印第安人撒下網去,印第安人捉到了和畫在沙灘上所畫品種完全相同的幾尾魚。顯然,土著人之所以畫這樣的圖,是企圖把訊息告訴自己的同伴,即在這一個地方棲息著這樣的魚。”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用具體的形象來傳達資訊,如中國的象形文字就是在圖形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又如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的“牛”廳中各種形態的牛。《狩獵》《受傷的牛》等都是原始人日常生活的反映。如《受傷的牛》可能是為記述狩獵過程,也可能是狩獵的前巫術活動中留下的。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是原始人對日常活動的記述。

  人類歷史進入封建社會後,繪畫的記述性更強了。在中世紀的歐洲,繪畫完全服務於宗教,通過繪畫將一個個宗教故事以豐富的表現形式呈現於人們眼前。如《十二使徒》《魚和麵包》《國王與王后》等,都是通過繪畫這一藝術形式宣揚神的力量。歐洲許多古老的家族為紀念祖先,宣揚家族歷史,用各種方法留下祖先影像,繪畫成了留住祖先影像的最有效途徑。於是一幅幅逼真的惟妙惟肖的肖像記述了一個個家族的誕生與繁榮。

  當歷史的腳步邁入20世紀,藝術家發現畫筆還可以記錄更多。印象派畫家記述了自然界的光影變化,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記述了人的夢和記憶,表現主義藝術家則記述了人類對生命的認識。

  中國繪畫藝術在這一點上與西方繪畫相同,也同樣具有記述性。中國山水畫最大的功能就是“臥遊”。古代文人苦於“案牘勞形”無法暢遊山川,於是寄情于山水畫,追求“臥遊”之境。宗炳說:“聖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畫山水或觀山水畫如同遊覽真山水一樣,而且能更好地品味聖人之道,“雖復虛求幽巖,何以加焉?”要調動一種最好的形式,“臥遊”山水。①古代文人們躺在床頭榻上望著眼前可行、可遊、可居的山水畫,彷彿自己已在畫中游了。據說唐玄宗曾命吳道子日繪嘉陵江三百里於大明殿,供自己觀賞,以解無法暢遊嘉陵江之痛,可見中國畫也是作為一種記述手段而存在,即對自然風景的記述。

  由此可見,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繪畫的記述功能是其社會功能中相當濃重的一筆。當攝影攝像技術的出現對繪畫的記述功能產生強烈的衝擊,新興的影像比傳統繪畫記述得更真實,記述性更強,影像後期處理技術似乎又無所不能時,無怪乎有人會產生繪畫無用論。

  但是這部分人忽視了繪畫的另一社會功能——“成教化,助人倫”,即精神教化功能。

  二、繪畫的精神教化功能是無可替代的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了“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一直以來都具有很大的爭議性。有人認為繪畫不具有此功能,認為那是人為提高繪畫地位的吹噓之辭。

  筆者認為,繪畫藝術存在“成教化,助人倫”的功能,絕非吹噓之辭。第一,畫者習畫必先修其身。畫如其人,畫品即人品,這是習畫之人都知道的事實。習畫可完善品行,提高修養陶冶情操。“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在山水中縱情,可純淨心靈,使精神得以昇華。第二,畫可警醒世人。在歐洲,貴族將家族祖先像掛於城堡中,向後人述說祖先功過,有鼓勵警醒之功。在我國,唐太宗建凌煙閣功臣像以示後人,都是通過繪製先人遺像以鑑後人。

  繪製人像現今有影像技術代替,攝像機所拍的更為寫實,後期處理技術更是精益求精,但是都無法將繪畫的主觀精神融入其中。機器畢竟還是機器,當創作者坐於眾多按鍵前,手持滑鼠、繪圖筆時,再不可能有“揮筆潑墨”的豪情,更不可能達到“得意忘形”的境界。而繪畫在構圖之初就可強化、突出所繪物件特點,雖不比照片寫實,卻更能感染人。再加上繪畫過程中的每一筆都帶有創作者的情感宣洩,以情感情,無形中起到教化之功能,這是機器所不能做到的。如祁東旺的《早餐》,那是我們平時街頭巷尾常見的景象,我們從不覺其美,但觀此畫,我們會發現生活是如此之美,即使用相機拍下也達不到如此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又如軍事紀念館,在紀念館中會有歷史資料照片,也會有紀念性的繪畫與雕塑作品,而往往都是這些紀念性的藝術品比歷史資料照片更深入人的印象,原因在於照片是“所見”及“所得”,無任何加工處理,而藝術品是從觀者 心理角度經過藝術化再創造,因此更能深入人心。

  繪畫本身就是一種富於感染力的藝術行為,一件優秀的繪畫作品,不管畫者還是觀畫的人都在此行為中得到一定的精神薰陶與昇華。李伯安的《走進巴顏克拉》,澎湃大氣,震撼了很多觀者的心靈。筆者看過無數的有關西藏題材的攝影作品,看過無數有關西藏的紀錄片,筆者也曾揹著行囊走進西藏,但都無法像站在《走進巴顏克拉》面前時,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筆者沒有緣由地流淚,不為別的,只為一份震撼心靈的感動。這是任何攝影攝像作品都無法做到的,也不可能做到的,這就是繪畫藝術無可取代之美。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和諧偉大在此作品中一覽無遺,那是作者用生命繪出的壯麗長卷,是對人類生命的讚歌,是人類情感的藝術昇華,這是再先進的影像機器、再高超的影像後期技術所無法做到的。繪畫藝術就是通過感染人的心靈、震撼人的靈魂,達到成教化之功,而後助人倫。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藝術之美是很難為機器所替代的,機器是沒感情的,冷冰冰的機器作品總是留有“器”味。而有情感的人,親手畫下一筆筆帶有情感的筆墨色彩的畫作才能真正感染人,影響人,帶動人類情感昇華。

  三、現代科技衝擊下傳統藝術的迷失

  那麼,是什麼讓現代人類忽視繪畫藝術的感染力,進而否定其存在性呢?原因有三。

  ***一***快速發展的社會使人心浮躁

  當今社會正處在 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人們在快速適應這種變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許多困惑和疑問,如到底什麼是對的、正確的;在新科技面前,古老 文化的存在價值有多少,傳統藝術還能延續多久等。這種高速的發展使人們情感隨之跳躍,隨之沉淪。人們在這飛速的變化中迷失,這必然使人們變得不安,變得浮躁、焦慮。

  今天的夕陽或許就是明天的朝陽。曾經沒落的古典藝術在大衛-安東尼的手裡發出勃勃生機;曾經被基督教所替代的希臘、羅馬藝術又在文藝復興時期以另一全新的面貌出現。繪畫藝術的實用功能雖然淡去了,但其精神表現功能是任何儀器所不能替代的。

  ***二***影像技術帶來的恐慌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影像拍攝及影像後期處理技術日新月異。這些新興的科技影響到繪畫的原始功能,因而造成人們對繪畫藝術存在疑問。

  筆者認為這是完全沒必要的。影像後期處理是通過電腦、滑鼠、手繪筆等機器製作的。當有豐富情感的人坐在機器前時,首先是開機,然後操作各項功能,再進行創作。所以創作者是處於理性的情感狀態,所做作品大多“形大於神”,帶有嚴重的“器”味。而當創作者揮筆之時,情感有如黃河之水,一瀉千里,無可阻擋,進入渾然忘我之境,其作品自然是“神大於形”。這就是“揮筆”與“握儀器”的區別。筆者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用電腦製作了一幅可亂真的國畫作品,學生都感嘆CG技術的神奇,都說“太像了”。

  而後,與手繪傳統國畫作品相比較,學生失望地感嘆:“CG技術做的還是假。”原因在於機器是沒有情感的,雖然操縱滑鼠的人有情感,但豐富的情感通過 機械的滑鼠、手繪筆等工具後變得理性和冷冰冰,傳達到觀者的也是冰冷的、無感情的,自然就假了。因此,機器永遠不可能代替人。我國古代聖賢孔子在旅行中,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你何必費這麼大的力氣呢?”老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可見古人就認識到器械與人的區別,何況高度文明的現代人呢?

  沒有人會把機器畫的“器”味十足的畫置於廳堂之上的,因為假,也因為俗。

  ***三*** 藝術遠離大眾

  中國雖然在 經濟、 文化上都取得了巨大 發展,但藝術 教育以及藝術普及狀況卻令人堪憂。大多數人“賞畫”僅停留在像不像上。正是這大氛圍造成了國內部分藝術家在影像技術衝擊下產生恐慌,認為影像技術太逼真,後期技術又如此強大,傳統繪畫已無存在的必要了。

  事實上,藝術不僅僅是“形”,齊白石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也。 ”這句話一語道破藝術的真諦。畫不論全似還是全不似都是在欺騙世人,而如何使世人理解這一點,就需要藝術的普及。

  如今的中國藝術處於“曲高和寡”的境地,理解者寥寥無幾,而先進的影像處理技術卻在快速地普及,大有取傳統繪畫而代之之勢,這也是導致傳統藝術界恐慌的又一原因。

  事實上,影像技術完全替代繪畫是不可能的。影像技術雖然先進,似乎無所不能,但它也有自己的侷限性。影像是通過各類儀器實現的,是理性的,是“冷”的。而傳統繪畫雖不如影像技術寫實,但其寫“神”是儀器做不到的。它是情感的藝術表達,是感性的,是“熱”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科技影像技術完全替代繪畫藝術是不可能的,因為機器是沒感情的。即使有感情的人,通過冰冷的儀器所繪的圖形也會因此而變得理性而缺乏情感,而繪畫藝術是發自藝術家內心的最直接、最真實的情感,是藝術家情感的宣洩,是藝術家主觀精神的體現,每一幅畫都是有生命的,不可複製的。

  註釋:

  ①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人民 美術出版社,第1卷***4***.

  >>>下頁帶來更多的

藝術論文範文發表
藝術類本科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繪畫的論文範例
繪畫的論文參考範文
感恩教育的論文範例
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論文範例
關於環境工程的論文範例
繪畫的論文免費
繪畫的論文代發表
水果營養與健康生活的論文範例
網路市場營銷的論文範例
企業文化建設的論文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