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音樂藝術不僅是社會生活的反應,也是人類理想的體現,音樂啟迪人類智慧,完善人類道德的最佳教科書。下文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希望能幫到大家,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當代大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路徑與價值引導

  近年來, 西方發達國家趨向於將音樂教育儘可能融合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 利用音樂對人潛移默化、浸染式的影響來提升音樂教育在個人素質培養方面的作用。“音樂中蘊涵的道德哲理和豐富的情感體驗, 都可以通過每一個音符傳遞到聆聽者的心靈, 每聆聽一次,就受到音樂的薰陶和感染一次, 增加一次記憶與聯想。” [1]可見, 音樂教育作為通識教育的載體之一, 既能將通識教育真正有所承載, 也能使大學生沉浸於通識教育的氛圍之中, 本文將對公共音樂教育在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專業院校除外***大學生素質培養方面的作用及落實路徑進行分析。

  一、通識教育理念及其在高校中實施的必要性

  學界普遍認為, 通識教育發源於美國, 它的原詞“general education”, 又被譯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2]事實上, 中國曆來就有重視通識教育的傳統, 如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曾指出: 中國之教育在於養成嫻於經典之文化人, 而不是訓練專才或激勵英雄性格。北京大學老校長蔡元培先生曾提倡“融通文理兩科之界限”;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認為大學教育應以“通識為本, 專識為末”;復旦大學老校長蘇步青、謝希德也倡導大學生要全面發展, 著眼於培養交叉型、複合型人才。關於通識教育的具體理念, 梅貽琦先生早在1941年就曾指出:“通識, 一般生活之準備也”;“通識之用, 不止潤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於人也”。 可見, 我國高等教育界的前輩對於大學生通識教育都曾提出很好的見識與倡導, 但是由於各種現實原因和技術發展等因素的影響, 通識教育的實施一直困難重重, 直到今天,“通識教育”重新提上教育日程。

  目前, 我國許多高校奉行的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專識”教育, 注重培養所謂的“應用型”人才。但在產業化日益升級, 知識不斷更新的今天, 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 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否則就可能喪失再學習的能力, 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因此, 高等教育不僅要著眼於傳授系統性、完整性的專業知識, 還應貫徹通識教育理念, 培養學生的德行和素養。整體而言,“通識”教育更加註重學生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 使其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 實現人與社會發展和諧統一。因此, 高校理應樹立並堅持通識教育的基本理念, 注重實施通識教育。

  二、音樂課程教學的通識教育價值

  音樂教育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良好的藝術情境與氛圍, 努力激發學生全身心地、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 從而使之獲得審美體驗, 實現情感交流的功能, 同時也利於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1. 審美價值

  人們之所以需要音樂這種精神食糧, 緣於它的愉悅效能夠給人以享受, 使人在精神上產生快感和美感。目前, 我國大部分普通高等院校開設了音樂選修課程,其中音樂鑑賞類課程是開設較為廣泛的大學公共藝術課程 。讓學生通過音樂鑑賞而親身體驗音樂中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其育人的成效遠遠勝過單調、乏味的音樂知識灌輸; 讓學生通過鑑賞音樂來理解並感受音樂的魅力, 所產生的情緒反映和情感體驗遠遠勝過對音樂元素的單純講解。音樂是情感的藝術, 能夠直接而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音樂教學審美價值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利用音樂的情感藝術開啟學生的心靈之窗, 以音樂為媒介交流審美資訊, 令其享受美感、陶冶性情。對於普通高等院校的非音樂專業學生來講, 音樂課程最為重要的價值在於提高審美素養, 使學生通過提升審美能力和藝術鑑賞能力, 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這才是音樂課程的理想目標。

  2. 創造性發展價值

  培養具有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既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把培養創新人才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攻方向, 例如美國於20世紀60年代在哈佛大學設立了“零點專案”研究部門, 研究音樂對於創造能力發展方向的作用, 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併為美國政府將音樂列為學校核心課程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6]音樂課程在培養學生創造力方面的功能尤為突出, 因為音樂的產生過程本身就是作曲、表演和欣賞三度創作的過程, 學生的表演或欣賞也伴隨著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是創造性表現的組成部分。同時, 音樂由於其藝術性和語義性, 能夠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而且音樂的情感特徵, 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作熱情, 發掘其內在的創新能力。

  3. 表現與社會交往價值

  音樂是為學生提供了創造性表達個人情感的可能性, 這種表現的價值有助於大學生人格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說, 大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越多, 其自我發展的潛力也就越大。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與澳大利亞國際教育諮詢培訓中心的國際合作專案――“中澳音樂教育試驗專案”, 就曾通過實驗證明了音樂的表現價值, 結果證明, 學生在自由表現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同時增強了勇氣、自信心、特別是對音樂的興趣。

  此外, 在音樂學科領域中, 大量音樂活動都是群體行為, 必須以音樂為紐帶相互配合。音樂課程的主要內容及實施也通常以集體活動方式進行, 需要學生樹立群體觀念, 以音樂為媒介進行人際交流。音樂課程對於提高學生社會交往能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這種社會交往價值也正是音樂課程的通識教育價值之一。

  三、通識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的重點

  利用音樂教育提升大學生的音樂素養, 進而推進通識教育, 重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良好的藝術情境與氛圍, 努力激發學生全身心地、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 從而使之獲得審美體驗。

  1. 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

  在課程設定方面, 音樂教學設計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 注重課堂教學的實踐效應, 構建全新的課堂教學觀, 樹立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促進、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新觀念, 使教學過程本身具有創生新知的能力。[8]在音樂教學任務和內容方面, 應當儘量實現開放、靈活的內容體系, 尊重學生音樂愛好的多樣性, 以學生的自我實現為目標指向。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 師生應當圍繞教學內容, 加強知識溝通與情感交流, 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參與性, 促進教學相長。

  2. 以培養音樂興趣為教學基礎

  學校生活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 從終身教育的視角來看, 讓學習者變接受式學習為發現式學習是啟發學生、提高素養的重要關注點。在音樂素養教育中, 培養學生對於音樂的興趣便成為音樂學習中的首要問題, 應當對音樂教學的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改革的重點在於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及學生實際之間的聯絡, 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學生主動發現、交流合作等多種形式的音樂學習活動, 還要注重態度、情感、意志品質等非智力因素在學生教學評價體系中的作用, 等等。音樂教學改革必須以學生興趣培養為先導, 讓學生們帶著濃郁的興趣實現良好的音樂體驗, 並保持學習音樂的積極心態, 使音樂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 讓音樂為學生提供愉悅的心靈體驗。

  3. 體現以審美為核心

  按照音樂教育的一般規律, 大學音樂教育應當著重突出藝術審美等特點, 將音樂理論、視唱練耳的教學和相應的音樂作品、歌曲旋律結合起來, 增加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認識。[9]筆者認為, 音樂課程要貫徹通識教育理念、體現審美價值, 就大可不必向學生灌輸系統性、完整性的學科知識, 而應強調音樂概念和音響的統一, 尤應通過因需設課讓選擇性學習成為現實, 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 側重於引導學生通過體會、領悟而使人文精神得以昇華與內化。

  昇華就是要對學生思想有所滋潤, 有所薰染, 有所感化; 內化就是使人文精神成為學生的觀念、情懷、態度和素養。只有這樣的音樂課程才能真正實現其審美價值。我們應該擯棄以科學實踐的方式授受音樂的做法, 使音樂課程迴歸藝術實踐的本質, 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音樂作品, 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要通過引導學生欣賞優秀音樂作品, 盡力開闊其音樂視野, 使其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內涵和表現形式產生強烈共鳴, 進而學會體驗和享受音樂之美, 發展想象、思維、創造能力, 提高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4. 突出學習者的感受和體驗

  對於同樣的教學內容, 譬如對同一音樂作品, 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教學方法, 這主要是因為音樂教育的心理過程是感受、體驗過程和認識過程的統一。音樂感受是指音樂作品對學習者的一種情緒和情感的啟用、喚醒、生成與轉換, 即由對作品的“感”而生出的聯想、想象、記憶、思維與感動等。

  感受需要個體的個性化領悟, 也就是將學習者的人生態度、生活經歷、知識結構和文化修養等與作品發生關聯, 從而產生不同的感悟。而音樂體驗則是指學習者在真實的音樂情境中參與、親歷音樂活動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體驗者親身經歷的, 有真切體會的, 並從中獲得樂趣。學生正是在對音樂的感悟和體驗中逐步加深對音樂的認識, 從而提升音樂素養。因此, 音樂教學應當還原音樂本身作為一種精神活動、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徵, 強調音樂教育本身的規律性。

  四、通識教育理念下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的探索

  在教育技術特別是以網路和多媒體為核心的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 音樂素質教育應積極倡導現代資訊科技與音樂課程的整合, 合理配置資訊資源, 優化課程設定, 將音樂鑑賞、音樂表現、音樂創造與音樂體驗等音樂教學的多種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提高網路資源和資訊科技在音樂課程中的利用率。

  1. 整合資訊科技資源與音樂課程

  在高等音樂教育領域中, 現代資訊科技的一種新的、重要的應用形式就是課程整合, 這也是高等音樂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 並將引發傳統音樂教學過程與模式的深刻變革。

  目前, 國內已有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現代資訊科技與音樂課程的整合, 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普遍停留於課程實施層面, 多是將把資訊科技作為一種輔助性工具和方法, 藉助軟體、教學課件進行專題學習或專項技能訓練, 讓資訊科技輔助教學, 這種方式必然是以音樂知識、問題或資源為中心, 而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以學習者為中心”。

  這種整合形式還處於課程整合的初級階段, 但是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模式出現在音樂課堂上, 已使教學內容更為豐富, 涉及面也更廣, 無疑提高了教學效率[12]。音樂教育與資訊科技的深度整合應當在此基礎上, 將現代資訊科技作為音樂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融入音樂課程體系中, 使資訊科技與音樂課程的內容、結構、資源及實施等融合在一起, 更好地完成音樂課程目標。同時要加強音樂課程網路資源庫、網路教學平臺和互動系統, 依託網路資源庫開發出系統的音樂課程體系, 最終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有機地組織音樂課程的資訊網路。

  2. 網路環境下的通識課程改革

  目前, 國內許多高校開始立足於網路環境下的通識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試圖通過基於資訊科技的課程設定建立開放、有序的音樂課程體系, 以提高音樂校本課程選擇的靈活性、多樣性和適應性。這些改革實踐主要是利用音樂學習資料庫系統、教學系統和互動系統的關聯, 將音樂課程內容、網路資源及學校圖書館購買的資料庫等資料進行整合, 豐富音樂教學的課程資源, 為學生的音樂鑑賞與創作活動提供良好的平臺和資訊交流通道, 從而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 提高音樂素質教育的效率。

  3. 融合跨學科內容,落實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理念下的音樂課程教學必須注重跨學科知識的融合, 這也是通識教育的目標所在。音樂素養課程應當不斷拓寬課程學習渠道和知識領域, 使學生在不同知識的交叉、滲透中開闊視野, 通過不同領域學科內容的融合貫通,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藝術實踐能力。這就要求音樂素養教育必須與時代接軌, 關注其他學科的發展前沿, 注重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運用, 實現音樂教學各方面內容以及與其他藝術形式、學科領域知識的完美結合。

  4. 全方位調整音樂素質教育方案

  音樂教學應當注重其參與性原則, 激發學生全身心地、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 使之獲得審美體驗。這就要求音樂教育應當將教學過程設計為包括音樂鑑賞、音樂表現、音樂創作活動等在內的一整套體系, 同時要將有關的音樂文化知識內容融入音樂活動中, 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在精神上獲得美感享受, 優化教學效果。這種教學體系的設計必須從學生愛好和自身發展需要出發, 可以嘗試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專案, 注重聯絡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 結合學生的課外生活, 便於讓學生參與音樂教學活動。同時, 教學課程的設定可以與學校相關的硬體、軟體設施相配合, 利用學校的音樂廳、舞蹈室以及網路資源等, 實現知識與實踐的同步推進。

  實踐證明, 從大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背景、生活實踐以及自我發展的需求出發, 探索普通高校音樂課程設定的新方法, 整合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資源和文化資源, 建構資訊科技平臺, 開發多元知識體系深度融合的課程模式, 才能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音樂選擇, 切實提升大學生音樂素養、人文素養, 使通識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下頁帶來更多的

音樂專業本科畢業論文
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免費範文
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音樂學院本科畢業論文
小學音樂教育本科畢業論文
藥學類本科畢業論文
數學類本科畢業論文代發表
數學類本科畢業論文
數學系本科畢業論文範文發表
數學系本科畢業論文
大學本科畢業自我鑑定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