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君子齊如山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0日

  電影《梅蘭芳》中,邱如白一角因為對幫助梅蘭芳取得曠世成功的齊如山先生的形象的嚴重歪曲而廣受指責。那麼,齊如山先生到底是什麼人?為什麼說沒有齊如山,梅蘭芳就很難會有那麼大的成就?

  齊如山其人

  齊如山,1875年生,河北高陽人,出身官宦書香門第,祖父和父親都是晚清進士。齊如山幼年受到了紮實良好的國學教育,但他卻沒有繼續走科舉之路,而是在19歲時進入晚清培養外語人才的同文館。5年後,他開始遊學西歐,學習和考察歐洲的戲劇。

  同文館的畢業生大多居官,但齊如山沒走這條路,而是轉為經商。由於家道殷實,文化底蘊深厚,齊如山遊學歸來後,一邊在京師大學堂和北京女子文理學院擔任教授。一邊隨心所欲地鑽研他所喜愛的戲曲——京劇,廣泛結交京劇名伶,隨時隨地向他們訪談求教,蒐集各種資料。

  齊如山的家鄉高陽,是崑曲以及河北梆子的故鄉,他從小耳濡目染,對戲曲非常熟悉。有了這個基礎,加上之後在北京廣泛調查深入研究,結交了譚鑫培、田際雲、王瑤卿、楊小樓、尚和玉等清末名伶朋友。通過訪談***據說幾十年達三四千人***、讀書,他積累了大量第一手京劇藝術資料。

  他認為當時新興的京劇還有很多不足,還大有改進提高的餘地。為此,他曾在京劇藝人組織的“正樂育化會”做過講演,很得梨園大佬譚鑫培、田際雲的讚賞。他樹立了雄心:希望在京劇恢復優良傳統和更新發展上做一番事業。

  走上創作助梅之路

  齊如山研究京劇,必然經常看戲。京劇到清末譚鑫培時代,已經成熟,名角輩出。其中,不到20歲的梅蘭芳出道後,人緣極好,叫座力很強。齊如山梅的戲,覺得梅的基礎、天賦極為出眾,但還恪守著青衣老規矩,重唱工不重表演。而且梅蘭芳還拘泥於當時剛被禁止的“相公堂子”遺風——過去沒有女伶唱戲,都是男演旦:男旦少年時,一面學戲,一面還要***侍客,充當“歌郎”,繼而難免要充當***。

  齊如山與很多伶人為友,卻因為對年輕的旦角梅蘭芳不太瞭解,不願立即公開接觸,怕“相公堂子”遺風影響自己的名譽。他採取了一個特殊的辦法:通訊指導,不見面來考察梅。1912年齊看梅的《汾河灣》演出,薛仁貴在寒窯外敘述往事的大段唱時,柳迎春面朝裡坐,毫無反應。齊認為不合情理,就給梅寫了一封長信,沒想到梅再演出時立即做了改正。配合唱詞,加了身段,獲得觀眾好評。

  齊如山見他虛心聽取意見,之後梅蘭芳有戲他就看,看一齣戲就寫一封信評點,兩年中寫了近百封信給梅,梅大多虛心接受,使齊如山感到“孺子可教”。後來,應梅蘭芳具函邀請,齊如山才到梅家拜訪。

  梅蘭芳溫文爾雅、彬彬有禮、謙虛穩重,而梅家女眷也是賢淑貞靜,很有教養。這下子促使齊如山下決心與梅蘭芳交往、合作,做一番事業。齊如山想通過幫助梅蘭芳來展現自己的理想:改革京劇,豐富戲曲發展,將之推向世界,而梅蘭芳未來可以擔當此任。

  在民國元年前後,梅蘭芳周圍就有一批朋友,幫他評點臺上得失,已形成“梅黨”雛形,領袖人物是馮耿光。馮與梅蘭芳的伯父、譚鑫培的琴師梅雨田相熟,才得以認識梅蘭芳,時為1908年,梅14歲。馮憑他看戲多年的眼力,料定梅蘭芳天賦、才華過人,將來必成大器,願全力扶持他。抱有同樣心思的還有一批清末明初的大知識分子、銀行家、留學生。

  齊如山加入梅黨大約在1914年左右。由於他的年紀大,學問深,又主要負責梅蘭芳新劇的創作排演,成為梅黨中又一位領袖人物。“梅黨”各有分工,馮耿光是“錢袋子”,主要在經濟上運籌帷幄;齊如山是“戲袋子”,梅蘭芳絕大多數新劇的創作排演,都出自齊如山之手。

  民國初年,梅蘭芳兩次去上海演出,對海派京劇的革新精神感受很深,很想在這方面也做些努力。齊如山把這一艱鉅任務承擔下來。由齊如山構思創作、梅蘭芳帶頭創演了京劇古裝戲的藝術新品種,唱腔、表演、服裝、造型煥然一新,贏得觀眾的熱烈讚賞。梅蘭芳因此聲名大噪。

  1922年,梅蘭芳自組“承華社”成功,是這一巨大變革的標誌,也為後來出現以梅蘭芳為首的四大名旦奠定了基礎。

  齊如山作為一個非職業的劇作家,在不到二十年中,創作改編了近五十部劇本。這些劇本,幾乎囊括了梅蘭芳1935年前的所有新戲。齊、梅攜手將京劇推向世界

  在齊如山的幫助下,梅蘭芳的藝術快步發展。當時到北京的外國人,不少以看梅蘭芳的戲為幸事。這樣梅蘭芳對外的交往增多了,去國外演出就逐漸提上了日程。

  “梅黨”的朋友有不少是留日學生,與日本文化界人士交往比較多。一次,日本財閥大倉喜八郎和文學家龍居瀨三來北京,梅蘭芳的戲,讚賞備至,前來拜訪梅,當時齊也在座。經過他們的極力相助,才有了1919年梅蘭芳首次訪日演出之行,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事。演出非常成功,尤其《天女散花》類的歌舞戲更受歡迎。日本研究京劇、出版了《中國京劇之二百年》的波多野乾一先生始終相陪,熱情相助,與梅、齊成為好友。

  到了20世紀20年代,梅蘭芳的國際活動日益增多,不斷會見來訪的外國友人。齊如山這時考慮設法把京劇推向歐美,完成他的京劇世界之旅的理想。梅蘭芳對此深表贊成,齊如山於是通過朋友積極與美方聯絡,爭取機會。1929年,在齊如山多方聯絡、籌措下,梅蘭芳得以訪美演出。齊如山終於完成了通過梅蘭芳把京劇推向西方最大國家的心願。

  之後,1935年梅蘭芳去前蘇聯訪問演出,也是齊如山事先幫助策劃的,不過他沒有同去。1933年,梅蘭芳因要解決與孟小冬的婚姻問題,捨棄北京的三世基業而南遷上海。齊如山不贊成,認為北京是京劇的基地,懂的人多,而移居上海,可能會使梅蘭芳的藝術發展停滯。梅蘭芳則希望齊如山同去上海,齊還是婉言謝絕留在北平。此舉直接影響了梅蘭芳去歐洲的訪問演出,也結束了他們之間長達二十年的藝術合作。

  依依惜別天南海北終生憾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7月29日北平淪陷。朋友緊急相告:日本方面的逮捕黑名單上有齊如山。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他先住進法國醫院半年,見風聲稍鬆,就回到東單西裱褙衚衕家中,在最裡面的一個小院中躲起來,足不出戶,埋頭寫作。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又見到了京劇界的老友尚和玉、蕭長華、王瑤卿等,與遠在上海的梅蘭芳也可以正常聯絡了。他精力尚好,本想再做一些事情,不想內戰爆發,他的心又涼了下去。1948年初冬,解放北平的戰事即將打響,齊如山已73歲高齡,決定隻身離開北平赴臺灣。這其中沒有什麼政治原因,而是他的三兒子在臺灣高雄造船廠任廠長兼總工程師,兒媳是德國人,有了孫子,想去看一看,同時也避一避戰火。他把夫人、子孫都留在了北平,準備將來葉落歸根。

  他先坐飛機到上海,再轉道臺灣。他打電話與梅蘭芳聯絡,梅馬上來旅館看他。二人歡聚了幾天,終日暢談,實在不忍分別。但行期已定,無法再留,二人揮淚而別,沒想到這一別便是相交四十年朋友的永訣。

  二人是君子之交,二十年合作,齊先生無償奉獻,從沒有與梅蘭芳有過金錢來往。1961年8月8日,67歲的梅蘭芳因心肌梗塞不治。噩耗傳到臺灣,86歲的齊如山驚呆了。他找出當年梅蘭芳給他寫的條幅中堂,再懸掛起來,對之老淚縱橫,之後身體每況愈下。轉年3月,齊如山在劇場觀劇時,心臟病突發而魂歸道山。齊、梅這對忘年的君子之交,到泉下相會去了,留給人們的是一片惆悵。

  齊如山先生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研究戲曲理論、進行戲曲革新實踐的大家。20世紀的前六十年,他一面實踐,一面不停地寫作,以戲曲理論著作為主,在大陸留下了近八百萬字的著作。古稀之年到臺灣,又有二百多萬字的作品,堪稱“著作等身”。

明式傢俱有什麼特點
藝術一直在分崩離析
相關知識
謙謙君子齊如山的故事
關於父愛如山的故事
鬼谷子下山的故事
成語安如泰山的故事
孟子智諫齊宣王的故事
教育孩子懂禮貌的故事有哪些
教育孩子交朋友的故事
教育孩子有禮貌的故事
教育孩子正能量的故事
教育孩子講禮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