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學習方法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古代漢語課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也是一門重要的工具課。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內容摘要:古代漢語實踐教學可以採取教師指定課內閱讀篇目進行自學和研讀、補充相關課外閱讀材料進行研讀、教師將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與同學共同交流、在教學中聯絡方言進行研讀等方式,並將研讀結果以小論文方式計入期末考核,以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關鍵詞:文選 雙回單法 研究成果 方言

  大學古代漢語通常分為“文選”和“通論”兩個部分,教學過程中也是將這兩部分結合起來教授,但囿於課時的限制,大部分文選無法講授完成,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難提高,為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可採取實踐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學,閱讀他人論文,瞭解最新學術動態,自己試著撰寫小論文,初步瞭解寫作漢語言文字學論文的一些技巧。

  古代漢語一般學校都是每週4課時,可把每週課堂教學變為3課時,為固定教學;另外1課時為實踐教學,貫穿整個學期。具體來說,可重點開展以下四方面實踐。

  一.指定每單元需要自學的文選篇目

  在每一單元學習伊始,即佈置某一篇或幾篇該單元文選及課外相關文選為自學篇目,請學生於課外自學。具體自學過程分“三步走”逐步深入:第一步,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教材註釋疏通字詞,大體理解文選內容。第二步,學生就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課堂上提出並進行討論。提倡“問不在高,有疑即問”,師生溝通大大增加,同時引導學生互答,展開討論,相互學習,共同思考。第三步,教師將本篇中特殊語言要點及重要虛、實詞均進行說明並提供參考譯文。同學在前兩步基礎上,重點把握特殊語言要點字詞,並參考譯文,逐句疏通,進而達到熟練翻譯的要求。

  這一“三步走”實踐貫穿課程始終,充分調動學生“學思結合” 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主動性。每一步均留一定的時間間隔,讓學生完成該步任務。尤其是第二步,學生自由提出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各種問題,以及學生之間互答討論,教師針對問題及學生的討論,再進一步給予迴應。自學這一教學實踐環節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現問題後提出並討論,比課堂的精講要全面、更深入,有利於發掘個性化的問題,通過各個擊破,深化理解。

  當然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學習江淹《別賦》時,筆者就“聳淵魚之赤鱗”句中“鱗”和“赤”字的解釋就曾引導學生討論,郭錫良、唐作藩、王力、朱東潤、沈祥源、王茂福等人也將“鱗”字釋作“魚”,筆者認為可以商榷;關於“赤”字,筆者從其引申脈“絡大火***本義***—紅色—赤子—露出”以及方言的運用上引導學生推斷此詞應該作動詞解而不是形容詞“紅色的”。[1]從而引導學生學會理性看待教材上的解釋。

  二.閱讀課外相關文選類補充材料並研討

  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部分期刊論文等材料,供學生擴充套件學習。比如每單元文選中一些字詞句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就選取相應的討論文章,讓學生對照教材的說法,加以比較,進而思考哪一種理解更合理。這些材料的補充學習,開拓學生的視野,啟發其思路,將“學術研究”的意識逐漸滲透到學習中。這些材料的閱讀,對學生如何做讀書札記、如何思考古漢語問題以及如何進行小論文寫作等諸多方面大有“啟思”的裨益。

  比如,筆者在講授晉代幹寶《搜神記》中的相關論文時,重點提到明代也有一部佚名的《搜神記》,見於《中華道藏》,其中有一段文字可以作為同學們校注古漢語典籍的嘗試。這段文字如下:“法施民,勞定國, 勤事,御災捍患,及山林川穀丘陵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2]

  筆者從難認的“ ”字開始,提問學生這是個什麼字?然後告訴學生最簡便的方法是可以通過查閱文獻找出類似的語句。學生做了前期的工作後,筆者向同學交代,這段文字出自《國語·魯語***上***》的一篇文章,《古文觀止》收錄時將其定名為《展禽論祀爰居》,與《中華道藏》對應的一段文字是:“夫聖王之制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3]

  孔穎達給這段文字作疏雲:“‘法施於民則祀之’者,若神農及后土、帝嚳與堯及黃帝、顓頊與契之屬是也。‘以死勤事則祀之’者,若舜及鯀、冥是也。‘以勞定國則祀之’者,若禹是也。‘能御大災’及‘能捍大患則祀之’者,若湯及文、武也。”[4]

  由此,同學們不僅可以對應出“ ”即“死”字,也可瞭解先秦的祭祀規則,也可由這則材料加深對柳下惠的認識。柳下惠,姓展名獲字禽,出身於魯國公族,為魯孝公五世孫,隱公時得以“展”為氏。有人說他的食邑在柳下,也有人說他住在柳下,所以《莊子》及《戰國策》又稱他為柳下季。“惠”字是他的私諡。這種由此及彼,竄入文化故事的方式也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教師要善於在課堂內外的教學中貫穿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師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貫穿到課堂講授中並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概括和歸納。要善於利用教師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雙回單法,是古代漢語詞語訓釋教學的一種新方法,“這種方法最大的特點是經過相關轉換把現代漢語中的一個雙音節詞拆成兩個語素,用其中一個人們容易瞭解的語素***或者是以這個語素為核心意義的雙音節詞***作為釋詞去解釋古文中的被釋詞。”[5]這種方式在古代漢語課本中有很多運用,《呂相絕秦》中有“文公躬擐甲冑”,“躬”一詞的解釋可用“躬親”中的語素“親”來解釋,就是“親自”,躬=親。“躬”作“親”講,古文中常見,如《詩·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南齊書·高帝紀上》:“躬擐甲冑,視險若夷。”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人生壽促,天地長久。百年之期,孰雲其壽?”用今天的詞語“短促”中的語素“促”解釋“短”,適得其義,短=促。

  利用雙音節詞中的一個語素解釋另一個語素,在教師要求學生看的《說文解字》中有很多體現,比如:計,會也、筭也;調,和也;警,戒也;謐,靜語也;設,施陳也;護,救也;謝,辭也;謳,齊歌也;詠,歌也,呼,召也;迓,相迎也;謗,毀也;誹,謗也;詛詶***咒***也;誤,謬也;謔,戲也;訆,大呼也;喧,譁也;謊,夢言也;詐,欺也;訴,告也;譴,謫問也;讓,相責讓;詰,問也;音,聲也;響,聲也;奉,承也;弄,玩也;共,同也……   四.融方言於實踐教學從而提高學生興趣

  將當地方言與古代漢語實踐教學聯絡起來,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方言,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有些方言在全國都可以找到相應的佐證,比如信陽方言可能在全國各地都能找到例證。信陽的地理位置正處於南北交界的地帶,這種通常是語言自然過渡、南北交融和相互滲透的地帶。其方言中有“著[麼子]”一語,比如他們常說“著[麼子]子打”“著[麼子]給人家錢”“著[麼子]搞”“著棍子打你”,此“著”字古已有。韓愈《遣興》“莫憂世事兼身世,須著人間經夢間。”白居易《還李十一字》“病來唯著杖扶身”,曹唐《小遊仙九十八首》之八五“頻著金鞭打龍角,為嗔西光向天遲”,《夷堅丁志》卷一《南豐知縣》“翁叱曰、著棒打,僕從舉梃亂擊”,這些“著”字都解釋為“用”,正如信陽方言同。再如河南、四川中的“觸”,方言中至今保留著牛羊等動物用角牴觸的涵義,正如《說文·角部》“觸,抵也。從角,蜀聲”解釋相同。《墨子·明鬼下》有“羊起而觸之”用的就是這個意義。還有一些方言詞在多地使用,使用它們教學能引起更多學生的共鳴,如河南、四川、甘肅、新疆等地常用的方言“嗍”,《類篇·口部》音色角切,訓“吮也”。而“吸吮”義《說文·欠部》本作“欶”,後又加形作“嗽”,如《漢書·佞幸傳·鄧通》:“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上嗽吮之。”而“嗍”則為後來更換聲符的異體字。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卷七《療猘犬咬人方》:“先嗍卻惡血灸瘡中。”

  為了保證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 上述兩方面內容均列入課程考查範圍。考查包括兩方面,一是討論表現作為平時成績***占課程總成績30%***的主要考量內容,二是自學及研讀內容列入期末閉卷考試的考查範圍。如此,課外教學就無法被忽略。這種校釋放在課堂, 也許只能夠討論少數幾個問題,但是放在課外實踐,它的作用就大了。每週學習相應的內容以及參與討論,時間可能是集中的,也可能是零碎的,但綜合起來,學生所學習的時間一般都要超過1課時。這種課外自由學習研究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方法更能促動學生去主動讀書。

  參考文獻

  [1]包朗,屈玉麗.《別賦》“聳淵魚之赤鱗”句“鱗”字義辨[J].蘭臺世界,2013***25***:154.

  [2][明]佚名.搜神記[M].張繼禹.中華道藏***第4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517.

  [3][清]吳楚材,[清]吳調侯編選.古文觀止[M].長沙:嶽麓書社,2012:77.

  [4][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4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2372.

  [5]包朗,李榕.古漢語詞語釋義新模式——雙音節詞回溯單音節詞模式引論[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3***:135-136.

  二

  摘 要:古代漢語傳揚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漢語言的獨特之處,因此它不僅是高職高專院校中文系專業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課程,而且還可以提高高等院校生的綜合素質。為此,高職高專的古代漢語課程應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傳統教學方法和現代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興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古代漢語;高職高專;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

  1.前言

  古代漢語是古人交流溝通的渠道之一,它作為一種載體,充分展現了我國五千年來豐富、深厚的古老文化[1]。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語言由現代漢語逐漸替代了古代漢語,過去一些複雜、繁瑣的字詞也逐一解開,人們就慢慢開始接受現代漢語並學習它。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要把古代漢語拋棄了,相反,我們要學好古代漢語,以素質教育為目的,找出古今交流的磨合點,採取一切積極有效的手段,讓學生們熱愛古代漢語,增強學生的愛國觀念,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我國教育事業的最終目的。

  2.古代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問題

  古代漢語作為一門工具課程,所涉及到的語法、字、詞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目前的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所用到的都與現代漢語有關,所以學生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會感到枯燥乏味,讀起來拗口,很容易使學生對其有厭學情緒、心存畏難的現象,產生排斥心理[2]。一旦學生有了這種心理,對課程失去了興趣,他們就不願意去學習,會變得很被動。當學習態度改變了,學習方法就由主動探究變為死搬硬套、死記硬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降了,也就違背了學校的教學目的。

  2.2教師在教學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問題

  所謂的“教學”,即老師教,學生學。在學習古代漢語的過程中,只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老師的正確引導,可見老師在教學中也是至關重要的。但目前在古代漢語教學中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有所欠缺,表現在:***1***教學內容不全面、不新穎;***2***教學方法只採用傳統式教學模式,不靈活多樣。由此可見,要是老師都沒有改善自己,又如何來引導學生呢?

  3.明確學好古代漢語的重要性。

  對於古代漢語,大多數人都認為高職高專院校開設這門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對古代文言文的閱讀能力,但很多人都不瞭解,它其實還是一門必修的語言課程和基礎課程[3]。學習古代漢語不僅能夠閱讀我國古代豐富的詩詞歌賦、瞭解同一個字詞在不同文章中的性質用法,還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現代漢語,獨立分析字詞的能力,在為培養新一代綜合素質型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礎。因此,讓學生在學習古代漢語之前,必須先讓他們瞭解古代漢語,明確學好古代漢語的重要性。

  4.以“創新”改善教學模式。

  4.1瞭解古代文化,並與現代漢語相結合

  在學習古代漢語學科時,文言文、典故、成語一般都會以寓言、歷史故事的形式出現,這個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們瞭解所學這篇文言文的文化、歷史背景、涉及到的人物等,使學生對古代歷史故事產生好奇心,讓他們瞭解的歷史文化的同時,學習古代漢語。另一方面,教師則通過對文言文中字、詞的分析,先讓學生理解它們在古代漢語中的含義,然後再聯絡到現代漢語,通過語法、詞性、通假字等說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採用貫穿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到更多。

  4.2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加以現代的教學模式,採用互動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充分利用有效資源法,三種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4]。在課堂上根據課程和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先對所學的文言文說說歷史背景,把課前準備好的有關典故的視訊和相關圖片提供給學生,讓學生先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再針對重點、難點在多媒體上標明出來,通過答疑形式進行學習,在答疑過程中老師可以給學生適當的啟發,接著以小組討論互動學習,優勢互補。還可以在課程結束前充分利用網路資源搜尋一些相關名篇朗讀,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這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替代了傳統的枯燥、呆板的教學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把熱情都投入到學習中去,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的同時能讓他們牢固的掌握古代漢語的知識和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5]。

  5.總結

  總之,古代漢語的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要圍繞“創新”來展開,努力的尋找一些有效地方法,讓學生勇於面對和解決一切疑難問題,自主的去探索知識,活躍個人最大限度的思維,不斷的充實自己、完善自己,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謝燕琳.古代漢語課堂教學法探討[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03***:66-67

  [2]張麗霞. 文字文化在古代漢語課堂上的應用[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7***05***:105-107

  [3]裴瑞玲.試論古代漢語學習興趣的培養[J].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5***03***

  [4]古敬恆,劉悅. 充分發揮古代漢語課的人文素質培育功能[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116-120

  [5]劉道峰.古代漢語“學思並重型”教學理論模式初探 [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5.***02***:119-121

  三

  論文關鍵詞:古代漢語 教學改革 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

  論文摘要:古代漢語是高等院校中文類專業的主幹課和基礎課,承擔著培養學生的古代漢語素養和古代典籍解讀能力等教學任務。這門課程沙及到哲學、歷史學、文學、語言學的內容,甚至包括天文、律歷、姓氏名號、職官等文化常識,可謂內涵豐富、外延廣闊。而以上這些內容,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在當前傳統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更應該側重於觀照傳統文化的解讀方式,將傳統文化的傳承視作其重要任務之一。

  和我國高校的其他課程一樣,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也刻不容緩。新時期的古代漢語課程改革,我們認為在發揮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時,更應該提倡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傳承、人文素質教育、審美情操培養等多方面的功能,對此,筆者已撰文討論。本文就古代漢語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相關問題試做討論。

  一、從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談起

  我們到的教學材料表明,古代漢語這門課,在1958年以前,不同高校在不同的時期,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各有不同。據王力先生說,“有的當作歷代文選來教,有的是當作文言語法來教,有的把它講成文字、音韻、訓話,有的把它講成漢語史。目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後,學者們重新考慮這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以提高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從.此,古漢語的教學改革開始,並大有一發而不可收之,勢。自從王力先生於1962年主持編寫並出版適用於全國高校文科專業的第一套古漢語教材以來,古代漢語課有了較為確定的內容,即採用文選、常用詞、古漢語通論三結合的原則,並以這三個方面作為古漢語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從此,古代漢語課程也有了比較明確的教學目的,即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培養這一能力就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古代的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以上這些哲學、歷史學、文學、文獻學知識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應該觀照傳統文化的傳承,並將其作為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本身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訊

  我國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其內涵包括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輝煌的文學藝術、獨特的語言文字形態、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諸方面。古代漢語課程不同於其他課程,它的內容就是以上傳統的優秀文化內容的複合體。現行古代漢語教材大多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作為參照,學者們或採用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編排原則,如郭錫良等主編的《古代漢語》、朱振家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或主要突出文選和通論兩部分,如易國傑主編的《古代漢語戶。但他們的教材都彰顯了我國燦爛多彩的傳統文化。下面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為例***以下簡稱王本***,僅就文選部分和通論所承載的豐富的傳統文化資訊加以討論。

  王本《古代漢語》在文選部分選取了《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等經典的史學作品,還有《詩經》、《離騷》、唐宋古文、唐宋詩詞等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及諸子百家的哲學作品***尤其是正統的儒家作品***,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至於儒家的道德觀念,在古代漢語教材的課文中比比皆是。有反映個人修養的,如《論語·學而》,講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說明古人非常重視個人修養,作為古漢語的教學內容,必然使學生通過學習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與學關係的,如《禮記·教學相長》:“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這一觀點到現在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又有反映個人對社會責任的,《論語 ·微子》:“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這是孔子面對隱者的譏諷嘆息時所說的話,意思是個人對社會是有一定責任的,人不能逃避現實。另外教材所選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其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優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集中體現了古人心繫天下,先於民憂,後於人樂的傳統道德觀念。以上這些都是古人優秀的品質,也是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可使學生受到薰陶,起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作用。

  通論是現行古漢語教材都非常重視的不可或缺的內容。王本《古代漢語》“通論”涉及到文字學、訓沽學、音韻學的諸多內容,還涉及到文體、修辭等語言學知識,古代的姓氏名號、車馬宮室、職官、樂律、天文曆法等豐富的文化知識。以文字學知識來說,包括“漢字的構造,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等內容,給我們揭示了漢字和漢文化的密切關係。漢字的書體有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對學生來說,從漢字人手瞭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是最直接的途徑。我國曆史上對漢字較系統的研究,開始於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可以說漢字本身及許慎依據漢字形體結構闡釋字義的過程,都積澱著豐富的古代傳統文化資訊。《說文解字》通過說解漢字展示給我們的傳統文化內容,陸宗達先生將其歸納為四個主要方面,即古代社會生產、古代的科學、古代醫療學、社會制度等,包括範圍很廣闊。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時,已經不單是簡單地將其作為古漢語知識學習,而是觀照到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識空間擴大了很多。

  還有一些關於古代的姓氏名號、服飾、車馬、宮室、天文等方面的內容,給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空間就更大了。比如,我們通過學習“古代的姓氏名號”,就知道古人有名有字,“冠而稱字”,所以,稱別人的“字”以示尊重。我們知道了古人還可以有“號”,如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古人去世以後還有謐號,而溢號往往根據此人生前品行業績而定,如陶淵明溢號“靖節先生”,顯然是依據其高潔之行得來的。學了天文律歷,我們得以瞭解古人善於將音樂中的十二律對應歲時的十二月,再讀陶淵明的《自祭文》“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就知道“律中無射”實際指的是9月份,是用樂律名稱表達時序,因為“無射”剛好和“季秋”時節相對。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就是對傳統文化接納、傳承的過程。

  三、當前的文化大背景決定了古代漢語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國曾一度出現了文化“向西看”的情形,且勢頭不小。曾有人盲目地仿效,不論是非,不辨美醜,置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於不顧。就拿節日習俗來講,人們迷戀於“聖誕節”、“情人節”,不管是否符合國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樂意“拿來”,使傳統文化備受冷落。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傳統文化有了迴歸的趨勢。如,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四大發明、中國畫、武術、中國戲曲、皮影戲、古代音樂等等。開場戲《擊擊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古老而熱情的迎接貴賓的喜慶儀式,表達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蘊。2009年,我國頒佈了國家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傳統節日和春節一同作為法定假日,這將有利於弘揚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因為中國每個傳統節日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還有全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留學,“孔子學院”在許多國家的建立等,都為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之如。

  在以上大的文化背景下,作為高校的教育者,我們有責任加人到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列中,更應該走在弘揚祖國傳統文化隊伍的最前列。從這個方面講,高校古代漢語教師應義不容辭地將古狀漢語課堂作為傳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這是責任也是義務。

  四、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教師是嚴峻的挑戰,不僅要求古漢語教師要有專業獻文化素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我們所說的“專業的文化素養”主要指古漢語教師不僅要具有深厚的專業功底,還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面,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歷史、天文、教育、哲學、風俗習慣等文化知識都有所瞭解,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更深人地理解教材,才能有效地進行古代漢語教學。“好的教學方法”貝組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各種方法或者技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喚起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興趣,導他們去探究優秀的傳統文化,使之加人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創新的隊伍中來。具體來說,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傳統.的古漢語教學中,教師將這門課僅僅視作學習其他‘課程打通語法、掃除文字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正確引導。如講到《論語》時,教師應結合現實,引導學生感受古人為人處事的準則、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要求學生多記誦名詩名文,從而加大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還可以適時地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

  其次,選取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諧統一的崇高道德標準就存在於我們的古漢語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

  再次,改革教學方法。古代漢語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沿襲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及時地運用新的教學手段,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精心組織古漢語教學,注重弘揚民族精神。比如,運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採用文化解讀的教學模式、生動活潑的圖片等再現古文字、歷史、詩詞畫面,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積極意義,從而受到美的薰陶。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適時地對高校古代漢語課程進行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改革。這種改革的重點正如東北師範大學張世超教授所講:“我們的古漢語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字、詞、句、語法等知識的講解上,我們更要通過《論語》、《古文觀止》、教材中的優秀篇目來塑造學生的品格,瞭解我們華夏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並要將之發揚光大。”

物流客服服務小結
有關農民工工傷保險論文
相關知識
古代漢語學習方法論文
古代漢語學習方法
關於大學英語學習方法論文
英語學習方法論文
大學的英語學習方法論文
小學英語學習方法論文有哪些
古代漢語學習筆記
李陽瘋狂英語學習方法論
英語學習方法英文
英語學習方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