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風光攝影作品欣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等來的作品,固然在光線、構圖、氣候等方面都合意,但太合意的作品恰恰會因為人為的完美而缺少一種意境,意境能等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元大師風光攝影作品,供大家參閱。

  


李元風光攝影作品1

李元風光攝影作品2

李元風光攝影作品3

李元風光攝影作品4

李元風光攝影作品5

李元風光攝影作品6

  風光攝影創作雜談

  風光攝影,該“等”還是該修煉不等而得的功夫?難。這組“藍調”作品帶我們走進李少白用色彩營造的唯美世界,同時也瞭解他對攝影本體語言的思考與見地。

  剛過去不久的6月,忙碌而充實,結束奧地利、巴黎的行程,又去了澳門,一路行走、拍攝、思考,樂在其中。這次受邀出席奧地利特倫伯超級攝影巡迴展的評選現場,去了“奧賽”總部林茨市,還去了薩爾斯堡、維也納。“奧賽”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畢竟有那麼多國家參與評選。我這次去了以後有一個感受,國內有些觀點認為,歐美重紀實,根本就不把風光放到攝影藝術範疇之內,他們感興趣的是社會題材。但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不夠全面。就以“奧賽”為例,這個比賽有這麼多的歐美國家參與評選,入選作品應該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我覺得沙龍味兒還是挺重的,有很多可能遭到嘲諷的糖水片,恰恰在奧賽獲獎。可見在攝影藝術領域裡,評判標準還是很多樣化的,但不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大自然的美、唯美的東西,還是有相當的群眾基礎的,國內攝影愛好者其實不應該受到一些觀點的導向,其實外國人和中國人差不多,我們喜歡的他們也喜歡。具體到作品欣賞,一般人首先都會先看作品表達了什麼寓意,但我不贊同這種思維,我的攝影作品與思想無關,我拍每張照片並沒有提前構思,或者可以去想應該表達什麼看法。

  對於色彩,我的觀點是,世界之所以美,就是因為色彩的和諧、衝突營造出世界的多彩,在具象世界裡,色彩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同時,色彩本身也有語言,馬蒂斯說過,“色彩本身會說話”。不同色彩會傳遞不同的視覺感受,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偏好的色彩。攝影人要善於利用色彩,一方面,是色彩的組合,另一方面,色彩傳遞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如果沒有色彩,光有線條構成是不行的。我的這組作品很多用到弱光,弱光攝影的難度就在於光線,一天24小時,弱光佔相當大的比例,傍晚到凌晨都是弱光,即使在白天,也不乏弱光環境,弱光世界是一個豐富、神祕的世界,有待於攝影愛好者去破解它。

  過去的相機感光度達不到,只有延長曝光時間,曝光時間不夠長的話,就達不到要求,這種情況下就必須用三腳架了,三腳架雖然能解決弱光的問題,但其侷限是不夠靈活,而且有些題材即使有三腳架也不行,例如運動題材,別說車了,就是人和動物,就幾秒鐘,也會虛,這是弱光攝影最大的難度。現在數碼攝影技術發展了,佳能5DⅢ的高感能達到上萬了,ISO6400,噪點還是可以接受的,高感達到這樣的程度,弱光就不需要三腳架了,所以現在的弱光攝影比過去容易多了。

  對攝影而言,特別是數碼攝影,後期也很重要,但根據拍攝題材不同,要有清醒認識,要慎用,尤其是新聞、科技攝影,要求真實。比如拍攝一幅畫、一尊雕像,一定要忠實原來的色彩、結構。風光攝影,如果不是像《美國國家地理》、《中國國家地理》,要傳遞準確的知識、資訊的話,還是可以動用後期的,例如通過色階、明暗亮度對比等技術來調整,甚至可以挪用一些東西,但必須是終於現實的,例如天空中飛一隻鳥,這是不違背現實的。《巴黎協和廣場》這張,雖然動用了後期技術,但出來的效果跟我的眼睛看到的是一樣的。有的人認為,黑白攝影更高階,更抽象,更能表達豐富內容。我覺得,彩色攝影的難度要高於黑白攝影,藝術非常重要的本質之一,就是要跟具象世界有間離感,任何作品,不論是攝影還是美術,都不應該是對現實世界的複製,一定是有所提煉的,這才能是藝術。黑白攝影天生就有間離感,把彩色轉為黑白灰。有的人面對彩色世界無能為力的時候,開始轉向黑白,其實真正能把彩色世界在藝術上提升,這是很難的,因為彩色世界本來就很正式,要提煉並使其產生間離感,這是有難度的。影友們應該重視彩色攝影,並研究彩色攝影,研究色彩的性質、關係,並在現實世界中發現、提煉、組合色彩,利用色溫的改變,達到自己想要的藝術效果。色彩世界是豐富、神祕的,彩色攝影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需要我們認識、研究、實踐。

風光攝影藝術性的基本介紹
李元杯風光攝影大賽作品欣賞
相關知識
李元風光攝影作品欣賞
李元風光攝影作品合集
田園風光攝影作品欣賞
優秀風光攝影作品欣賞
獲獎風光攝影作品欣賞
俄羅斯風光攝影作品欣賞
草原風光攝影作品欣賞
壩上風光攝影作品欣賞
西藏風光攝影作品欣賞
慢速風光攝影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