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成語哲學蘊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3日

  哲學論文,顧名思義就是有關哲學論題的專業論文,涉及邏輯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思想哲學、科技哲學、美學、國學等多方面,是哲學研究工作的記錄和總結。撰寫哲學論文旨在通過對各種哲學案例的研究分析,不斷總結哲學方面的經驗教訓,得以及時發現並彌補現有哲學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使哲學得以擴充和完善,並對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產生重大影響。一篇優秀的哲學論文還可以使作者具有突破性的哲學觀點、學術成果得以發表和傳播,供他人分享借鑑、相互學習,有助於擴大作者在業界和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論文關鍵詞:成語 哲學 意蘊

  摘要:成語是人們智慧的結晶,成語原內容反映了人們的認識,蘊含了雋永的哲學道理。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從七個方面闡述了成語的哲學意蘊。

  一、物質與意識

  1.物質是在意識之外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隨物賦形”。它說的雖是作畫之理,即畫畫要針對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態,給予形象生動的描繪。但同時也說明了物質是可以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的。

  “掩耳盜鈴”。偷鈴的人怕別人聽到鐘聲而捂住自己的耳朵,這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做法。“在人之外,不以人為轉移。”聲音是客觀存在的。決定它的也是客觀性的東西,不論你怎樣捂住耳朵,它都不會因此而消失。此類成語還有:畫蛇添足;憑空捏造;杞人憂天;無中生有……。

  2.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意識要發生作用必須以物質為基礎。因而,過分地強調意識的作用都是錯誤的。如:“畫餅充飢”。“畫餅”只是人們頭腦中餅子觀念的表現,就如房屋設計圖案只是關於房子觀念的表現一樣,實質上還是思想形態的東西。企圖以畫餅來充飢,無異於用精神代替物質,用幻想代替現實,其結果是陷入唯心主義的空想。此類成語還有:望梅止渴;白日做夢;描鬼畫神……。

  二、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統一

  1.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如“觸類旁通”。接觸過某方面的事物能瞭解同類的另一些事物。這說明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事物,而且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裡,促使認識的深化。

  意識活動對客觀世界具有改造作用。表示這一含義的成語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定勝天;愚公移山……。

  然而,有時人們會忽略意識的能動作用。如:“因噎廢食”,就是一種消極悲觀的態度。

  2.物質都有其客觀的規律性。·物質的規律性是客觀的,違背了客觀規律就要遭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如:“揠苗助長”本來是想莊稼長得快,但因違背了莊稼的生長規律,其結果是“揠苗助桔”。受到了客觀規律的懲罰。

  3.要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要主觀符合客觀,主客觀相統一。在成語中,有些內容反映的卻是主觀脫離客觀的思想。這類成語有:鑽冰求火;竹籃打水;救火投薪……。

  三、運動觀

  1.物質的運動是多樣的、複雜的。反映哲學這一意義的成語有:千變萬化;變幻莫測;瞬息萬變……動是運動的一般形式,而靜是運動的特殊形式。成語“百動不如一靜”,反映的就是動與靜的對立統一關係。而有些成語反映的卻是否認了物質的運動。如:

  “刻舟求劍”。劍掉在水裡,人卻不立刻下水找劍,而只是在船上刻下掉劍的地方,等船停了再找劍。這樣自然是找不到劍了。船是運動的,水是運動的,掉劍的地方肯定就會變了。

  2.物質運動總是同時間、空間相聯絡的。如:“光陰似箭”。形容時間過得快。這種快是與人的一生或一段長時間相比較而言的。體現了時間、空間的運動。

  時間是指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空間是指物質運動的廣延性。時間與空間是不可分割的。如:“遠水救不得近火”。時間是以物質在空間的運動來度量和認識的。這個成語一“遠”一“近”有著鮮明的空間特徵;一“緩”一“急”又有著鮮明的時間特徵。用空間特徵借喻時間特徵,表示空間與時間的不可分割的聯絡。

  綜上所述,成語所表現的人們的主觀意識,是人們對客觀現實進行細緻觀察、周密思考、深入辯析、反覆驗證而形成的,它的哲學含蘊是廣泛而深刻的。

中國古代勵志名言名句
形容別人說的話很有道理的成語_蘊含人生哲理的句子
相關知識
中國哲學成語哲學蘊意
中國古代成語傳說故事
中國古代成語典故故事
中國兒童成語故事
中國簡短成語故事
中國幼兒成語故事
中國經典成語故事閱讀
中國經典成語故事中英雙語
中國智慧成語故事中英對照
中國古代成語寓言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