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的哲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哲學,是關於所有哲學派別的理論總結與抽象,是建立在吸收以往哲學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的。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歡迎閱讀!!!!

  篇一

  歧路亡羊

  戰國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楊朱。有一天,他的鄰居跑丟了一隻羊,於是全家出動尋找,又來請楊朱的奴僕幫助尋找。楊朱問道:“僅僅丟了一隻羊,為什麼需要這麼多人去找?”鄰居說:“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於是楊朱就讓奴僕和鄰居一起去找羊。過了半天,找羊的人陸續都回來了。楊朱問鄰居:“羊找到了吧衝鄰居垂頭喪氣地說:“跑丟了,沒有找到。”楊朱又問:“怎麼會找不到呢?”。鄰居答道:“岔路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誰知道羊跑到哪裡去了?所以找不到了。”“原來是這樣。”楊朱沉思了好久,半天沒有笑容。他的學生見他這樣,感到非常奇怪,不解地問:“丟了一隻羊,並不是一件大事,況且又不是老師的,角為什麼這樣悶悶不樂呢?”楊來回答說:“我並不是為了一隻羊,而是由這件事聯想到我們學習和研究學問的事。如果另們在學習方面,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能專心致志,也會像在岔道上找羊一樣,結果一無所獲。”

  在這裡楊朱闡述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哲學原理,也就是識在我們做任何一件工作中,都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在同一個事物之中也存在著眾多的矛盾,在複雜的矛盾群體中,各種矛盾力量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事物的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及發展方向。這一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和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與此相反,其它的、處於次要地位的矛盾則是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對事物的發展不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它也會反過來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由於容物發展過程中各種矛盾力量的關係處在不斷的變化中,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區分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在一定條件下,它們的地位會發生轉化。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以及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因此我們在工作中就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而次要矛盾又影響著主要矛盾的解決,所以在把側重點放在主要矛盾的同時,還要兼顧次要矛盾的解決。不論是在學習上,還在工作上都是如此。在歧路之羊的典故中,有那麼多的岔,如果不分主次,平均分配人力,結果只能徒勞而返。如果分析一下各條路的情況,看看羊最可能從哪條路上跑有重點地去找,找回來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篇二

  荊人循表

  說起思想僵化,在《呂氏春秋察今》中的“荊人循表”的故事,可謂是典型了。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有一次楚國和宋國作戰。楚國打算偷渡瀋河,襲擊宋國。於是派人到河岸邊,在可以渡過的淺水地方作了標記。後來河突然漲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但是楚國的軍隊不顧情況的變化,仍然按照原定計劃,在深夜裡順著灤河岸邊作了標記的地方徒步渡河。河水又湍又急,一下子淹死了1000多人。士兵們驚慌失措,好像房屋倒塌下來一樣,大吵大嚷,亂作一團,真是“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這個故事形象地刻畫了楚國軍隊的死板。河不是“死水一潭”,其深淺緩急不會常駐不變,但楚軍卻只顧循表,當然會鑄成大錯了。其實任何事物,都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事物出現一定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是有條件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條件的改變,原有的狀態就會改變。孫武說得好:“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說來,即具體事物的存在狀態,會隨著條件變化而改變。如果人們的思想不注意事物存在的具體條件的變化,不隨其改變作出相應的調整,就會使思想脫離實際,造成思想僵化,從而在具體行動中出錯。

  思想僵化的危害是極大的。人們做事情總是有一定的計劃的,而正確的計劃只有來自對客觀事物的準確的分析和判斷,這實質上就意味著對客觀事物的存在狀態和條件有個正確的認識。但是,客觀事物總是變化的,這就要求人們在思想上作出相應的改變,否則就會造成指導思想過時,從而使行動的後果與自己的願望背道而馳。無論個人和國家都是這樣的,就拿國家處理經濟問題來說:市場的供求矛盾總是隨著具體的條件變化出現各種具體情況,有時是供不應求,有時卻是供過於求。如果不注意這些具體的變化,或把針對供不應求採取的經濟政策用於供過於求的矛盾狀況,或把針對供過於求採取的經濟政策用於供不應求的矛盾狀況,都會造成經濟決策上的重大失誤。當然,解決各種問題要靠各種專業知識,但是,從上述所講的思想僵化的危害性來看,說明掌握正確的哲學思想,可以使人們在思維方法上既唯物又辯證地看待問題,從而避免犯一般性的思想方法的錯誤。

  篇三

  畫蛇添足

  “畫蛇添足”是一個比喻做多餘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語。這個成語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成語說的是:楚國有一個貴族人家,一次祭禮完畢後,把所用的一杯酒貨給了幾個門客。幾個門客面對著一杯酒,一時不知怎麼辦才好。後來有個門客想出了一個主意,說:“我有個辦法,咱們在地上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杯酒。”眾門客一致同意,於是就開始各自畫蛇。轉眼之間,其中一人首先畫好了一條蛇。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見別人還沒有畫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筆,得意忘形地說:“看這條蛇沒有腳,讓我給它添上幾隻。”正當他在給蛇添足時,另一個門客的蛇已經畫完,於是從第一個人手裡奪了酒杯,大聲說:“蛇本無足,你為什麼給它添上?”說罷,舉杯一口飲盡。畫蛇腳的人,張口結舌,說不出一句話來。

  蛇本來沒有腳,可那個自作聰明的人硬給它添上幾隻腳,結果,從勝利者變成了失敗者。這裡所包含的哲學道理就是,客觀事物原本怎樣,人們就應該如實地反映它,否則,人為地或主觀任意地添枝加葉,歪曲了事物的實際面貌,就必然得到相應的“懲罰”。從廣義上說,客觀事物的規律是怎樣的,人們就應該如實地反映,在反映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差錯或認識不足,但決不能主觀地、任意地歪曲它。“畫蛇添足”雖是一個久遠的故事,但在我們現實工作中有時也會遇到類似的情形。有些人在處理問題時,不是如實地反映客觀實際,不是依據實際情況訂計劃、想辦法,而是自作聰明,任意標新立異,硬把自己的空想強加於客觀實際,從而招致工作失誤。這與“畫蛇添足”實質上是一樣的,都是採用主觀任意性代替客觀實際的哲學思維方法。我們應該屏除或盡力避免這種思維方法。

 

說的話很有道理的成語
成語中蘊含的哲學道理
相關知識
成語中的哲學
成語故事中的哲學原理
成語故事中的哲學
淺談物理化學教學中的哲學思想
生活中的哲學的論文
電影中的哲學故事
成語中的故事研究報告素材
關於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成語中的寓言故事
生活中的哲學論文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