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傳統文化的作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文化有很多,比如:

  一、貼春聯、門神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二、貼年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裡、臥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四、放爆竹

  古代過年時人們以火燒竹,爆裂發聲,用以驅鬼,“爆竹”一名由此而來。<荊楚歲時記>說:“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到後來,由於社會和民俗的進化,爆竹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火藥發明以後,從燒竹子發展為用紙筒灌裝火藥引爆,炸開後響聲貫耳,紙屑飛揚,火藥香四溢,於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後人們又用麻莖把爆竹編成串來放,稱為“編炮”。因其聲音清脆如鞭響,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各種花炮乃至煙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驅鬼完全轉變為節日的吉祥、熱鬧、喜慶和歡樂。王安石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因此過去老百姓認為不放鞭炮不喝酒就不算過年。

  五、掃塵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六、壓歲錢

  壓歲錢由來已久,古稱“厭勝錢”、“壓崇錢”、“押歲錢”等,在錢幣系列中,它被歸為花錢類。早在漢代我國就已出現壓歲錢,以圓形圓孔和圓形方孔居多,錢的正面多為吉祥文字,如“去殃除凶”。“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等,還有的正面為錢文,背面為祥瑞圖案,如“北斗七星”、“龜蛇”、“老虎”、“八卦”、“生肖”等紋飾。

  十、包餃子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曾叫牢丸、水角、餛飩、餑餑等。後來怎麼叫餃子呢?餃的原名叫“角”,“粉角”即用麵粉做的角,“水角”指用水煮的角,因北方人發音“角”“餃”相似,後來就說成“餃”子了。三國時<廣雅>一書載:“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這個餛飩就是餃子,偃月就是半月形。唐<酉陽雜俎>已有“籠上牢丸蒸餃”、“湯中牢丸水餃”的描述。

  今天昌明盛世的餃子更是異彩紛呈。從餡來說,有雞蓉、鮮蝦、什錦、三鮮等上百種;從烹法來說,有湯煮、籠蒸、罐煲、鍋貼等各法,速凍餃、即食餃等產品也層出不窮。餃子館也如雨後春筍遍佈神州。京城“八大樓”之一的鴻興樓飯莊,一兩面能捏成25個小餃子,一個一種味道。西安唐城餃子館的餃子宴名揚海內外,據說一些老外們吃的時候一邊老叫肚子脹一邊還拼命往口裡塞。瀋陽的“老邊餃子館”因煽鍋蒸餃和熗雞湯煮餃而聞名遐邇。天津清真“白記餃子館”和太原“認一力餃子館”也為華廈餃子上品,使路人垂涎因而門庭若市。廣東粵菜中的鮮蝦仁蒸餃有後來居上之勢,北方人南下均趨之若鶩。

  此外,春節還有蒸年糕,倒貼“福”字,守歲,迎春,回孃家等習俗。

  篇二

  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多;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

  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春節,因為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在夏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又稱為“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家家戶戶貼對聯,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可以拿利是,小朋友還可以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起放,我們玩得非常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與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歡過“重陽節”,農曆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的古詩是李白創作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非常好。又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又有稱為“老人節”,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非常開心,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節日。

  這些傳統節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所以我們要記住這些美好的節日,並永遠繼承下去。

  篇三

  中國傳統佳節“春節”又已來臨,又到了我最開心、最盼望的節日!

  每年的“除夕”,我們全家都會到奶奶家過。爸爸媽媽通常會帶許多好吃的、用的去孝敬爺爺奶奶,而爺爺奶奶也早已備好好菜飲料等著我們。我們全家人圍在一起熱熱鬧鬧,吃火鍋、涮羊肉、說笑話……爺爺奶奶會關切地詢問我的學習成績和生活,還會給我一個喜慶的“壓歲包”!爸爸媽媽也會向爺爺奶奶講講一年來的工作情況,愧疚平時忙於工作而未能多關心照顧他們,而爺爺奶奶總是笑睞睞地說:“只要你們都好,我們就好!”屋子裡常常滿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從年初一開始,哥哥他們全家也會來奶奶家,這時媽媽和姑媽都會相繼拿出早已準備好的“壓歲包”分別給我和哥哥。我們都會把“壓歲錢”如數上交給媽媽,然後媽媽們會給我們留下一點作為平時買學習用品的錢。我們兩個孩子平時都忙於學習,難得聚在一起,“春節”真是一個好節日,把我們兄妹倆團聚在一起!我們或穿上溜冰鞋在奶奶家門前的水泥地上溜圈,或在田間小路上追逐遊戲,或一起上網玩遊戲……常常玩得忘乎所以!我們還跟著爺爺到門前的河裡抓魚,我們兄妹倆手牽著手拿著塑料桶跟在爺爺後面,每次爺爺都會用網網到不少魚,塑料桶裡裝得滿滿的,我們一起把魚拎到門口的水泥地上,學著爺爺的樣子給魚歸類,白魚、鯽魚、昂刺、小河蝦……然後燒成幾盤,我們兄妹倆吃著一起動手得來的魚,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年復一年,轉眼我已十歲,“春節”已伴我走過了十個歡樂、幸福的年頭!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剪紙
小學三年級作文中國傳統文化
相關知識
三年級寫傳統節日的作文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剪紙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
關於描寫傳承傳統文化的作文
傳統文化的作文怎麼寫
寫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怎麼寫
關於描寫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關於描寫中國傳統文化的作文
關於傳統文化的作文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