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關治學態度的名言及解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作為記錄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語錄,兩千多年來,它以不可替代的地位影響了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情感。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

  1.注重啟發。“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指教導學生,不到學生想求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學生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要使學生能夠聯想、對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這裡含有兩種意思,一是學生要有強烈的求知願望,一是學生要有解決疑難的迫切要求。這時加以指點,其效果當然很好。我們在教學的實踐中,即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切實轉變觀念,讓學生具有真正的主體性,要恰當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個“度”,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為積極、主動的學習。

  2.學思結合。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第二 這裡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只學而不思,不易發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一口氣讀完不過腦子,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鑽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如《先進篇》中,記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陪孔子坐時進行的一場討論,就是突出一例。弟子們不僅毫無拘束地自述志向,還反問了孔子一些問題,孔子加以指點。這樣,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精神,又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這就要求我們要先有一定的知識材料作憑藉,才能進行有效的思考。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僅僅要求學生把書本上現成的知識學會,還要教給他們如何獲得新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考和思維的能力,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

  3.溫故知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是孔子的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孔子認為溫故知新是做教師的基本條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精神。溫故知新可以從三個層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過去政治歷史知識、文化知識。新是指今,指的是現在的社會實際問題。他要求學生既要了解掌握過去的政治歷史知識,又要認識當代社會實際。溫故知新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從已知到未知,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已有知識是認識的成果,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孔子要求學生在溫習舊知識時能積極思考、聯想,擴大知識範圍或將知識進一步深化,從而獲得新的知識。第三,溫故知新也就是溫故創新。溫故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學校教育中、社會生活中創造、創新。

  4.重視實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適當的時候把學到的書本知識加以演習或實習,如禮、樂、射、御等,使之學得更為牢固。這些是符合人們認識的規律的。孔子在實踐中學習,使技藝不斷進步,如在比箭時能老到地指出:“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論語·八佾》孔子這裡所講的射應該是演習禮樂的射,而不是軍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為主,只要中“鵠”中心即可,不必射穿,各人的力氣大小不一樣,掌握用力要適度,沒有反覆演練的實踐,懂得這一道理是不可能的。在實踐中學習,不斷獲得教益,達到新的境界。

  5.誨人不倦。教導別人而不知疲倦,更可體現出孔子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論語》中兩次記錄了孔子說“誨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一直體現著“誨人不倦”的精神。孔子從三十歲左右開始辦學,四十多年間從不間斷地進行教學活動,即使在他周遊列國的時候也沒有中斷過。為此,孔子一生培養了許多學生。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本著耐心說服的態度,有的學生思想品德較差,起點較低,屢犯錯誤,他也不加嫌棄,耐心誘導。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為食”,被人視為庸人,孔子卻不厭其煩地教育、引導子路,最終將他培養成才。這也是孔子誨人不倦的結果。並且孔子對弟子無所隱瞞,“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表現。在教育弟子時,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還要廣泛地以賢者為師、以能者為師。他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有教無類。孔子所提出的“有教無類”主張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所謂“有教無類”,從字面上講,就是不分貴賤貧富,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具有全民教育主義的思想。可見孔子收徒的學費是十分低廉的“十條肉乾”,這使得孔子的學生成份構成主要以貧賤子弟居多。根據考證,孔子的學生中,除了極個別的學生如南宮敬叔、司馬牛等之外,其餘大多數皆出身貧寒,如子路,《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 豚,陵暴孔子。”像個地鄙流氓;子張乃“魯之鄙家也”,同樣出身貧賤;特別是顏回,據《論語》所載,居陋巷,簞食瓢飲,死後連下葬需用的槨都得靠同學們贊助,是孔子學生中最為貧困者。孔子把教育的物件擴大到平民老百姓,這就是把仁愛的物件擴充套件至所有的人。因為在孔子看來,人作為存在無論其社會地位如何,都有著其內在的價值與尊嚴,都有著不同於動物且優於動物的潛能與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發現人的價值,開掘人的潛能與可能性。教師自己要長年累月,默默耕耘,為培養後一代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認真教學培養學生為天職。

治學修身的名言警句
鼓勵多讀書的名言
相關知識
論語中有關治學態度的名言及解析
有關人生態度的名言
論語中有關教育的名言及解析
有關教學反思的名言
有關小學法律的名言
有關勤學勵志的名言
有關科學精神的名言
有關科學探索的名言
有關勤學勵志的名言警句
有關勤學苦練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