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課程心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是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支柱。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今天聽了陳大惠老師傳統文化講座的人們,感覺有一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慨。孔子的時代離我們很遙遠,但他的思想卻還在感動著今天的我們。當我們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不知道學什麼的時候,孔子給我們指明瞭道路。那些善意的、真實的、重要的東西才值的我們學習。當現在的人們都習慣於浮躁時,他又告訴我們要自省。在我們教育者困惑於如何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時,孔子提出的“知學者不如好學者,好學者不如樂學者”的觀念為我們提供了理論基礎。以前的教育者都是高高在上的,孔子卻教育我們要不恥下問。

  這就需要教育者放低姿態,抓住一切學習的機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孔子門下弟子眾多,孔子卻能對不同的弟子施與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時代就有了,而今天的我們還在為高考抹殺著學生的個性,不能不說是一種倒退。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而現實生活中卻上演著讀書就是一切的鬧劇,君不見這幾年高考狀元的報道遍地都是,如果孔子回到今天的時代不知作何感想。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愛之道,教育我們要對人恭敬,那樣才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就這一點上看,今天我們的學生對老師、父母恭敬了嗎?可能回答是否定的,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去探尋問題的根源。對人要誠信,這看似誰都懂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卻很難得,考試作弊屢見不鮮,甚至有老師幫忙作弊的,我們的教育者都喪失了誠信之心,那未來的教育還有沒有出路呢。孔聖人的教育理念很高深,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者去學習。他的情懷很樸素,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都說“小孝養父母身,中孝養父母心,大孝養父母志,至孝養父母慧”,我回報給陳大惠老師的,就是在生活中力行“弟子規”,按照弟子規的規範去履行生活中每一個細節,才不枉費他的辛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陳大惠老師說,一個人的一生不會不犯錯誤,關鍵是能把錯誤講出來,如果你認為這個錯誤是陰暗的,藏在心裡,那才是真的錯誤,你講出來會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會讓很多人受益,那這就不是錯誤,而是你的慈悲。現在我的腦子裡盤旋最多的就是“厚德載物”和“德不配位”,那先從自己做起吧,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我要努力地孝順父母,帶動周圍更多的人來參與到德與孝的學習中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人主動地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

  篇二

  xx年暑假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它分為四個教學視訊。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二、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篇三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是,孔子本人並沒有提出這一名稱,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稱。實施因材施教原則的關鍵在於對學生要有深刻、全面的瞭解,正確把握學生的特點。孔子十分留意觀察、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個性、特長、優缺點了如指掌。然後,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對於學生所問的同一題目,常因發問者的個性、需要而給予不同的問答。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孔子還答應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於培養“恭敬”,“溫順”的個性。

  二、啟發誘導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他以為把握知識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因此他在教學實踐中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性題目。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啟發一詞也由此而來。宋代朱熹對這句話做了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進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憤”、“悱”站在教師的角度講是啟發的契機條件,“舉一反三”是啟發的結果。站在學生角度看“憤”、“悱”是能“思”,“舉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啟之待時,因勢而利導,“引而不發,躍如也。”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孔子以為,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瞭解學生的熟悉規律,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他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教師要做不失言的智者,這樣才能使學生聞一知二,聞一知十,既能主動獲取知識,又能發展思維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品質。正如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善於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說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強。

  三、學思結合

  孔子一向誇大學思結合,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這種見解符合人的熟悉規律,已初步揭示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孔子誇大學的重要性,反對思而不學。他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from 本文來自高考資源網 end#靈公》這說明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學習往思考,其結果必然徒勞無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調思考的重要性,反對學而不思。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主張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饜飫終日,無所專心”《論語?陽貨》。孔子的學有方向,先是學德,次是學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與行結合,思與社會生活結合。學,不是漫無邊際的學;思,不是漫無邊際的思。學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領悟孔子學思結合的真諦。

  四、學以致用

  孔子很誇大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也就是說,儘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往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據《雍也》載,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又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再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說他的學生有的果斷,有的通達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藝,這對於治理政事會有什麼困難呢?孔子培養學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練習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學用結合、言行相符。

  五、學而時習

  孔子在《論語》的第一句話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意思是說,學習了,然後再經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快樂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麼?孔子還說:“溫故而知新”。意思是說,溫習舊的知識而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涉及到新舊知識關係的看法,是符合教學規律的。孔子以為學習靠多聞多見,往偽存真。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論語?述而》,多聽多看,廣於見聞,即認真學習,對於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謹慎地說已經明白的道理,做已經明白的事情,就可以減少怨尤和造成遺憾。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覆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從已知探未知。故,學而時習之。

  讓我們一起為弘揚國學而努力吧。
 

小學國學經典作文
國學經典大學誦讀有感
相關知識
國學經典課程心得
國學經典課程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國學經典培訓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導讀心得體會_學習國學經典的心得體會範文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體會作文
國學經典讀書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讀書心得
國學經典講座心得
國學經典閱讀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誦讀心得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