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法名人名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學書法最基本的活動是寫字,而寫字首要的目的是為了記事和交流感情,起碼的要求是把字寫得規範、整潔、清楚,使人樂於接受,那麼有哪些名人名言是人們常用來練習書法的呢?今天小編為你分享的是的內容,希望你會喜歡!

  精選

  1*** 學楷宜由唐而晉,隸則非漢不可。

  2*** 漢隸筆筆逆,筆筆蓄。起處逆,收處蓄。

  3*** 字之縱橫,猶屋之楹樑,宜平直,不宜傾欹。

  4*** 古碑貴熟看,不貴生臨,心得其妙,藉筆以達之,方能神似。

  5*** 意居筆先,形隨法立。

  6*** 欲知後筆起,意在前筆止,明乎此,則筆筆呼應,字字接貫,前後左右,自能一氣相生矣。

  7*** 筆法尚圓,過圓則弱而無骨。體裁尚方,過方則剛而不韻。

  8*** 熟能生巧,凡事皆然。書未熟而專事離奇,魔道也。弄巧成拙,不如守拙。

  9*** 秦漢之書,其巧處可及,其拙處不可及。

  10*** 工夫深,結體自穩;天姿好,落筆便超。

  11***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揚雄《法言》

  12***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清.鬆年《頤園畫論》

  13***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14*** 且其浩浩落落之懷,一皆寓於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張沅《石濤畫語錄》

  15*** 古人論書雲: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故當熟之於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於身。德而熟之於身,書之於手,如是而為書焉。——《書法三味》

  16*** 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清.劉熙載《藝概》

  17***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於心手。——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18***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19***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閒聖道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20***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清.劉熙載《藝概》

  推薦

  1***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清.鬆年《頤園論畫》

  2***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

  3***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於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宋.朱文長《續書斷》

  4***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唐.虞世南《筆髓論》

  5*** 覽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東漢.趙壹《非草書》

  6***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鬱而字斂,樂則字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7*** 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蘇軾《書論》

  8***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清.劉熙栽《藝概》

  9*** 夫書者,英傑之餘事,文章之急務也。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宋.朱文長《續書斷》

  10***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並不朽於千古。--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11*** 夫人靈於萬物,心主於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勳猷,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明.項穆《書法雅言》

  12***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明.項穆《書法雅言》

  13*** 試以人品喻之,謀猷諳練,學識巨集深,必稱黃髮之彥。詞氣清亮,舉動利便,恆數俊髦之英。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姿顏。筋力尚強健,姿顏貴美悅,會之則並善,折之則兩乖。融而通焉,書其幾矣。若其規模巨集遠,意思窈窕,抑揚旋折,恬曠雍容,元老無少,難乎名狀,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初視雖少,強觀實老,丰采秀潤,符束巍峨,引拂輕颺,氣度凜毅,世所謂少年老成,乘之次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14*** 夫人之性情,剛柔稟殊,手之運用,乖合互形。謹守者,拘斂雜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者,驚急無縕;遲重者,怯鬱不飛;簡峻者,挺掘鮮道;嚴密者,緊實寡逸;溫潤者,妍媚多節;標險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愧容夷;婉暢者,又漸端厚;莊質者,蓋嫌魯樸;流麗者,復過浮華;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熟者,缺彼新奇。--明.項穆《書法雅言》

  15*** 餘謂筆墨之間,本足覘人氣象,書法亦然。……諸登善,顏常山,柳諫議文章妙今古,忠義貫日月,其書嚴正之氣溢於楷墨……太白書新鮮活潑,呼吸清淑,擺脫凡塵,飄飄乎有仙氣。……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16*** 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為姿。質直者則挺勁不遭,剛狠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賽鈍,輕瑣者染於俗吏。——唐.孫過庭《書譜》

  17***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閒居賦》,爭識安仁拜路塵。--元遺山

  18*** 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19***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几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南宋.姜夔《續書譜》

  20*** 麓臺雲: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清.秦祖永《繪事津樑》

  大全

  1***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跡,佈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明.解縉《學書法》

  2*** 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清.馮班《鈍吟書要》

  3*** 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苟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於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4*** 故學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蹈矩,飽暖終身而已。清.錢泳《書學》

  5***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於結構佈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於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後能成家數。清.馮武《書法正轉》

  6***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範我筆力。清.樑章鉅《學字》

  7***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樑讞《平書貼》

  8***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清.樑章鉅《學字》

  9***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10*** 石湖雲: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11***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12*** 故凡得名跡,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於本家者,真跡也。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13***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

  14***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15*** 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後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16***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南宋.姜夔《續書譜》

  17***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18***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臥常諦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19***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於終身。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20***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樑讞《學書論》

  
還會看:

關於書法家的名人名言
關於書法的名人名言
相關知識
關於書法家的名人名言
關於書法家的名言
關於書法名人名言
關於書法的名人名言
關於書法的勵志名言
關於書法的名言名句
關於書法名言
關於書法的名言
關於書法字型的名言
關於書法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