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典佛家詩詞及出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從佛經文學到僧人文學進而延伸到文人文學,形成了中國佛教文學一脈相承的發展過程。那麼今天小編就和你聊聊,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見聞如幻翳,三界若空華;

  如世巧幻師,幻作諸男女;

  彼虛空性,猶實幻生。

  而同時代的文人也以悽美的筆墨抒寫了同樣的生命情調: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

  念當奉時役,去爾日遙遠。遣車迎子還,空往復空返。

  省書情悽愴,臨食不能飯……既得結大義,歡樂苦不足。

  念當遠離別,思念敘款曲。……浮雲起高山,悲風激深谷。

  秦嘉《贈婦詩》三首之一、二,《漢詩》卷六,第186—187頁

  這是東漢桓帝后期詩人秦嘉《贈婦詩》的一、二首,詩中充滿了人生的悲苦和空幻。之後,人生之苦尤其成為建安詩人普遍傷嘆的主旋律:生命易衰之苦、戰爭殘酷之苦、恩愛離別之苦、空房獨守之苦、飢寒交迫之苦、仕途不遇之苦、命如草芥之苦、壯志未酬之苦,等等,這一切使得“建安風骨”的深層意蘊中凝結了一個“苦”字:

  歡日尚少,戚日苦多。《漢樂府?善哉行》,《漢詩》卷九,第266頁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蔡琰《悲憤詩》,《漢詩》卷七,第200頁

  如此苦不堪言,是此前中國文人較少表達的。因此,當人生之苦的喟嘆難以真正解決文人內心深處的矛盾時,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便把人生之苦與本體性的空、幻夢聯絡在一起。把佛教的苦、空、幻納入自己的人生觀中,使之成為其人生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從秦嘉在詩中率先使用了譬喻人生短暫的“朝露”、“浮雲”後,這兩個內典中的高頻語詞也成了漢晉文人詩文中的常用語。我們先看“朝露”: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魏詩》卷一,第349頁

  惟人之生,忽若朝露。促促百年,行暮。曹丕《曹蒼舒誄》,《全三國文》卷七,第1092頁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曹植《贈白馬王彪》,《魏詩》卷七,第454頁

  人生譬朝露,世變多百羅。苟必有終極,彭聃不足多。嵇康《五言》三首之《人生譬朝露》,《魏詩》卷九,第489頁

  世務何繽紛,人道苦不遑。壯年以時逝,朝露待太陽。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之《世務何繽紛》,《魏詩》卷一○,第503頁

  人無千歲壽,存質空相因。朝露尚移景,促哉水上塵。傅玄《放歌行》,《晉詩》卷一,第557頁

  人生若浮寄,年時忽蹉跎。促促朝露期,榮樂遽幾何。念此腸中悲,涕下自滂沱。張華《輕薄篇》,《晉詩》卷三,第611頁

  獨悲安所慕,人生若朝露。潘岳《內顧》,《晉詩》卷四,第635頁

  冀澄河之遠日,忘朝露之短年。陸機《吊蔡邕文》,《全晉文》卷九九,第2029頁再看“浮雲”:

  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古詩?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之《良時不再至》,《漢詩》卷一二,第337頁

  別日何易會日難,山川悠遠路漫漫。鬱陶思君未敢言,寄聲浮雲往不還,涕零雨面毀容顏。曹丕《燕歌行》之《別日何易會日難》,《魏詩》卷四,第394頁

  不世之命,非所致思,有若披浮雲而晒白日。曹植《又謝得入表》,《全三國文》卷一五,第1134頁

  鳴鳩嬉庭樹,焦明遊浮雲。……死生自然理,消散何繽紛。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之《鳴鳩嬉庭樹》,《魏詩》卷一○,第505頁

  浮雲含愁氣,悲風坐自嘆。傅玄《雜詩》,《晉詩》卷一,第576頁

  如此大量地用“朝露”、“浮雲”來比喻人生的短暫無序、飄忽不定和時節的荏苒易逝,使得這兩個本來具有佛教鮮明特色的術語漸變為蘊含深長的文學審美意象。它們促進了中國文人對人自身價值的思索和反省,為漢末魏晉文學注入了一股新的觀念,新的思路,新的境界。可以說,人的覺醒肇始於漢末魏晉,與此時文人接受佛教的人生觀、死亡觀有著直接的關係。

  人生似幻化,終日當空無。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之四,《晉詩》卷一七,第992頁

  《維摩詰所說經》卷一《弟子品》:“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卷二《佛道品》:“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以上所引“幻化”一語意為世間萬法的虛妄不實,“佛以幻化為喻”,其旨在於“令斷愛法,得於解脫”《大乘義章》卷中。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四結句“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中之“幻化”一詞采用了《般若經》或《維摩詰經》中的義理,表達了市朝變遷、人事無常所留給人的雖有非真的體悟。至於“空無”一詞,則不僅多見於《般若經》等大乘典籍中,且也多見於當時名士與名僧的文章裡。例如郗嘉賓《奉法要》:“一切萬有終歸於無,謂之為空。”《弘明集》卷十三,《大正藏》第五十二冊,第八十八頁中。支遁《詠懷》詩:“廓矣千載事,消液歸空無。”《廣弘明集》卷三十〈統歸篇第十〉,《大正藏》第五十二冊,第三五○頁中。總之,陶詩所說的“空無”,大體沿襲佛法概念,並無“孤明先發”之處,所不同者,陶淵明是在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悟。

  人生如夢幻,空苦常悲慼,只有認識到了這一切,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生活得更為自在自然。佛教的人生觀看似悲觀,實則從另一層面促使文人對人生進行反省、觀照。佛教把空、幻、苦作為人生的真相,但也同時消解著人生盲目的自我誇大和私慾膨脹。

  東漢後期,佛教的無常說等死亡觀全面深入到了文人的思想觀念之中。這在《古詩十九首》《漢詩》卷一二中得到了集中、清晰的反映: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第329頁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青青陵上柏》,第329頁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今日良宴會》,第330頁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回車駕言邁》,第332頁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東城高且長》,第332頁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生年不滿百》,第333頁

  佛家的語言和禮儀

  走進寺院,會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樣和他們打招呼?與他們交談有哪些禮節?這可能使許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稱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詞,有特定的規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於世而保持法統傳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寫成"主持",這不僅是文字錯誤,也是理解上的錯誤。"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見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禪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頭。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為制,進而用來指住持的居室,後來又轉為對住持的尊稱。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則設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四大班首是指導禪堂或唸佛堂修行的,八大執事是專管全寺各項事務的。四大班首分別叫做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八大執事則是監院庫房負責人、知客客堂負責人、僧值又教糾察、維那禪堂負責人、典座廚房、齋堂負責人、寮元雲水堂負責人、衣缽方丈室負責人、書記。其中,維那師負責寺中的法務,在做法事時,是領眾的帶頭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規戒律的,也由維那執行處分之事,因此維那有維持紀綱的意思。

  有一些稱謂,往往是對某一僧人或居土的道德、學問表示尊敬。也是出於禮節性的自謙,下面簡單介紹一下:

  "法師"是常修梵行,通曉佛法,而且能引導、教化眾生修行的人。澄觀《華嚴經大疏鈔》卷三十八列舉了法師必須具備善知法義、能廣宣說、處眾無畏、無斷辯才、巧方便說、法隨法行、威儀具足、勇猛精進、身心無卷、成就忍力十種德性。法師的種類,依據《法華經?法師品》的記載,可分為受持、讀經、誦經、解說、書寫五種,稱為五種法師。現在法師已經成為漢地出家人的通稱,遇見出家人,稱其為某某法師,是完全可以的,它成為世俗人稱撥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詞。

  "三藏法師"由稱為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略稱三藏,是對精通佛教聖典中之經、律、論三藏者的尊稱。在中國,對從事佛經漢譯的僧侶,常尊稱為譯經三藏或三藏法師,如鳩摩羅什、真諦、玄奘等人即有此稱。小說《西遊記》中,稱玄奘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稱謂玄奘的專有名詞,這雖然沒有什麼大錯,但"三藏"的名稱其他人也可以用,並非專有名詞。

  "禪師"是一心坐禪,通曉禪定的比丘。在中國由於禪宗非常盛行,禪師的稱呼並不限於禪宗一派,凡習禪的僧人都可稱為禪師,如《續高僧傳?習禪篇》所收,便有達摩禪師、道綽禪師、信行禪師等等,有些人並不屬於禪宗。後來,朝廷也曾用"禪師"號賜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獲得"大通禪師"為最早,其後,禪宗六祖惠能於示寂餘百年後,也獲得"大鑒禪師"稱號。至於生前及受賜號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賜"大慧禪師"最為著名。

  "律師"又稱為持律師、律者,指專門研究、解釋、讀誦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懷素等皆稱為律師,以嫻熟《四分律》見稱。後來則指通達佛教戒律的僧人。至於現代法律界稱打官司時的辯護士為律師,則屬於借用這個詞,與佛家沒有絲毫關係。不過就通達和記誦法律這一點來說,又有相通之處。

  "長老"又稱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長宿等等,指年齡長、髮臘高出家時間長而智德俱優的大比丘。《集異門足論》卷四列舉了三種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齡較長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達戒法者,年雖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護法中有財勢的長者。長老雖然是對年長者的尊稱,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還是看重其德行。佛經也稱絮聒佛教大居士、大護法為長老,也是一種尊稱。

  此外,還有"大師"、"大德"等等稱呼。佛經中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聖人,堪為中省地師範,稱為大師或者大德。《本事經》卷七認為大師有如來、阿羅漢和有學的聖者三種;中國佛教則不用"大德"一詞稱佛菩薩,而是對高僧的敬稱。這兩種稱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須是社會公認的佛家領袖人物才能稱其為。"大師"或"大德"。

  當我們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

  "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慧普",那麼就是"上慧下普"。一般來說,千萬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佛家規定,出家後皆依釋迦的法脈相傳,即出家人皆以"釋"為姓,都只以法號相稱。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兩個法號,一個是內號,一個是外號。內號只是他的剃度師、受戒師、傳法師可以稱呼的,其他人不可稱呼。在家弟子只可稱呼其外號,稱呼外號時也不可稱某某,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或某某師。這些規矩是我們與出家人接觸時要注意的,也是一種語言上的尊敬和禮貌。

  除了這些稱呼之外,還有一些常用的說法也應該注意。比如"靈魂"一詞,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稱做"神識",而不使用"靈魂"這個概念。

  作為時間概念的"禮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禱。對佛家要稱"星期日"而不要叫"禮拜日"。佛教信眾每日都做功課,也可說時時做課,不規定在週日,所以也沒有"禮拜日"之說。

描寫愛情的古代經典名詩大全
古代結婚的詩詞有哪些
相關知識
古代經典佛家詩詞及出處
古代經典勵志詩詞
古代經典言情詩詞
中國古代經典愛情詩詞
古代經典愛情詩詞
古代經典愛情詩句語錄
古代經典愛情詩句欣賞
古代經典勵志詩_古代勵志的經典詩句
古代經典名言詩句
古代經典勵志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