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是中國的圖片素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南海是屬於中國的!這點無需置疑,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南海是中國的圖片,以及南海是中國的證據,歡迎閱讀。


  南海自古歸屬中國的文字學證據***圖***

  溫州籍語言學家許威漢在考釋漢字演變中找到

  南海自古歸屬中國

  的文字學證據

  7月12日,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作出一份無效的、沒有拘束力的所謂裁決。新華社評論指出,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南海是中國老百姓的“祖宗海”。湊巧的是,樂清日報記者上週收藏了一冊有著名語言學家許威漢先生簽名的舊書《語林探勝》,發現許先生在考釋漢字演變及分佈的過程中,發現南海諸島中的北礁出土文物和古時南海一帶漁民航海記錄《更路簿》***又名《水路簿》***存在著漢字簡化的現象,並用這一生動的事實,表明了“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海諸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管轄”。

  許威漢先生1926年1月8日出生於浙江溫州蒼南縣橋墩鎮,早年就讀於名師雲集的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曾問學於唐文治先生。1954年後又師從張世祿、吳文祺兩位先生。自1949年9月起,先後在上海師範專科學校、上海師範學院、上海師範大學任教,曾任漢語教研室主任、語言研究室主任、研究生導師。1994年9月退休後應聘為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名譽教授、韓國慶南大學特請教授,擔任法籍和韓籍博士生的導師,為當代很有影響的語言學家,今年2月26日逝世於上海徐彙區中心醫院。

  這冊舊書是許威漢先生籤贈給顧景祥先生的,後有幸被記者收藏。此書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於1997年出版,書中收錄了先生的一篇小文《邊疆文物與簡體字》***原載於《今昔談》1982年4期***。文章中,許先生談到了古代我國各族人民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把漢字簡化的現象。

  許先生文中舉了三個例子,其中兩個與南海諸島有關。

  一是談到我國的考古工作者曾在南海諸島中的北礁,發現了我國漢魏、唐宋和明代的十萬餘枚銅錢,在能夠辨認出文字的八萬多枚銅錢中,可以找到唐宋時期不少化簡了的漢字。如唐肅宗時鑄造的“乹元重寶”***計有74枚***,把“乾”鑄作“乹”,這和隋唐時代中原地區的碑刻簡化字完全一樣***宋丁度等著的《集韻》曾收了“乹”字,說是“俗乾字”***。許先生指出,這些文物的出土,不僅說明了我國人民千百年來一直在這些島礁上居住,並在它的海面上航行和捕魚,灑遍了辛勤勞動的血汗,而且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漢字演變資料。

  二是提到一種鮮為人知的古代中國漁民航海記錄的抄本《更路簿》。它是漁民在歷時數百年遠航南海諸島捕魚、航運等活動中,記載南海航海路線、島礁名稱、海流等航海知識的手抄本小冊子,曾有《定羅經針位》《順風得利》《水路簿》《註明東北海更路簿》《去西南沙的水路簿》《順風相關》等“同書”異名,是南海漁民用生命、血汗和智慧探索南海的結晶***2008年6月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許先生在文中提到的一冊《更路簿》,是海南省瓊海市老漁民蘇德柳獻給國家的一份抄本。這份抄本記錄了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方位,記錄了西沙群島上的地名17處和南沙群島上的地名65處,還記錄了當地的氣象以及島上海下的物產資源,內容十分豐富。許先生說,在這份抄本中,就有不少簡化字,如有“灣、鐵、羅、對、過、門”等等。並進一步指出,這表明了我國漁民長期以來在我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附近航行,辛勤地進行生產勞動,積累了航海經驗,還對漢字進行了化簡的使用。為此,我們可以說,《更路簿》及簡化漢字的使用,圖文並茂地詮釋海南漁民航海祕籍,為中國維護南海島嶼主權與南海海洋權益提供了濃墨重彩的民間信史。

  1925年,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歷史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二重證據法”,即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量印證,以考古代歷史文化,從而成了一種公認科學的學術正流。許先生在考釋漢字演變的過程中,通過“地下之新材料”即北礁的出土文物,與古文獻即《更路簿》,有力地論證了南海諸島自古歸屬我國的事實。許先生通過考釋這些地下新材料和古文獻中的簡化漢字現象,讓這一事實更生動,更充滿了豐富的歷史細節。

成都交通限行規定
變更勞動合同通知函
相關知識
南海是中國的圖片素材
南海是中國的圖片大全
南海是中國的圖片
南海是中國的圖片精選彙總
江南鄉居中國畫圖片
江南水鄉中國畫圖片大全
江南水鄉中國畫圖片
簡單的油畫美麗中國的圖片
江南風光中國畫圖片
江南風景中國畫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