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業成功的案例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成功的創業案例能激發人們對創業的嚮往,也能提醒人們創業之艱苦。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關於創業成功的案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創業成功的案例篇1:從5個U盤到年營業額超千萬

  講述一個寒門學子的創業故事,從5個U盤到年營業額超過了千萬

  他叫賀靖,四川宜賓一個寒門學子,雲南西南林業大學畢業的學生。他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創辦一家創業學院,儘自己最大努力,幫助更多有夢想的年輕人實現創業夢想。

  賀靖說,“我深知寒門學子創業的艱難。”

  原因很簡單,賀靖的成長經歷告訴他:一個良好的大學生創業環境和創業平臺對懷揣夢想、白手起家的大學生來說有多麼重要。這個在25歲時就榮獲第四屆“雲南青年創業省長獎”的年輕人也深知,創業之路多崎嶇,創業過程中每一步前進都來之不易。

  他一直堅信,成功失敗皆是金,只要朝著自己的目標勇敢前行,總會有創業成功的一天。

  靠學校幫助順利完成學業

  創業之前,賀靖的學習之路就荊棘遍地,好在家裡人一路不離不棄,助他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坎。

  賀靖的家鄉在四川宜賓的一個鄉村小鎮。高一時,父母到浙江一家鞋底廠打工,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由於往返車費昂貴,他和媽媽6年沒有見面。爺爺奶奶長期擺地攤維持生活,為讓孩子吃好一點,託人給住校的賀靖帶來了500元,用塑料口袋裝著,都是1元、5元、10元的零錢。

  2005年,他考上西南林業大學。父母把家裡的公房轉讓出去,湊了一點讓他來昆明上學的錢。每年,因交不齊學費,每次都要找到學院領導簽字,靠學校的幫助才順利完成學業。

  大學期間,他加入了學生會,他要求自己“不管做什麼事,一定要第一個去最後一個走”,他的踏實獲得了大家讚許和信任,獨立承擔了學校的不少大型活動的籌辦。

  賀靖也很懂事,在大學期間就開始做兼職,也是在這期間積累了經驗,為創業打下基礎。

  5個U盤的故事

  大一時,賀靖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只要幫一家企業銷售出3箱快過期的牛奶,就可以在國慶期間去兼職,於是他自己買了3箱,一箱給自己,另外的賣給兩個老鄉,得到了這份工作。後來他又通過中介公司做過家教、在手機賣場舉著牌子大聲叫賣手機。

  大三時,他人生的第一個創業專案在雲南省第三屆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獲得了銅獎。然而要把這個專案變成資金卻十分困難。每天,他拿著創業計劃書遊走在各類商家之間,卻不斷遭到白眼。終於,一個經營小數碼的老闆因同情他,給他5個U盤讓他試賣。

  為賣出這5個U盤,賀靖和幾位同學擺地攤。“拿貨價50元,市場價90元。”賀靖清楚記得,他們的U盤“售價”是70元,比市場上低。帶著賺到的100元錢,賀靖進了更多貨。他賺到了“第一桶金”。

  此後一年的時間,他和同學在昆明16個高校校區擺起了地攤,在風吹雨打和被呼來喚去中,成為雲南高校第一地攤,整個數碼城的老闆都讓他幫助銷售數碼產品,一年下來年營業額過百萬元。

  後來,賀靖在團雲南省委和相關部門的支援下,得到了YBC和“貸免扶補”各5萬元的無息貸款。拿著這10萬元,他註冊了昆明贏攜科技有限公司。

  6年來,賀靖從擺地攤銷售單一數碼產品開始,到擁有7家實體商鋪、22所高校的校園傳媒和雲南彩程茶葉有限公司、雲南肆只貓咖啡有限公司,以及雲南滇養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產業規模,年營業額超過了千萬元,員工近百人。

  他把父母也接到了昆明,讓他們開了數碼店,自己當起了老闆,父母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

  立志幫助大學生就業創業

  “作為一名從大學生成長起來的創業者,我深知大學生創業的艱辛與不易,我的成長經歷告訴我,一個良好的大學生創業環境和創業平臺對那些懷揣夢想、白手起家的大學生來說有多麼的重要。”賀靖說,他在做好自己企業的同時,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來支援和幫助更多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為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做一點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為此,他出資與母校西南林業大學合作共建贏在協誠大學生創業文化交流中心,直接或間接指導的團隊有8個,每個公司都實現了較大的盈利。從2009年至今,在團組織等的帶領下,他參加了電視臺、電臺、微訪談、大學校園宣講會共100餘場,傳播創業理念,倡導大學生“以知識奉獻社會、以才幹服務人民”,走自主創業的成才之路,為大學生創業作出表率,作出貢獻。

  “成功失敗皆是金。只要朝著自己的目標勇敢前行,總會有創業成功的一天。”他說,他希望廣大的青年朋友都能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不怕吃苦、不怕失敗,朝著自己的目標勇敢前行,“我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雲南有更多更優秀的大學生能夠創業成功,在創業的征途中展現自己、成就自己,並回報社會,把自己無悔的青春融入這片美麗的紅土高原”。

  關於創業成功的案例篇2:從踩縫紉機到農民企業家的創業歷程

  辦時裝來料加工贏得創業第一桶金

  1980年,17歲的郭正明高中畢業後沒能考上大學,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信豐縣萬隆鄉萬隆村布尾嶺。看著他細瘦細瘦的身子,父母為他今後的生計安排頗費了一番思量: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天生就不是塊作田的料,要謀生該讓他去幹什麼?思來想去,父母決定讓他去學徒做裁縫,因為幹這活兒輕,都是一些“手頭功夫”。郭正明深深體會到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拜師學藝格外刻苦耐心。為儘快學到一手裁剪縫紉技術,白天他跟隨師傅走村串戶學做裁縫手藝,晚上找來廢舊書報裁裁剪剪、縫縫補補。一晃三年過去了,郭正明“出師”了。因為他文化程度較高、悟性好,學徒時又格外用功,經他裁剪縫製出來的衣褲,不僅布料算得精準,而且款式新穎,找他做衣服的“東家”越來越多,郭正明很快成了小有名氣的“裁縫師傅”。

  名氣大了,不僅找郭正明做衣服的東家多,前來要求拜師學藝的也逐漸增多。生意好了,他卻苦於沒有三頭六臂來應付找他的東家和找他拜師學藝的學徒。於是他便想到在圩鎮辦一個服裝來料加工店,騰出走村串戶的時間來裁剪縫製衣服和指導學徒。1985年,郭正明在萬隆圩租下了萬隆村村部禮堂,辦起了明星時裝來料加工店。第二年,他為滿足南下打工群體學技求職的需求,又辦起了服裝裁剪縫製短期培訓班,培訓時間兩個月,隨到隨學。準確的定位,使他的生意頗為火爆,鄰近的小河、正平及廣東南雄界址、坪田的青年紛至沓來參加培訓。一時間,郭正明的明星時裝來料加工店成了鄰近鄉親的職前培訓中心。他也由此掘得了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1986年至1991年,短短5年間,他先後培訓了1000餘名南下求職青年,有很多人南下廣東成為了製衣廠的業務骨幹,有的當了 “指導工”***班組長***,有的當上了車間主任,郭正明自己的收入加上來料加工收入也累計達到了5萬餘元。

  勇敢挑戰自我改行成了酒樓老闆

  1991年,郭正明拿出做裁縫和舉辦服裝裁剪培訓班賺來的錢,在萬隆圩上蓋起了佔地100餘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樓。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卻是,住上小洋樓後,他卻徹底放棄了幹裁縫和舉辦服裝培訓班這一行。1993年,郭正明辦了新居喬遷之喜的宴席之後,明星時裝來料加工店的牌子換成了明星酒樓。遠近鄉親和親朋好友都好生納悶:做服裝、舉辦培訓班,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了卻突然改行,真不知他吃錯了哪門子藥。而郭正明卻有他自己獨到的看法:改革開放幾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人們的穿著打扮也改變了不少,自己剪布請師傅做服裝的人越來越少,商場店鋪來自全國各地紅紅綠綠款式新穎多樣的服裝越來越多,村民們衣著打扮的選擇也越來越寬,做裁縫這一行當要保住往日紅紅火火的輝煌越來越難。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憑著自己炒的一手好菜,以及自己做裁縫手藝時吃過百家飯,結識的人多,在圩上辦個飲食店準有出路。

  郭師傅改行做飲食了,以往他做過裁縫的東家在為他感到惋惜之餘,在趕集赴圩之日,都喜歡來到他的酒樓泡上一壺茶,或炒上幾個菜喝幾口米酒。酒樓有遠近鄉親和南來北往昔日東家的光顧,生意很快紅火了起來。酒樓生意要做好,郭正明深知靠的是服務質量和良好環境。於是他在起早貪黑打點好酒樓生意的同時,潛心鑽研烹調技藝,先後下縣城赴贛州參加了烹調技術培訓班。1993年,他又投資了3萬餘元,在酒樓大興土木***裝修***的同時,購買了彩電、VCD搞起了卡拉OK,並安裝了空調設立了包廂雅座。酒樓環境的改善,使他的飲食生意越做越紅火。食客的增多,不僅為他帶來了不菲的收入,也為他帶來了不少致富的資訊。在經營酒店的同時,每年他都要為萬隆鄉親銷售生薑、生豬等成百上千噸農產品,使他在販銷農產品中也獲益不少。

  辦起自來水廠惠澤鄰里鄉親

  風風火火經營酒樓幾年,有一件事卻讓郭正明感到分外頭痛:萬隆圩飲用水資源缺乏,在大旱之年逢上生意好時的圩日,自家水井裡的水不夠用,常要請人到1公里外的地方去挑山泉水。他常想:要是萬隆圩能像縣城那樣有自來水廠,要用水一擰水龍頭,水就嘩啦嘩啦流出那該多好。但自來水廠由誰來建呢?省定貧困鄉萬隆的財政狀況,僅供鄉村兩級吃飯已是捉襟見肘了。1999年,萬隆鄉黨委、鄉政府解放思想,提出要用市場運作的理念來興辦社會公益事業,包括建自來水廠,只要在確保水質安全性符合標準和價格適度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有實力的人投資興辦。郭正明瞄準這一商機,歷時半年實地勘察調研,先後動員了3位生意場上的朋友一起於2000年投資了36萬餘元,在距萬隆圩1公里外的高山上圍池築壩引山泉架水管,辦起了一個日供水量達300噸的自來水廠。

  這一做法順應了廣大圩鎮居民的生活需求,自來水廠剛創辦就發展了400多使用者,隨著自來水廠服務質量的提升,使用者逐漸擴大到了圩鎮周邊的村莊,總計達600餘戶。2004年9月,市裡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鄉黨委、鄉政府也組織開展了以讓農民喝上乾淨水,用上衛生廁,走上平坦路的村莊整治工作。郭正明順勢而為,投資32萬餘元,擴建了自來水廠,新建了淨化池,並通過優惠開戶價等辦法,將自來水廠的供水範圍延伸到了鄰近圩鎮的萬隆、柏梘、田心、紅星、高壩等村的25個村民小組,日供水量由原來的300噸擴至1000多噸,使用者也擴大到上千戶人家,水質也不斷提高,即使逢上雨天,自來水同樣清澈如泉。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郭正明在做大做強自來水廠的同時,目光看得更遠,在經營酒樓、水廠之餘,他抽出時間同本鄉鎮一些泥瓦匠一起參加縣鄉舉辦的新農村建設建築工匠培訓班,當起了村民建房、改廁、搗路的“包工”。為做到經營酒樓、水廠以及監督工地施工三不誤,郭正明於去年底購買了一輛北京“現代”轎車,在酒樓、水廠、工地往來穿梭,當起了人人稱羨的、開著小轎車的“老闆”。

  郭正明富了,然而他沒有忘本。他常說,我能有今天都是廣大鄉親父老關照支援的結果。他的水廠對貧困戶一律免收開戶費和材料費,他還常在逢年過節帶上魚肉等慰問品到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每年結對幫扶貧困生2名,修橋、築路等公益事業捐資捐物樣樣工作他都熱心參與。郭正明也連續多年被評為縣優秀政協委員。

  關於創業成功的案例篇3

  1990年,丁仕源出生在廣東梅州,3歲時他跟隨下海經商的父親搬到深圳居住。上了小學,丁仕源學習成績平平,酷愛裝扮的他總是穿著時尚的窄腳褲,踏著經典款的NIKE鞋,招搖地行走在學生中間,儼然在表演一出出別緻的時裝秀。現在執掌的活動策劃企業讓他擁有1200萬元***合180萬美元***的財富。

  同學們視他為潮男,老師卻把他當成脆弱的雞蛋:“做人要做內外兼修的玉石,而不是不堪一擊的雞蛋,像你這樣不學無術,外表看起來挺光鮮,裡面裝的都是水,遲早要被社會淘汰。”丁仕源對老師近乎貶損的批評置若罔聞,依舊我行我素,他說:“我在學習方面的確不如他人,可我有自己的興趣所在,有自己的人生方向。”他經常把家庭作業放在一邊,沉迷於研究妝飾。

  創業就要相信自己

  勉強考上初中後,父母和老師都很著急,丁仕源卻過得格外自在充實。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服裝和模特上面,一有空閒就掏出各種流行服飾書籍鑽研,還總把零用錢積攢下來,購買各種心儀的服飾,然後穿著在學校裡擺POSE。儘管周圍充斥著批判的聲音,但丁仕源不為所動,他堅信自己的努力方向沒有錯。

  初二時,機會終於來了。丁仕源看到有家服飾類報紙招聘記者,他意識到這是自己進入服飾行業的難得機遇,於是瞞著老師和父母,虛報年齡報了名。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把心思全部花在學習專業服飾知識上,利用週末逛商場,調研了深圳所有的服裝市場。

  創業就要不辭疲憊

  不久,深圳舉辦服裝企業博覽會,丁仕源決定提前體驗一下當服飾記者的感覺。他特意穿上西裝,把自己打扮得像個記者,然後尾隨會場上的採訪記者走到展臺前,在旁邊偷聽他們交談。採訪記者離開後,他又向展臺負責人索要服裝企業和老闆的***。他不知疲倦地努力,僅用一天時間就攢齊了300多家企業和老闆的***。

  報社招聘進入面試環節,丁仕源穿著一套深色西裝,信心滿滿地走到面試官前。面試官提的所有問題,他都做了出色的回答,但他卻在對方宣佈結果前主動做了坦白:“原諒我填寫了虛假資料,其實我剛滿14歲,可我特別渴望得到這個崗位,所以……如果貴公司願意錄用我,我定會全力為你們效勞,並把自己課餘做的調研成果,包括數百家服裝企業的***全部免費提供。”

  付出就會有回報

  他把自己記錄下的深圳服裝市場情況,連同通過博覽會整理的服裝企業資訊呈獻在面試官面前,面試官大吃一驚,禁不住誇道:“雖然你年齡最小,卻是最用心的應聘者。”

  最終,丁仕源從數百名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因為年齡原因,他最終被破格錄用為學生記者。從那之後,他一邊繼續學業,一邊當記者,還兼做廣告代理,結識了一大批服裝企業老闆。一年後,他在另一家全國性服裝報紙找到了一份兼職,藉助更大的平臺,他結識了大量優秀模特。他把企業和模特的需求結合起來邀請模特幫助企業舉辦了一系列展示活動。

  白手起家變千萬富翁

  在掌握了眾多媒體、企業和模特資源後,丁仕源創辦了丁叮文化傳播公司,組織策劃了數十場大型國際文化活動及世界模特大賽。如今,剛滿22歲的丁仕源身家已過兩千萬,被譽為中國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富豪。

  丁仕源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雞蛋理論,他說:“當年我經常被老師比喻為雞蛋,我也覺得自己比那些玉石學生差了一大截,可是後來我才知道,雞蛋也有特別和普通之分,一枚雙黃的雞蛋,往往要比單黃的雞蛋更受歡迎。所以,我一直告誡自己要多留心,凡事都要比別人多用一份心,只要做一枚雙黃雞蛋,照樣可以取得成功。”

關於持之以恆取得成功的例子經典
關於持之以恆取得成功的例子精選
相關知識
關於創業成功的案例精選
關於創業成功的案例精選集
關於創業成功的案例優選
關於創業成功的案例經典
關於創新成功的案例
關於事業成功的故事精選
關於名人成功的事例精選
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精選集
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精選
關於年輕人創業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