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創業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創業要想成功,除了有了點子以及熱情是不夠的,需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接近真實。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下鄉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大學生回農村種地讓仙桃菜香飄海外

  “真是腦殼進水了”,“堂堂大學生偏要跑回農村種地”……想起幾年前辭職回老家創業時鄉鄰們的冷嘲熱諷,韓高科至今仍憋著一股勁兒。

  7年後的2014年底,他一手創辦的湖北農時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上市。他本人,也成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好不容易跳出農門?卻要回家當菜農

  長相憨厚、面板黝黑。今年33歲的韓高科,樸實而沉穩。

  2005年自湖北經濟學院畢業後到北京考研,沒想到研究生沒考上,一條負面新聞卻給他指明瞭人生方向。

  “北京一家經營有機蔬菜的知名企業,因貨源供不應求,便投機取巧,將普通蔬菜貼上自己的標籤,以次充好混入市場。”這則普通人眼裡的一條小新聞,在韓高科看來卻商機無限:“我的家鄉在江漢平原,那裡土地肥沃,適種各類蔬菜。回去幹這行,大有可為。”

  “供你讀書就是想你離開農村,讀完了你卻要回來種地?”對於父親劈頭蓋臉的責罵,韓高科沒有回答,他決定自己積攢資金後回鄉創業。2006年,他回武漢找到一份國企工作。

  別人一有假期就遊山玩水,韓高科一有假就去鑽蔬菜基地。兩年時間裡,他走遍了全國大小蔬菜基地,掌握了蔬菜產、供、銷一手資訊。每到週末,都泡在圖書館裡查資料。還經常去華農、省農科院請教蔬菜專家。

  2007年,他捧著東拼西湊的10萬元資金,不顧旁人的詫異和嘲笑,在老家仙桃市郭河鎮盤下80畝農田,開啟了自己的“菜農生涯”。

  外地蔬菜“水土不服”學費沒少交

  一切並不順利。會計專業畢業的他經歷了多次挫折。

  2008年,韓高科得知山東的朝天椒種植前景好、回報高,便購進6萬元種子和肥料,邀本地農戶一起試種。誰知,那一年雨水多,加上高溫、高溼,山東苗子“水土不服”,結果“顆粒無收”。

  禍不單行。同年夏天,韓高科瞭解到宜昌、恩施等地的高山蔬菜售價高、需求大,萌生了在平原種植高山蔬菜的想法。結果,本地氣候炎熱,六七月份蟲子成災,總不能過量使用農藥吧。頭兩次種植,都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輸給氣候,第二次輸給良心”的韓高科意識到:種植適合本地氣候的應季蔬菜,向社會提供優質健康的農產品才是王道。

  “春天,我種黃瓜、毛豆、甜玉米。秋天,我種菜薹、甘藍、西蘭花。”找到方向的他,之後的路順利得多。

  2009年,韓高科發現自己的產品在北京、上海等地賣得比較好,但長途運輸難以保鮮。此外,一旦蔬菜大量集中上市,價格往往偏低,甚至賠本。

  要同時解決長途運輸和錯峰出售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建立冷鏈。然而,投資冷庫動輒上百萬元。銀行見企業風險太大,更是催逼未到期的聯保貸款290萬元。“最後,大哥拿出所有積蓄還借了一大筆錢,二哥賣了房子幫我渡過難關。”談起後來大哥的去世,韓高科幾度哽咽。

  建萬噸冷庫做深加工?讓仙桃菜香飄海外

  2009年,韓高科成立了湖北韓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帶動農戶成立合作社。

  此時的他,對公司的發展已經有了清晰的脈絡:想強農富農,就成立合作社,搞訂單農業。想拉通產業鏈,就上深加工生產線。想讓中國蔬菜香飄海外,就做響自己的品牌。

  為了改變社員傳統的種植習慣和技術落後狀況,他常年聘請山東壽光的高階農藝師作技術指導,更新觀念,練習內功。

  通過多年奮鬥,如今公司資產已經達到5000萬元;產業基地由當初的80畝擴大到3000畝;合作社社員由最初的5人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人;產品由初創時的四五個品種發展到目前的30多個。

  2014年,對韓高科來說是騰飛的一年。在之前6000多立方米高溫冷庫的基礎上,公司再建一座18000立方米的低溫冷庫,以及速凍深加工生產線兩條。

  如今,湖北仙桃產的藕帶、藕片、四季豆等深加工產品已經銷往美國、以色列、日本、韓國;而新鮮的蔬菜則銷往中國香港等地,年產值數千萬元。

  去年12月30日,公司更名為湖北農時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成功進行了A輪518萬元融資。目前,5萬噸的保鮮冷庫正在加緊建設,瓜果、蔬菜等深加工出口專案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

  “不久,還將在北上廣深建立品牌連鎖店和網上加盟店,我要讓更多消費者吃到安全、放心、原味的農產品。”經歷過無數波折,如今的他更加自信。

  2:海歸碩士回鄉種紅薯創業一季賺百萬 李建峰在晾晒粉條

  600畝的紅薯地一望無際,十幾位工人一字排開,在認真地給剛鑽出地面的紅薯苗追施營養有機肥……這是記者5月24日在沈丘縣紙店鎮小李莊村看到的景象,這片紅薯地的負責人,就是海歸碩士李建峰。

  七年的留學生涯,李建峰學到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國外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甚至是農業生產模式,都對他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因此回國以後的李建峰躊躇滿志,渴望將自己在外看到的、學到的運用到實踐當中。

  本來回國以後李建峰主要負責家裡服裝廠的管理工作,因為公司是在鄉鎮,所以平常接觸農村群眾的機會也比較多。“慢慢地我發現他們仍在延續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一家一小塊地,基本都在種植糧食作物,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形成產業鏈,不能把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和廣泛聯絡的市場經濟。”李建峰說,他通過與這些群眾的交流發現,其實大家都有強烈的致富願望,只是發展特色種植受市場行情制約有風險,村民們不敢冒險,同時又被土地制約,不能外出謀求其它發展,從而導致他們固守現有生活的情況。

  “我當時就覺得國外的大農場模式可以解決這種矛盾,有少數人把土地承包起來,不僅能有效地使用大型機械耕作,節約成本和時間,還能將大多數人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李建峰說,“後來我通過調查,發現在國內已經開始推廣和農場模式類似的‘土地流轉’,我覺得這種模式還要更好,因為農民不僅從土地上被解脫出來,還能按時獲得相應的土地租金,勤快點再外出打工,能拿兩份錢。”

  “建設紙店,服務三農”可不是一句空話,找到解決之道的李建峰立即著手開始準備土地流轉的相關事宜,成立了“東明農民合作社”,並考察合適的種植專案。

  他通過前期的調查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觀念的轉變,紅薯製品將在生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儘管人們正在通過拉長產業鏈的方式來刺激紅薯的生產和澱粉加工,但仍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目前,不含明礬等任何新增劑的紅薯製品,以口感優美而深得消費者青睞。

  產品用途廣,原料價格低廉,加工開發增值空間大,前景良好,李建峰最終將自己創業的專案鎖定在加工澱粉、粉條及相關食品上。

  李建峰通過當地政府瞭解到了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隨即決定承包土地搞創業,並把專案選定在種紅薯,同時將產業鏈延伸至澱粉、粉條加工上。

  他從自己老家小李莊行政村流轉的1000畝土地也全部完成了相關手續,2014年9月,李建峰的第一批600多畝秋紅薯順利種下。

  流轉土地、建廠房、買裝置……李建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2014年9月,600多畝秋紅薯順利種下;當年12月,600畝秋紅薯喜獲豐收,畝產達到6000多斤。據李建峰介紹,一般秋紅薯產量要比春紅薯低,每畝6000多斤的產量已經是很好的了,這與他科學種植的理念是分不開的。“這批紅薯從育種到種植,再到中期的管理,後期的採收,都有專攻紅薯種植的農業科研人員全程指導。”李建峰不無得意地對記者說。

  不僅種田要科學,產業管理上的科學合理與統籌規劃,也是李建峰這位海歸碩士的一大法寶。“我們都擔心這紅薯過冬不好放,結果廠房建成和收紅薯時間正好對上,一點都不耽誤做粉條。”員工李朝方說。

  李建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每6.5斤紅薯出一斤粉條的比例計算,這一季秋紅薯他獲利近百萬元。

  “等今年春紅薯下來利潤更可觀,畝產能達到8000多斤,到時候就可以讓大家看到真正的利潤,吸引他們投身這個專案。”李建峰表示,“我們還要打造生產過程全公開的觀光農產品加工產業。到時,粉條加工生產全程對客戶開放,讓他們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李建峰,沈丘人,畢業於天津大學,2005年~2012年先後在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溫斯洛普大學留學,分別獲會計碩士學位和MBA學位。

  人生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3:大學生回鄉種田2000畝年收入280萬

  今年28歲的陳林嶓畢業於浙江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在杭州工作了三年。“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很好,水稻田裡也能成就一番事業。”陳林嶓說,當他說出要回到家幫助父親經營家庭農場的想法後,同樣是大學畢業的妻子姜雅萍表示了贊同,與他一同辭去了杭州的工作。

  兩位80後年輕人,告別都市,回到農村,這讓許多同齡人不解。“既然選擇遠離都市的喧囂,那就安心在農村好好經營自己的事業。”

  陳林嶓花了20萬元購置的農用植保飛行器,一次可攜帶32斤農藥,一天可噴灑300多畝稻田。“用機械代替人工是農業發展的大趨勢。”陳林嶓說。農場近年來不斷引進犁田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多種農用機械來替代人工,見效十分顯著。去年農場1300多畝稻田共收穫了稻穀100多萬斤,銷售額達到280多萬元。

  陳林嶓能吃苦,要不是鼻樑上架著的眼鏡和一股書卷氣,人群中的陳林嶓經驗老道的樣子還真看不出是個走出象牙塔不久的大學生。

  回到農場後,夫妻倆一同跟著父親和農場的農民下地,熟悉機械操作和農事管理;省下逛街、上網的時間去聽當地農業局給農民上的農技課;書架上各種農技、農機書籍逐漸多了起來……知識、經驗在日積月累中變得更為豐富。圖為陳林嶓噴花剿滅農田旁的一枝黃花。

  如今,小兩口已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大學生農民。經過一年的發展,農場也從原來的1300多畝擴增到2100多畝。

  農場近年來還引進智慧玻璃溫室、烘乾機等多種農用機械來替代人工。

  陳林嶓一有空就學習農技、農機、管理市場等知識。

  “農技、農機、管理、市場……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對於未來,陳林嶓有著新的謀劃:擴大種植面積、選新品種、搞綠色迴圈農業……未來創業的路還很長,陳林嶓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實實在在。對家庭農場的未來,陳林嶓信心滿滿。

  
看過的人還:

鄉村創業故事
青年返鄉創業故事
相關知識
下鄉創業故事
青年大學生的返鄉創業故事
農民工返鄉創業故事
我在家鄉創業故事
青年大學生返鄉創業故事
大學回鄉創業故事
大學學歷返鄉創業故事
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故事
青年返鄉創業故事
農民返鄉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