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意的經典創業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有很多人創業成功,也有很多人沒有成功,為什麼?投資理財講師張雪奎認為,除了與性格及個人因素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沒有成功者通常所具有的一個特點,就是:不成功者往往是盯著問題加問題,成功者在困難和問題面前尋找的是橋樑和方法。下面的內容由小編為您整理歸納,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成功者的字典裡沒有不

  拿破崙·希爾:困難要靠自己克服,障礙要靠自己衝破,在我的字典裡是沒有"難"字的。

  對自己說"不"會妨礙創造力的開發,要激發自己的潛能,必須從自己的字典裡去掉"不"字。

  無畏的勇氣和熱情能克服所有的苦難,但不要盲目的勇敢,那是莽夫,不要盲目的熱情,那是自大!

  總的來說,所有成功者大都有勇往直前的勇氣,甚至是偏執狂,再加上一定的機遇或運氣,成就了他們今天的成績。請看下面的文章,裡面的主人公是怎麼面對問題一步步無所畏懼地一一解決的,也許對你會有啟發:

  突出重圍:小粽子翻身成大業

  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在於時間的長短和努力的強度,而在於觀念、性格、能力和視野的綜合因素。

  她曾經是大上海最低層的一位洗碗妹,老闆對她說的第一句話是:“不許到大廳,免得嚇跑客人”;21年後,嘉興市副市長周陽評價她說:“她的財富,在我們嘉興絕對是前三名。連我都覺得不可思議。”

  確實,這位叫孫雅囡的女士發生的變化幾乎讓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而她發家的不過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粽子!

  尋尋覓覓:原來做粽子最沒風險

  23年前,孫雅囡只有15歲,剛剛初中畢業後就被父親送到嘉興市七星鎮一傢俬人襪廠當縫襪工。由於技術不熟,她常常被老闆訓得鼻涕眼淚一起流,而且,一個月下來,只有15元錢的工錢!

  17歲那年,父親對她說:“到上海去看看吧,說不定回來可以找更好的活幹!”於是,孫雅囡跟著一位遠方親戚來到上海市閘北區的一家小餐廳,當上了洗碗工。孫雅囡記得很清楚,第一天上班時,老闆就指著廚房的一大堆碗對她說:“你就呆在廚房裡,別亂跑,更不許到大廳,免得嚇跑客人。”

  她當真從此沒有去過大廳。每天早晨9點起床,晚上11點回去睡覺,這中間除了吃飯的時間,她就安心蹲在那裡洗數不清的碗。一天下來,她常常累得走不動路。可是她心裡高興,因為每個月末,她差不多可以拿45元錢工資——這可是她以前連想都沒想過的事。

  孫雅囡漸漸地喜歡上了上海這座城市。她在這裡處了一個男朋友;然後由洗碗工做到了配菜工;除了不能到大廳裡去,她對自己的一切都很滿意。她常常對自己說:“等我有錢了,我就自己開一家小餐廳,讓這些上海人給我打工。”

  1995年,28歲的孫雅囡結婚了。他和丈夫也結束了在上海的打工生涯,回到了七星鎮。孫雅囡並沒有像父親說的那樣“找個更好的活幹!”在上海,她手藝沒學到什麼,卻學會了一種生活態度:不怕失敗,不怕吃苦,自己當老闆怎麼也比給別人當夥計強!可是,究竟什麼是更好的活,她一時也說不清楚。

  在家裡總不能閒著,她就和丈夫商量,花2萬元錢買一輛麵包車拉貨,既可以賺錢又可以見世面找路子。丈夫聽了她的建議,沒敢作聲——那個時候,女司機並不多見,何況專門給人拉貨的女司機。她行嗎?父親孫羅生卻生氣地對孫雅囡講:“你折騰個啥?看看到時候你做生意還是生意做你!”

  孫雅囡一笑了之,她定下的主意是不大容易改變的。沒多久,她就不顧丈夫的反對拿出2萬元買了一輛麵包車。

  車一開就是兩年,兩年裡,她幾乎走遍了上海和嘉興的每一個角落。可惜,她並沒有找到適合自己做的那種“既不需要學歷、也不需要資金更不需要技術”的行業。

  1997年初,一家叫做“嘉禾粽子廠”的陳老闆找到孫雅囡,讓她拉一車粽子到上海——當時孫雅囡並沒有把這一車粽子跟自己聯絡起來,因為在嘉興人人都會做粽子,家家戶戶都吃粽子,沒什麼值得稀奇。可是,等她拉第四次的時候,她才突然想起來:“怎麼粽子這麼好賣?”陳老闆有自己的貨車,只有他拉不完的貨才會讓她拉,這麼算下來,這一個月他得賺多少錢啊?

  孫雅囡腦子一激靈,這粽子我也會做啊,要不,咱也賣粽子試試?這嘉禾粽子廠都開了十幾年了,看來肯定有生意做。第二天,從上海回到嘉興,她就不顧丈夫的反對賣掉了自己賴以為生的小麵包車,在七星鎮以一個月500元的價格租下了一間民房,準備用作自己的創業基地。

  等到一切準備就緒,孫雅囡才想起來:不對啊,平時家裡包的粽子可都大小不一,形狀不同,人家拉出去的可都是方方正正的啊;而且,整車整車地朝外拉,又全是靠人工作業,那得多少人啊。最可怕的是,她一打聽,從百年老店到無名作坊,嘉興市差不多有60多家粽子廠,她一個初中畢業的農民真能在這60家粽子廠裡折騰出來點名堂?她心裡膽怯了。

  突出重圍:小粽子翻身成大業

  孫雅囡只猶豫了10分鐘就知道自己非做不可了:車賣了,錢砸進去了,跟丈夫也吵了幾次架,能放手嗎?再說了,大家都賣粽子,別人能活下去,為什麼我就不能活下去呢?

  一咬牙,為了學會技術,她乾脆去了陳老闆的嘉禾粽子廠學習。手包的粽子,怎麼才能統一大小,哪裡的糯米好,哪裡的粽葉最有特色……陳老闆也很大度,一一向她解釋。

  孫雅囡想,這下能做了吧?粽子要大小一樣說起來也好辦,不過是控制粽葉的大小而已。基本的知識學會後,她就在那間不足30平方米的簡易房前掛上了“南湖齋”的牌子,然後在鎮上僱傭了三個人——一個淘米,蒸糯米;兩個包粽子;她本人就兼任總指揮。孫雅囡的粽子事業就此啟動了。

  第一鍋粽子出鍋了,三個人圍著鍋,望著整整齊齊排列的粽子,高興得半天說不出話來——粽子葉怎麼還沒變色?聞一聞,有肉香,可是,揭鍋後她才發現,粽子沒熟!咬一口,糯米是熟的,肉是生的。孫雅囡這才知道,嘉禾的陳老闆對她留了一手,這肉跟糯米要想一起熟,還得學會控制火候。

  孫雅囡這次學乖了,她不再去找任何人幫忙,而是自己帶著三個人摸索。粽子蒸嫩了不熟,蒸老了不好吃,他們三個人就拿著表,站在那裡一小鍋一小鍋對著表做試驗……

  粽子終於做好了。新的問題又重新擺上了桌面:賣不出去。她聯絡了當時自己拉貨時認識的幾家食品廠,人家當即拒絕了:“南湖齋?不要!沒聽說過。”上好的粽子出鍋了半個月,她愣是一隻都沒賣出去。

  為了在這60多家粽子企業的層層包圍下生存下來,孫雅囡只好走下下策:她帶著三個員工,向一些小攤位直接聯絡業務。有些攤點要的粽子不過幾只、十幾只,她仍然要員工按時送貨。

  儘管如此勤勞,但是命運之神並沒有馬上就向她微笑。1998年中秋節過後,她開業一年了,但一算賬,竟然還倒貼了不少錢。

  1999年的春節應該是孫雅囡最痛苦的一年。別人家都興高采烈的,可是她連門都沒敢出——門口站滿了要債的:賣大米的要米錢,賣肉的要肉錢,甚至連賣醬油的都上門來討醬油債了……

  孫雅囡不服氣。怎麼別人賣的粽子賺錢,我反而賠錢呢?她靜下心來想,難道別人家味道好?不是啊,嘉興市場上的粽子無非是肉粽、蛋黃粽、豆沙粽幾種,生意最好的翠風齋的豆沙粽做得還不如她南湖齋的呢。那麼,就是服務和價格的問題了?反正我欠債多,再低下去也不怕。孫雅囡對自己說。

  1999年下半年,孫雅囡調查了市場價格後,開始壓低“南湖齋”的價格。別人批發給小商人是1元錢一隻粽子,她就9角錢;別人是9角,她就8角。事實上,在一段時間內,她的“低價戰術”的確起了點作用。但是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為了使粽子的口味更好,孫雅囡聘請了幾位國有粽子廠的退休廠長做顧問,除了對現有的粽子口味進行提高外,還請他們研究了一些新的品種,比如板栗粽、鮮蔬粽、鮮肉粽等等。漸漸地,有一些小商人開始認識常有新口味出臺的“南湖齋”了。孫雅囡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

  但是,孫雅囡也明白,出新口味的粽子只能解決暫時問題,要想從口味上站穩腳跟的可能性不大——粽子的口味是沒有專利的,內行人只要嘗一嘗就知道怎麼做的。怎麼才能從根本上留住客戶?孫雅囡用自己農民的腦袋想了兩個晚上,只想出了一點:要顧客滿意,就得讓他們省錢省事。

  她分析過,自己以前的路是沒走錯的。一些學校,快餐點和小攤子因為進貨不多,其他廠家根本不注意,或者注意了也不會像對待大客戶那樣周到,這些地方就是突破口。

  從那天開始,孫雅囡徹底放棄了尋找大客戶的打算,開始經營這些小市場。每天,不管對方要多少貨,她都親自按時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她還附帶進行一些活動,比如買夠10只粽子送一隻等等。

  在送粽子的過程中,孫雅囡注意到,最困惑這些小攤點的就是粽子的加熱問題。因為粽子涼了不好吃,他們就得整天把爐子給開著,既耗時又耗錢。孫雅囡就想,如果我能解決他們的加熱問題,會不會對生意好一點?

  通過市場調查,孫雅囡瞭解到,目前市場上有一種加熱箱,180元一臺,很方便。可是,那個時候,她欠著一大堆債,不知道如何是好。丈夫就給她出主意:“你可以送加熱箱。但是你得在加熱箱上寫上你‘南湖齋’幾個字,只要能佔領這些小市場,那你的名氣也就打開了!”孫雅囡一聽樂了,是啊。我為什麼沒想到?

  一路紅火:沃爾瑪超市上了我做的粽子

  聽從了丈夫的建議,孫雅囡一咬牙,貸款15萬進了500臺加熱器,在每臺正面大大地貼上“南湖齋”的牌子,然後免費提供給了小經銷商——從附近的學校到快餐店,凡是賣她的粽子的攤點每家一臺。當然,條件也是有的,加熱箱裡只能加熱南湖齋的粽子,一旦發現裡面有別人家的粽子,她就沒收加熱箱。

  很快,效果就顯現出來了。不少客戶從開始只買30個粽子加到了50個,一些學校的銷售量更是可觀。孫雅囡又實行優惠政策,當有些銷售點的銷售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她就再加送加熱箱。

  實行免費提供加熱箱後的第一個月,她就銷售了15萬隻粽子。一傳十,十傳百,很快整個嘉興城都知道了“南湖齋”,知道“南湖齋”不但價格低,還免費送加熱箱,不少小攤點紛紛跟孫雅囡聯絡業務。等到“翠風齋”等大的粽子企業知道“南湖齋”的時候,孫雅囡幾乎已經佔領了嘉興市所有的小市場。

  2000年一年,孫雅囡在嘉興的銷售量就有200萬元之多,她得意地對丈夫說:“什麼叫吃小虧佔大便宜?這就是!”

  錢是人的膽。手裡有了錢後,孫雅囡立刻新建了廠房,工人也增加到了30多個。她常常手把手地教員工包粽子、掌握火候;為了便於管理,她還專門成立了檢驗員……令她高興的是,雖然廠規很嚴,可是開業至今,尚沒有員工自願離開。

  在這些成績的鼓舞下,孫雅囡準備在2001年大幹一場。可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她卻發現在嘉興的銷售量有所降低。後來經過調查,她才知道,原來有幾個小攤點的老闆自己開起了粽子廠。孫雅囡聽說後,當時愣住了。她當初決定做粽子就是因為技術容易掌握,沒想到最後因為同樣的原因被別人搶了生意。

  四天後,她想通了,市場競爭是必然的,在嘉興這個粽子密集的地方,任何人想長久獨霸,都不可能。要想有更大的發展,只能朝嘉興以外發展。

  第二天開始,她把粽子廠的事情全部交給了弟弟,自己帶著一輛依維柯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奔波。在這三個月內,她去了上海、浙江、鎮江、蕭山、南京等地,與這些地方的食品加工廠取得了聯絡,並把自己帶的粽子提供給對方試銷,然後根據銷售情況給對方提成——無本的生意當然大家都願意做,“南湖齋”的銷售量立刻在最短時間內迅速回升。

  為了避免重新打回的戰場再次被人搶走,孫雅囡立刻為自己的粽子註冊了“紅船”商標,並實行了防偽真空包裝。

  散裝的市場打開了,又有了自己的品牌,孫雅囡決定一鼓作氣搶佔超市這一大客戶市場。但是由於消費人群不同,商品進入超市並不容易。後來,經過打聽,她認識了原來在嘉興一家大型國企做銷售的吳加復,他對超市一塊非常熟悉。在孫雅囡的再三邀請下,吳加復答應幫著銷售“紅船”粽子。最終,“紅船”還是經受住了嚴格的質量考驗進入了各大超市,並迅速在超市站穩了腳跟。2002年,她又成為進入家樂福超市的第一家粽子。

  “紅船”就這樣以“慢工出細活”的架勢讓嘉興人熟悉了,現在嘉興人一提到粽子,必定會想到“紅船”。2003年,“南湖齋”一年的收入達300萬元,在整個嘉興的粽子企業中首屈一指。

  2004年12月10日,上海市舉辦了嘉興市農副產品博覽會,在這次會上,孫雅囡的粽子攤位格外火暴,很多人慕名前來購買,她所帶來的200箱3000多個粽子在半個小時內就被搶購一空。正在上海開會的副市長周陽聽說了孫雅囡的創業故事後,大為高興,他說:“發展得這麼快,真是不可思議!”

  經過博覽會的宣傳,“南湖齋”在全國食品界名氣大增。從博覽會回來後,孫雅囡收到全國各地不下100份定單,最遠的是東北,她採取款到發貨的方式立刻進行了處理並與這些企業取得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在這其中,最令她高興的是,她還收到了世界聞名的連鎖店沃爾瑪超市的合作計劃書。

  沃爾瑪超市是世界最大的零售超市,它從全世界各地的同行中選擇質量最好的食品,然後向全世界推銷,被沃爾瑪選中,就意味著,從今天開始,孫雅囡的粽子將走向全世界!

  到現在為止,孫雅囡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年收入500萬;有了1800平方米的廠房;還有一輛價值不菲的別克車供她商務使用;而在2005年3月,她的粽子還被沃爾瑪送到全世界,孫雅囡期待這這一天終於到來。


王青來經典的創業故事
小人物的創業故事
相關知識
小生意的經典創業故事
披薩店的經典創業故事
小學生看的經典勵志故事
名人小時候的經典勵志故事
四個經典創業故事
國內經典創業故事
有關小熊貓的經典童話故事
小鴨子的經典兒童故事精選
小河馬的經典兒童故事精選
小烏龜的經典兒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