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教學揮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目前我國的高爾夫教學處於起步階段,高爾夫揮杆的基礎教學也正處於教學實驗階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揮杆動作的全部內容包括杆後襬或後襬杆--上揮杆--揮杆頂點--下揮杆--衝擊取--順勢動作--結束動作幾大部分。

  1後襬杆

  是指將杆頭從擊球準備時的狀態開始向球的後上方擺動的動作,從開始啟動到進入屈腕動作為止。後襬杆是上揮杆的起始部分。

  使左臂與球杆成為一個整體,不要屈腕屈肘,保持兩臂與肩構成的三角形,左肩和左手與球杆形成一體,以左肩依次帶動臂、手、球杆,將球杆杆頭慢慢向球的飛行方向正後方引擺三十釐米左右。在此過程中一定要保持杆面始終正對球的飛行方向。

  2上揮杆

  從揮杆動作的整體來看,後襬杆和上揮杆之間並沒有區間界限,也沒有任何停頓,後襬杆是上揮杆的起始,上揮杆是後襬杆的延續,甚至可以說後襬杆就是上揮杆的一部分。

  繼後襬杆之後,繼續保持肩與兩臂構成的三角形,以杆頭帶動兩臂及左肩向右轉動,在兩手到達右腰部高度時,左臂如同向右上方伸出一樣繼續上舉。左腋夾住,右臂的上臂基本保持固定,右腋夾住,肘部隨左臂的上舉徐徐彎曲。左肩繼續在左臂的帶動下向右轉動,同時帶動左腰和左髖也向右扭轉。在上體和髖的轉動作用下,左腿向內旋扭,左膝內扣,大腿內惻肌肉被拉緊。右腿在扭轉力的作用下,仍然保持內扣,維持兩膝間的距離,以阻抗右腿也被迫向右扭轉的趨勢,所以右腿如同彈簧般被充分扭轉壓緊。右足內側承擔大部分體重,其餘部分由左足前腳掌內側承擔。

  在上揮杆過程中,頭頸部與脊柱保持一體,可以假定身體扭轉運動的中心軸即是從頭頂部穿過頸、背、腰,最後到達骶尾部的。兩眼注視球,頭頸部固定,保持正直,不要有任何左右搖擺或扭轉,左肩最終迴旋至下頦的下方。

  在揮杆過程中,左臂要一直要保持擊球準備時的狀態,肘部不要彎曲,手腕要伸直。如果肘部彎曲,就會使揮杆的幅度變小,這樣而且很可能導致左肩轉動不足,使擊球的衝擊力減小;手腕若不伸直,會影響揮杆的軌跡,從而造成各種各樣的失誤球。屈肘屈腕是一般初學者最容易出現的錯誤,需要特別注意。

  3揮杆頂點

  因為揮杆動作很快,上揮杆和下揮杆兩個動作之間沒有明顯的時間劃分,它們的轉換隻是在一瞬間完成的,我們就把兩者轉換的瞬間視為揮杆頂點。

  在上揮杆要完成時,左手的手腕保持正直,向拇指方向屈曲,拇指跟部處形成皺摺,拇指的指腹頂住球杆握柄,中指、無名指、小指緊握球杆,左手手背朝向前上方,手背背面與前臂面在統一平面上,手腕無向掌側或背側的屈曲。左肘內側稍朝上,右肘微向內扭,左右兩腋均輕輕夾住。左肩內轉九十度,位於下頦處,指向球的右側。腰部向右扭轉,右膝保持稍向內扣,左膝向右膝靠近,左踵略提起,體重要由右足內惻支掌,完成揮杆頂點。

  4下揮杆

  下揮杆可以簡言之為因上揮杆而向右迴旋的身體的"發條"向左還原的動作。

  上揮杆的啟動順序為杆頭、臂、肩、腰、膝,而下揮杆時則恰好相反,即從下半身開始啟動,帶動腰、肩、臂、杆進入下揮運動。

  以在上揮杆時提起的左足跟著地動作為開端,左膝固定住,左腿用力支撐,構成一堵能夠耐受強力衝擊的牆壁,使下肢被迫扭壓緊的彈性動量和積極用力的力量向上體轉移。腰部做向擊球準備時的狀態復原的扭轉。左肩也在下肢及腰部的工作作用下,自然向左轉動,帶動在上揮杆時被拉伸的左臂作為槓桿向下拉引球杆,在揮杆頂點時被迫向拇指側彎曲的左手腕角度更加縮小,杆頭仍然被留在上面,但身體運動的力量被迫積聚,等待著衝擊球瞬間的爆發,身體重量逐漸向左側移動,兩手拉引球杆至腰部的高度,腰部如同牆壁頂住身體工作的重量,保持身體的安定。

  在下揮杆過程中,要注意保持身體的左半身領先,首先是由左下肢啟動,並固定支撐,然後右半身在左半身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轉動,一定不要在開始下揮杆時就過於主動地使用右臂。

  在下揮杆的過程中,身體重量要逐漸全部移動到左腳內側,這樣有利於左側的固定支撐,防止力量的流失。

  5衝擊球

  衝擊球的動作實際上可以說是下揮杆動作的一部分。在兩肩轉動到與球的飛行線基本平行的瞬間,左手拉引球杆至腰部的高度,此時下揮杆時積蓄的力量集中於手腕向拇指的屈曲上,在這股強大的凝聚力及下揮杆的慣性力的作用下,兩臂繼續向擊球準備時的狀態做還原運動,杆頭也以極快的速度開始下落。恰好在兩臂位置到達擊球準備時的姿勢時,球杆的杆頭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衝擊力到達揮杆軌跡的最低點--球的位置,飛快地從球的位置正直掃過,將球擊出。在下揮杆過程中逐漸朝向前方的左手手背在衝擊球的瞬間朝向目標方向,然後在下一瞬間隨著兩肩的轉動向左後方向轉換,而右手背側由擊球是朝向目標反向轉為朝向右前上方,身體重量集中於左腿,頭部保持固定不變動,眼晴注視球的位置。

  在衝擊球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衝擊球動作是上揮杆、下揮杆動作的最終目的,因此衝擊球效果的好壞是由擊球以前的一系列工作決定的。形象地講,整個揮杆動作實際上是一個全身完成的鞭打動作。在揮鞭時,是將身體的力量由手臂通過鞭杆最終把動量傳遞給鞭梢。在擊球過程中也是如此,全身的動作從下肢、腰、肩、臂循序進行,動量越聚越大,最終傳遞給杆頭。杆頭在擊球瞬間的運動速度最快,衝量最大。而全身任何一個環節在任何一個時間階段出現錯誤都會在擊球效果上體現出來。所以,在出現失誤球時,不要總是單純考慮衝擊球瞬間的問題,這樣只能使人更加困惑,百思而不得其解。必須要追根尋源,尋找根本原因之所在,只有這樣才能很快長進。

  擊球時不要考慮是在擊打一個點。一般初學在做空打的揮杆動作時,可能做得輕鬆漂亮,瀟灑自如,但是在對球進行擊打時卻往往將意識強烈地集中於打靜止的球,即向某一點的衝擊上,而這種強烈的意識會促使打球者拼命竭盡全力揮杆打球,其結果十有糟糕透頂。所以有經驗的人常常以比較空揮動作和打球動作的差異來衡量一個人的技術水平,高水平的人揮杆擊球的動作基本接近於空打揮杆動作,而技術差的人兩者卻大相徑庭。因此在打球時儘量淡化擊球意識,不把衝擊動作視為擊打一個點,而是認為在擊打一條線或一個狹長的區域,衝擊球只是在揮杆軌跡中杆頭快速運動過程中發生的。在擊球前後,使杆頭面向目標方向低而長地做直線正確運動,衝擊球后再將杆頭向目標方向直送出十至十五釐米,這樣才能打出好球。

  6順勢動作

  衝擊球動作結束後,體重完全由左腿支撐,左腿內側緊張,固定左膝使之不向左遊移。右踵提起,右膝向左膝靠攏,在右腿的推動下,腰部繼續向左轉動。身體仍繞軸心轉動,右臂逐漸取代左臂佔據主導地位,在杆頭的帶動下,右臂伸直,牽引右肩向下巴下方運動。左手握緊球杆,左腋夾住,左上臂前面向上方轉動,保持兩臂與肩形成的三角形,左手手背朝向左後方,杆頭向目標方向大幅度揮出。兩手到達腰部位置,頭部保持衝擊球時--即瞄球時的狀態,兩眼仍然注視擊球前球的位置。

  要把順勢動作看作是衝擊球的延續,不能認為已經擊完球,以後的動作就無關緊要。事實上,在打球時不用看其球的飛行方向,只要看球員擊球后的順勢動作就可以判斷出擊球效果的好壞。可以說,正確的上揮杆、下揮杆再加上正確的順勢動作就能保證正確的衝擊球動作。不管上揮杆、下揮杆乃至擊球動作如何正確,只要順勢動作出現差錯就會前功盡棄。

  進入順勢動作後,首先要注意繼續保持揮杆過程中身體轉動軸的固定,身體重量集中於左足內側,這樣左膝就自然而然地固定住了。若體重集中到左腳外側,就必然導致左膝向左遊移,身體重心不穩,致使結束動作不能正確完成。另外,進入順勢動作以後,右臂伸直,在向目標方向低而長地送出的杆頭牽引作用下帶動右肩向左轉動。特別要注意,此時頭部仍然要保持擊球準備時的狀態,固定不動,兩眼注視擊球前球所在的位置。

  7結束動作

  兩手到達腰部高度後,右臂繼續帶動右肩向下骸下方轉動,杆頭向左後上方運動,右臂保持伸直,左手背朝向前上方,左腋夾住,左上臂基本面向上方。左臂在肘部隨著右臂的向上運動而向上彎曲,腰和肩向左轉動,身體重量全部由左腿承擔,左膝保持固定,左足支撐體重部位由足內側向足跟部外側轉移,在右臂到達右肩平直高度時,頭部才隨著轉動軸轉向目標方向,兩眼注視飛行中的球。此時杆頭已運動到結束動作的最高點,並繼續向左方運動,右臂在杆頭的牽引下向左前上方擺動,同時帶動右肩向前,身體完全轉向面對目標方向。左臂彎曲,基本揮杆

  高爾夫揮杆六大步驟簡介

  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是沒有一套可靠的揮杆法,不能保證隨時都可以揮出流暢的、正確的強勁一擊,這個人一定不能打好高爾夫。其實,無論男女老少,只要具有揮動球杆的能力,都可以成為高爾夫好手,唯一的條件是要有一套有效的基本揮杆法,而且能隨時依尋此法,紮好根基,基本功夫練得如舉手投足般的自然時,功夫就水到渠成了。

  經多年學習高爾夫的心得及教學的經驗並參閱坊間的諸多文獻,僅將揮杆法分解為六個淺顯易懂的步驟;每一個動作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如同骨牌作用一般,一波接著一波,一個動作引發著下一個動作,如此堆積起來的能量,其威力真是無可倫比。這股流暢的爆發擊球,完全靠著如行雲流水一般的揮杆程式來完成。如果能瞭解並熟練各項分解動作,日後自然便可以把它們連貫起來,毫無阻礙的加以運用。

  在每次擊球前,都必需注意到自已的握杆、站姿、球位、杆面方向、身體的放鬆、握杆的力量等基本要求,絲毫不可忽略,更不可因幾次的失擊而對上述的基本動作產生懷疑,而去改變它。大多數失擊的原因,都是在揮杆的動作過程中所種下的。

  現將揮杆的分解動作用六個字來代表“帶、轉、移、放、跟、收”。

  敘述如下:

  高爾夫揮杆六大步驟之帶

  將手臂與球杆一起沿目標線往後帶,此時身體、肩膀幾乎沒有動作,大約將雙掌帶到右大腿前方的位置。

  易犯錯誤:

  身體中心點位移。

  右手太過主導,球杆太早由目標線內往後拉。

  過早曲腕。

  高爾夫揮杆六大步驟之轉

  以脊椎為中心,左肩旋轉至下巴下方,在上臂與身體的夾角不變之下,左手自然伸直往右斜上方推出。當雙臂與肩高或稍高時曲腕將球杆定位,作出一個大幅度的上杆動作。

  易犯錯誤:

  上杆動作往往過於急促,手、臂、身體的整體連結配合度不佳。

  全部只有手臂與腕部的動作,而不能做出身體旋轉的配合。

  身體有旋轉的動作,但太過於由手部主導上杆,因而造成上杆過程中右手過早彎曲,或手肘太向身後拉,常造成球杆偏移身體太后方及上杆過平。

  不能在適當位置曲腕,造成不當的翻轉手掌,使得杆頭不是太越過頭前,就是太倒向身後。

  快速的上杆折腕,等杆子上到頂點就扭曲變樣,無法有效控制桿頭位置,造成一種極不穩定的下杆動作,當然就不易聚集下杆的勁道。

  腰部旋轉太多,不能疑聚背肌的扭力,因而尚失了揮杆下擊時杆頭速度的產生。

  不能以右腿內側為身體重心的主軸,不是造成重心側移太多而崩潰,就是因移位不足而逆轉。

  膝蓋及上身前傾的角度破壞,造成中心點的移位,影響下杆杆頭位置的準確度。

  高爾夫揮杆六大步驟之移

  重心由右腿內側,輕移至左腿內側同時右肩下沈,右肘帶到右肋前方,進入“擊球準備位置”。

  易犯錯誤

  重心移位太多。

  過早旋轉身體,造成一個由外往內的揮杆路線。

  過早釋放杆頭伸直手腕。

  高爾夫揮杆六大步驟之放

  下杆的過程中保持腕部曲腕動作不變,直到進入“擊球準備位置”。大約手腕到達腰部之後,才釋放手腕使杆頭方正的通過擊球區,藉以得到最快的杆頭速度擊球。

  易犯錯誤

  不能釋放杆頭,通常導因於太過用力的握杆,因而產生僵硬不聽使喚的手腕。

  沒有流暢的揮杆節奏,而產生過快的手臂動作,造成手臂己通過擊球區而杆頭乃無法跟上,使得擊球時杆面外開擊出右斜球。

  過早釋放杆頭,以致浪費了上杆時所儲存的揮杆能量,導致擊球時減速,而造成軟弱無力的擊球。

  由上杆頂點即開始擊球,而造成一個陡峭的下杆角度,因而失擊打厚,打薄,左曲,右曲等。

  暴力型的下揮,導致頭部移轉太快,因而無法看見球被擊中的過程。

  高爾夫揮杆六大步驟之跟

  好的擊球,應該像似將杆頭刺穿過球一樣,所以一個開展的送杆動作,正像徵著一次成功的擊球。在送杆的過程中,身體持續的向左旋轉,直到身體正面向著目標。此時身體姿勢應是,重心在左腿上方,右腳膝蓋靠向左腿,腳尖點地可看見整個腳底,右肩下沈,身體跟上,旋轉到向著目標,杆頭擊球后循著揮杆路線沿目標線繼續前進,當杆頭位在左膝蓋高度時杆趾部應指向天空。

  易犯錯誤

  不能持續釋放杆頭,擊球后雙手不能繼續伸展,因而提早收杆。

  右邊身體不能完全釋放作出有效旋轉,造成重心逆轉或前移不足。

  杆面右開或左蓋影響擊球方向。

  高爾夫揮杆六大步驟之收

  當杆頭刺穿過球位後擊球動作己經完成,然後藉由慣性,隨著手肘的彎曲而遂漸往上移,進入最後收杆的姿勢。

  一個完整的收杆動作應是

  重心充份的移轉至左腿,且落在左腳掌的外側,右腳以腳尖點地。

  身體正向目標。

  雙掌在左肩上方。

  視線仍停留在球位上。

  保持身體平衡。

  不良的收杆動作,通常都導因於前述放與跟的動作不佳所引起。

  常見的錯誤中尚有右腳承受過多的重量。

  左腳過於側向目標,造成移位太多或下背部過度扭曲,此動作不但易造成失擊,而且對你的脊椎骨易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倒C型的收杆動作

  一般的高爾夫文獻及教材中,大部分將高爾夫揮杆的動作,依動作時序分為上揮期、下揮前期、加速期、跟隨前期、及跟隨後期等五個時期。本文僅就多年來的經驗及個人體會認為,將時序的動作分期,改以口訣式的動作提示,在學習或教學上皆有其特別的效果。

  揮杆動作並非高爾夫技術的全部,但卻是基礎與關鍵之所在。其餘諸如;劈起杆、短切球、切滾球、沙坑球、推杆、果嶺的判斷、果嶺草紋的研讀等,亦都是高爾夫的重點,不可偏廢。

 


高爾夫揮杆入門理論教學
高爾夫教學法
相關知識
高爾夫教學揮杆
高爾夫教學視訊中文
高爾夫教學視訊
高爾夫教學計劃
高爾夫教學法
高爾夫字母揮杆法解析
女子打高爾夫教學視訊
打高爾夫教學視訊
高爾夫初學者打什麼杆
高爾夫初學者如何突破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