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艱苦創業故事經歷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看看那些農村人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不懼艱苦的精神,激勵自己面對困難。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農村人艱苦創業故事,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農村人艱苦創業故事一

  竹蓀狂人開啟林下種植竹蓀新時代

  說順昌竹蓀專家高允旺要來授課,浦城不少竹蓀種植戶早早趕到了培訓會場。從竹蓀種植注意事項到最新技術林下竹蓀的種植技巧,臺上的高允旺講得細緻,底下村民聽得認真。

  近年來,為了傳授竹蓀栽培技術,高允旺的足跡遍佈5個省、8個地區、15個縣市,跑的鄉鎮更是數不勝數。現在,他的足跡圖版面,還在不斷擴大。

  竹蓀種植的林下時代

  2014年4月30日,是高允旺忙碌的一天。下午五點多,他剛從南平市區回到大曆鎮,還沒來得及回家,就立馬趕到張發貴家,同他一起鑽進了竹林。

  近年來,張發貴在高允旺的指導下種竹蓀致了富,成了他的忠實“粉絲”,所以,當高允旺推廣種植林下竹蓀,張發貴帶頭種了7畝。

  揭開覆膜,高允旺看到了令人欣喜的一幕,竹蓀已經長出了雪白的菌絲,非常粗壯。

  高允旺所在的大曆鎮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有少量農戶種植竹蓀,隨著種植技術的成熟,2003年到2005年,大曆鎮竹蓀每畝單產達到了100公斤至200公斤的高峰。巨大的收益讓許多村民都開始種植竹蓀。但是,接踵而來的問題是,在田裡種植竹蓀,單產會逐年下降,到了第4年,每畝單產甚至不到40公斤。加上在田裡種植搭遮陰棚、蓋茅草的成本每畝要3000元,很多農民轉向種菸葉了。2013年春季,大曆鎮竹蓀種植面積僅剩80畝,不足10年前的兩成。

  田裡種植竹蓀遇到了瓶頸。難道要眼看著昔日脫貧致富的好專案就這樣被遺棄嗎?

  高允旺萌發了一個想法:竹蓀屬於野生食用菌,經過人工馴化,野生變家種。現在能否再將竹蓀從大田“搬”到林下栽培呢?於是,從2007年起,他開始研究林下種植竹蓀。

  2012年,高允旺試驗林下套種竹蓀,選定了闊葉林、杉木林、毛竹林三種不同的林地作示範。他首先選擇的是在杉木林下試種了約1畝地,由於光線太暗、土質沒選好,結果產量不高,但它們個頭大、肉厚、品質高,無疑給了高允旺希望。

  2013年,高允旺再次試驗,示範地裡的竹蓀從6月份開始採摘,可採2~3批,畝產量41.5公斤,產值1.2萬元。

  2014年,經過多年的試驗,高允旺的林下培養竹蓀技術宣告成功,林下種植的竹蓀品質比大田種植有明顯提升。以2013年為例,那一年高允旺試驗的林下竹蓀所產竹蓀,收購價至少達到每公斤300元,而大田竹蓀的收購價每公斤還不到240元。

  順昌縣林業局退休的教授級高工陳永清分析說:“林菌模式可算林下經濟的最佳模式之一。以竹蓀為例,竹蓀生長需要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而樹木的光合作用則相反;而且種植竹蓀的培養料是毛竹屑等,還能供給樹木,起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作用。”

  高允旺林下種植竹蓀研究成功的訊息很快傳了出去,原先的種植戶紛紛迴歸。對農民來說,這代表著將省去了搭建遮陰棚的每畝3000元成本,而且按2014年的收購價計算,林下種植竹蓀,農戶每畝可獲純利潤7000元。

  從農經幹部到“土專家”

  一提到順昌有個“竹蓀狂人”,當地百姓都知道說的是高允旺。

  高允旺原是大曆鎮經管站的農業經濟師。十幾年前,他在參加一次技術諮詢活動時,聽到一位農民抱怨缺少竹蓀栽培技術,就開始專心研究竹蓀栽培技術。

  2000年左右,高允旺開始在自家田地裡試種竹蓀,摸索研發了一套利用竹製企業下腳料竹屑替代木屑生態栽培竹蓀的“三增加、建堆發酵”新技術,創下了畝產100公斤的高產紀錄,使竹蓀單產提高了120%以上。經省市食用菌專家組評審,高允旺的“三增加、建堆發酵”技術達國內先進水平。

  原先竹製企業要花錢請人清理的廢棄物,搖身一變,成了香饃饃,成功變廢為寶,這樣一來,既發展了迴圈經濟,又保護了生態環境。

  此後,高允旺先後到周邊縣市甚至跨省到江西、浙江等地義務傳授竹蓀栽培技術,接待了各地一批又一批的取經人員,農民朋友親切地稱他“竹蓀專家”。

  除了實踐經驗,高允旺的理論知識也是極為豐富的。作為第一起草人,他制訂了福建省《竹蓀栽培技術規範》地方標準,填補了竹蓀栽培技術規範的空白。同時,他參與編撰《中國食藥用菌學》竹蓀品種章節,獨撰《農林下腳料栽培竹蓀致富》,列入新農村建設致富典型示範叢書。此外,他還承擔了國家星火計劃順昌縣竹蓀產業升級關鍵技術整合與示範專案。曾經半路出道的“土專家”,已成為竹蓀種植技術第一人。

  科普產銷超市

  高允旺名聲在外,常常有人來找他取經或來函索取技術資料,可他多半時間都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民,外地來的農民撲了個空,既費錢又誤時。

  為方便農民諮詢,高允旺在農曆逢一逢六的圩日開設“科普產銷超市”,為農民的產前、產中、產後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

  大曆鎮農民官建青來在高允旺的指導下,所種竹蓀價高暢銷,每畝純收入超6000元。官建青說:“我從未種過竹蓀,可是有這麼好的產量和收入,全靠高允旺的耐心指導,既教我們種植又幫助推銷產品,我們歡迎這樣的‘科普產銷超市’。”

  一次,高允旺從網上獲知南安成功果蔬食品有限公司要建立蔬菜基地,立即與該公司聯絡,引進法國細刀豆訂單種植310畝,在“科普產銷超市”釋出資訊。菇農紛紛種植細刀豆,採用菌豆連作,增加收入。立墩村範地組菇農張遠啟說:“幾十天一畝地的收入就有500元,這得感謝高允旺的牽線搭橋。”

  為讓“科普產銷超市”更具活力,他還經常邀請市、縣裡的專家來坐診、授課,開辦柑橘、蓮子、養豬等技術講座,還請當地種養能手、流通大戶現身說法。

  “我的夢想就是把我的技術變成農民口袋的錢。”高允旺說。

  農村人艱苦創業故事二

  打工仔養雞創業十年欲造大品牌

  他16歲外出打工,從事餐飲服務行業,雖說辛苦,但也不至於風吹日晒。打工時,他認為打工不能長久,遂產生創業想法。在廣東某雞場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來最難吃,但吃得最飽的一頓飯。儘管條件艱苦,一想到自己的選擇,他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創業十年來,他帶領上百戶村民搞烏骨雞養殖,村民們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烏骨雞批發的抗風險能力低時,他開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線。“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抗風險能力,讓村民持續增收。”目前,他已經在成都“探路”,未來兩年將基本實現品牌化的道路。

  說起創業,他總是顯得很熱血,他有說不完的話,有訴不完的情。在他看來,創業是一件能讓他激動的事情。他說,創業不僅能讓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點,還能帶動周邊的鄉親致富,這就是令他熱血沸騰的事情。

  他就是高縣慶符鎮百通村村民李叢江。

  打工少年與雞結緣

  2001年,16歲的李叢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溫江一家農家樂從事餐飲服務。農家樂的生意不錯,一道名為“叫花雞”的招牌菜點單率很高,“雞的價值原來這麼高?”這個印象逐漸進入了李叢江的腦海。兩年後,他又到廣東清遠從事餐飲服務。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後能做什麼。”李叢江說,他和身邊的務工人員交流發現,只要家鄉有機會,他們都願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後自己能做什麼。不到20歲的李叢江心想,那些四十多歲務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變這個現象,就只有選擇一條未知的路。

  許是機緣巧合,許是命運安排。李叢江想到的第一個專案是養豬,他有一個同事是清遠當地人,同事的親戚養豬的效益還不錯。某天,兩人跑到書店,選購兩本養殖的書籍,一本是養豬,一本是養雞。“沒想到養豬那本書沒看進去,倒把養雞的書看進去了。”李叢江說,書後就熱血沸騰,書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會很快成功的。

  說幹就幹,三天後李叢江就辦理了辭職,在親戚的介紹下去一家養雞場打工。廣東是我國肉雞養殖的主產區  ,而當地的清遠雞更是聞名全國的雞種,深受港澳消費者的歡迎。這些資訊對於李叢江而言,無疑是興奮的。但是,他的興奮很快被舟車勞頓消磨了。

  “從清遠縣過去,要坐三個多小時的車,再轉車。”李叢江說,到了養殖場老闆的家裡,他吃了一頓目前為止,最難以下嚥,卻吃得最飽的飯。原來,那裡飲食條件很差,在李叢江看來,那是在老家連豬也許都會嫌棄的伙食。

  “我差點眼淚就流出來了,但是強忍住了。”李叢江說,他一想到這是自己的選擇,就咬牙堅持了下來,儘管飯菜難以下嚥,他也強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為自己即將開始的艱苦生活打基礎。飯後,李叢江被帶到養殖場,開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鄉帶領村民致富

  2005年,李叢江回到家鄉,看到自己家鄉已有了幾家小型的養殖場,但他們都是在自己房屋內飼養,飼養方式還比較傳統。於是,他的創業路開始了,他用了2500元養了100只雞,雖然都成活了,卻因為品種的原因沒有賺到錢。“其實在打工期間,很多實用的技術並沒有學到。”李叢江說,雖然當時老闆對他能吃苦、善學習的精神很滿意,但是很多技術並沒有交給他,擔心他學成後就另立門戶了。幾年雞場的打工生涯,對於李叢江而言,就是開闊了眼見,對養雞的基本套路,以及雞場建設有了一定了解。

  經過選品種的失敗後,李叢江仔細分析發現,雖目前沒有掙到錢,但實際上幹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給自己加油打氣。第二批,他購買了500只當地的烏骨雞,進行竹林飼養,深受城裡人喜愛。四個月後,果然賺到了6000多元,這比當時在外地打工要強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對養雞的信心。

  李叢江有個特點,善於思考接下來如何走。當養雞掙到錢後,他就在想,如果只養殖五六斤的大雞,肯定會因為它的養殖週期長***5個月***積壓資金多而週轉不過來,怎樣才能擺脫這個瓶頸呢?他從信用社貸款了5000元,只能暫時解決資金的困難,但是,這對以後來說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從發展思路上想方法。

  後來,他調查發現,很多農民想養雞,苦於孵化技術不到位,而導致養雞的成活率不高。於是他想,何不把剛孵出的小雞養大點,然後賣給想養雞的農戶呢?這樣時間又短,見效又快,資金週轉也快,風險又小,而且還可以帶動農戶養雞的積極性,從而帶動該村的經濟發展。

  金漁村村主任李興友說,李叢江創辦養殖場獲得成功後,周圍村民漸漸上門來請教技術。他都耐心地將養雞技術傳授給村民,對缺乏養殖資金的村民主動提供脫溫雞苗,並精心指導飼養技術,幫助村民逐步走上脫貧路。來自落潤鄉的養殖戶潘廳洪說,李叢江不僅賣小雞苗給他,還教他怎麼喂,年初他買了100只小雞,前幾天把成品雞賣了,賺了好幾千元。“今天來多買點雞苗,喂到過年的時候準能賣個好價錢。”

  “探路者”欲造品牌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李叢江以自己近十年的養殖技術經驗為基礎,帶頭成立了高縣三合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承包了位於慶符鎮金魚村150畝茶山作為養殖基地,年出商品雞2萬隻,帶領其他合作社成員出欄3萬餘隻,實現銷售額400餘萬元,商品雞主要銷售成都、重慶、昆明等地方。

  “雖然每年的出欄量在遞增,價錢上不去的話,抗風險能力就低。”李叢江說,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發銷售,量大價低,雖然銷量一直很好,但是李叢江擔心的是變化莫測的市場因素,一旦市場有變,村民們就掙不到錢了。

  2013年,李叢江在成都開設了第一家“糧辛生態鳥骨雞專賣店”並註冊了“糧辛土雞”商標。他的想法是,通過自己在成都市場的發展進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條品牌路線。以往批發價18元/斤左右的烏骨雞,在成都的售價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這邊的市民還是很接受這個價格,銷量不錯。”李叢江說,2014年在成都的總銷售額約80萬元。

  “我前期作為‘探路者’,一旦品牌成熟,就可以和村民合作,讓他們掙更多的錢了。”李叢江說,現在他要多條腿走路,一來是繼續搞批發銷售,二來則是做好品牌營銷,爭取在兩年之內讓“糧辛土雞”的品牌在成都打響,他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將他的養雞事業不斷做大做強。打出自己的品牌,帶動更多的村民來進行土雞養殖,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記者手記:

  說起近十年的創業經歷,李叢江很熱血,語速也很快。同時,他對未來的思路比較清晰。他說,欲創業者,特別是從事養殖業者,不要侷限於書本的知識,而是要真正投身到產業中去,去實際的摸索,才能學會如何去經營自己的事業。只是一味看書,不進行實踐,一切都是空談。

  另外,對於養殖業而言,他有一個心得。養500只雞和養1000只雞是有很大區別的,首先是成本投入的增加,其次是在管理者的心態上也有些許變化,再次是管理的方法上有所不同,精力耗損也不只是多一倍而已。總的來說,從事養殖或是其他,還是要先練好基本功,然後再圖發展。

  李叢江並不認為自己已經成功了,他說,他還在成功的路上,從最開始改變家人生活現狀的創業,到現在帶領村民去改變更多人貧困的現狀,這才是他現在,以及未來要做的事。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農村人艱苦創業故事相關內容

  

農村人成功創業事例
農村人創業勵志事蹟
相關知識
農村人艱苦創業故事經歷
返鄉艱苦創業故事經歷
農村人成功創業故事
窮人艱苦創業故事
成功人士的艱苦創業故事
返鄉農民艱苦創業故事
返鄉農民艱苦創業故事
農村艱苦創業致富經歷
現代名人艱辛創業故事
窮人艱辛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