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青年創業致富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創業本身就是從苦澀中創造生活的經歷,但還是有很多人走在創業的路上。看看那些農村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靖州楊梅大王的創業路

  在湖南省懷化市靖州縣坳上鎮木洞村,每到夏天,全村7萬多畝楊梅果實累累,長勢煞是喜人。成熟的木洞楊梅碩果嬌豔欲滴,以其特有的姿色和風格迎接眾人的挑選。提起這裡,人們甚至會忘了木洞村的原名,而直呼其為“楊梅村”。

  可是,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裡還是連路都沒修好的窮鄉僻壤,更不用說村民的生活品質達到了什麼水平。如果沒有轉業軍人盧登科的出現,或許也就不會有每年夏天將我們饞得流水直流的靖州楊梅。

  提起盧登科,楊梅村人沒有不豎起大拇指點讚的。正是這位面帶謙虛笑容樸實的老人,他帶領著村民們從開山造林做起,一步步克服困難,成就了“天下楊梅出靖州,靖州楊梅出木洞”的名句,也帶領著他的村民們,走向越來越舒適安康的生活。

  炮火的洗禮,讓他有了不一樣的堅毅

  盧登科20歲那年冬季應徵入伍,新兵訓練還沒結束多久,馬上參加了戰爭,並擔任炮兵工作。談起那段血與火的往事,盧老記憶猶新:“好幾次差點喪命!有一次很久沒洗澡,半夜悄悄去河邊,剛洗完上岸就聽到炮彈的聲音,那個炮彈剛好就掉在我洗澡附近那個位置!”“還有一次在發電報,一圈人圍著,一個炮彈突然掉進來砸在桌子中間,桌上還有發報機等各種機器,兄弟們都嚇懵了,整整五分鐘鴉雀無聲,幸好?那是個啞彈!”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盧老說起來顯得有些雲淡風輕,但誰都知道,經歷過近乎零距離的生死考驗,總會刻骨銘心。

  盧老說,那時候大概每天的炮火聲太多,對於炮彈的聲音和距離,他已經能非常準確地進行判斷。如果聲音短平快,那必定炮彈是過了頭頂的拋物線,並不會有什麼危險;而如果炮聲是“咳咳咳”的斷斷續續的聲音,基本上能不能撿回命都是個未知數。可是這樣的準確卻讓他對聲音極為敏感,以至於從戰場上回來的前一段時間,整個人完全處於淺眠狀態,任何一點聲響都能將他驚醒。

  而戰爭的殘酷之處還不止如此,當年部隊都只能夜裡行軍,所有能反光的物品都不能佩戴,所有的照明裝置也不能使用,連車輛的燈都要纏上紗布遮住,完全是憑著感覺和經驗在前行,很多戰士就這樣走進了敵人的雷區。而為了不給敵人留下任何暴露自己個人資訊的機會,每個士兵的衣服內襯裡只標註了血型,其他資訊一概沒有,很多戰死的士兵連名字都不知道。

  那段最為熱血的日子,或許給盧登科注入了連他都不曾察覺的堅毅,而這樣的毅力和堅持,卻成了之後維繫他的楊梅事業最重要的紐帶。

  兒時的楊梅夢,終成了後來的創業理想

  1982年,盧登科退伍了,轉業回到家鄉,憑藉聰明才智,1990年當上了木洞村的村長。可是,如何在其位謀其事,從根本上改善木洞村村民的生活條件,卻是盧登科一直思考的問題。後來,他總算想通了這當中的要領,原來,木洞村的傳統優勢——楊梅種植,早就被村民給捨棄了。

  而事實上,木洞村的楊梅種植有數百年的歷史,不僅好吃好看,果大核小,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還能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和胃止嘔、美容養顏。而在清代,木洞楊梅便被譽為“敬奉皇帝之貢品”,頗受古代皇家貴族的喜愛。在盧登科看來,這些都是發展楊梅事業的有利條件。

  盧老說,小時候的自己也是隻饞貓,常常和小夥伴一起爬樹摘楊梅解饞,楊梅一直是他的最愛。與其讓它養在深閨人未識,還不如真正將它的優勢利用起來,說不定還能幫助村民們一起發家致富。

  於是,他聯名村裡書記向政府申請在木洞村營造千畝楊梅林,以楊梅產業為主桐油林為輔,實施間作短種等綜合開發模式發展楊梅業。為解決資金問題,他除了向政府申請貸款100萬元還自籌資金2萬元。自此,木洞村的楊梅產業拉開序幕。

  三年承諾,卻是一輩子的堅守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盧科登幹勁十足,但很多村民卻並不熱心,因為楊梅種下去要3年才能結出果實,而結出果實後,還要1-2年才能夠有味道最好的楊梅出產。這4、5年的時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扛得住的。許多不可預知帶來的恐懼打跑了許多人,好不容易說服了,但開山造林需要先燒山,這又讓很多人打退堂鼓,到頭來還怪在盧登科身上,讓他賠錢。儘管各種被誤解,盧登科還是毫不猶豫自己掏錢賠了,戰爭的經歷告訴他,這都不算事,只要認準了是對的,砸鍋賣鐵也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

  三年,說著簡單卻很漫長。說服大家種植楊梅只是第一步,還要有好的種源。為此他一個人趕火車到浙江買回來新品種,又想辦法引進烏梅的品種,好不容易種上了,村民卻對楊梅不上心,很多人對幼苗的成長狀況不聞不問,這讓盧登科很是被動。“不被人理解總是孤獨的”,而他孤單了整整三年。

  為了讓大家相信楊梅種植是真的有成效,這三年他經常都是早上六七點就到了楊梅林裡,天快黑了才回來,修剪枝椏,檢視果樹,就這樣三年如一日,把果林當家,把一株株楊梅苗當孩子一樣照顧,終於讓七萬多畝木洞楊梅結出了累累的果實。

  平均海拔600-800米的青山,清新舒展的空氣,透亮甘甜的水質,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盧登科的辛勤耕耘,終於讓木洞楊梅打出了名氣,在楊梅還沒成熟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大老遠的跑來預定,更有趣的事情是,木洞村門口有人賣楊梅卻無人光顧,村裡面楊梅生意火爆異常。而那些之前對楊梅生長不聞不問的村民也主動找到了盧老,希望好好學習楊梅種植技術,種出飽滿多汁,酸甜可口的楊梅。

  竹簍送貨到長沙,楊梅汁流了一地

  楊梅迎來大豐收,以前冷清安靜的村子,一夜間變得熱鬧起來。經常,人們還沉浸在甜美夢鄉,就有人大老遠開車來預訂搶購了。盧老看在眼裡喜在心裡,但新的煩惱又來了。楊梅是水果當中少數沒有“外皮”的,十分嬌嫩,儲存週期很短。“那時候,想著能讓別人儘快吃上楊梅,大熱天裡他開著貨車從懷化親自送貨去長沙,可是因為楊梅都用竹簍子包裝,再加上高溫烤著,半路上楊梅就不新鮮了,汁水流了一地,最後,我都不好意思把那楊梅送給別人吃。”談起往事,盧老很是心酸。

  幸福都到嘴邊了,難道就讓它這麼溜走?盧登科捨不得讓這些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楊梅被浪費。他通過查資料,找能人等方式給楊梅尋找包裝設計,讓多家包裝設計公司參與設計投標,最終一家公司設計的包裝脫穎而出,不但解決了保鮮的難題,設計效果也讓人很滿意。

  除了在包裝上下功夫,別的方面他也積極探索,就像當年當兵打仗一樣,他總相信,辦法是人想出來的,事情也只有去實踐才會有結果。2001年他獨自去到浙江,學習當地人儲存水果的方法,回來後自掏腰包建了冷庫,並在牆面上做了泡沫隔離層,讓楊梅儲存更久的時間,擁有更好的口感。“我就是想讓大家都能吃到正宗新鮮的靖州楊梅,我也希望每一顆楊梅都不被浪費,都能產生價值!”望著一車車平安運往外地的楊梅,他總算欣慰地笑了。

  孩子們的選擇,他不干涉

  現在的盧登科,是木洞楊梅繁植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不但帶領大家獲得成功,自己也獲得了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科技進步先進個人、懷化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等榮譽稱號。

  和楊梅打交道的日子裡,盧登科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什麼時候施肥怎麼嫁接他都一清二楚,提到他的名字附近的村子也沒有人說不認識。每次農戶來詢問他關於如何種楊梅,他都會耐心的解答,並親身示範。問及會不會讓兒子跟自己一起種楊梅時,他笑言:“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如果他們願意跟我學種楊梅,我當然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如果他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也不會強求,我尊重他們的選擇。”

  楊梅大王的擔憂:一村富不如村村富

  應該說,盧登科和木洞村,是“靖州楊梅”最為響亮的代名詞。但對盧登科而言,他並不希望提到靖州楊梅,人們只能想到木洞村的楊梅,而忽略了靖州其他村鎮上的楊梅。因為,只要是靖州楊梅,便都是他心裡的寶貝。

  就好比距離木洞村不遠的高山村,同樣種植著楊梅,卻遠不如木洞楊梅知名,往年甚至有不少楊梅成熟了之後只能爛在地裡,村民的收入情況也很一般,大部分人住的還是吊腳樓,只有極少數的人住上了磚瓦房。看到這樣的情況,盧登科挺難受的,他也在想辦法逐步幫助其他村鎮上種植更為優質的楊梅,從今年開始聯合電商開始網路預售,他希望能夠通過更多的渠道和方式,逐漸幫助靖州所有的楊梅種植戶改善生活,從一村富到村村富,讓人人都有成為“楊梅大王”的可能。

  後記:

  和盧登科的交流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你看得到他身上因軍旅生活而養成的良好習慣,你也感受得到他的踏實認真和堅毅果敢。採訪的幾天時間裡,我們跟著他,在楊梅山裡上上下下,他就這樣不厭其煩地修剪著楊梅的枝椏,檢視每一株楊梅樹的生長狀況,累了就在山上歇一歇,得閒了就和我們聊一聊他的楊梅故事。看著楊梅從青色轉為紅潤,再長成飽滿多汁的烏梅,一直是他最幸福的事。

  二:

  吃貨張不等的陽澄不等大閘蟹和稻易大米創業夢

  張嶽,江湖人稱張不等,言談舉止沉穩幹練,誰也看不出他是個90年出生的“小鮮肉”。不過,說起他傾其所有的創業專案——陽澄不等大閘蟹和稻易大米,年輕人對事業的激情與執著在言語間飛揚起來。

  一個等不及創業的人

  張嶽出生於江蘇南通,卻十分嚮往行走四方,以天下為市的浙商精神。高中時期的他,頭腦中就充滿著創業的想法,2008年終於如願考入了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學。在這所美麗的江南百年學府,張嶽開始了為創業夢想的積累。

  大學主修自動化控制專業,會造機器人,也會詩詞歌賦,他兼具理工科的大腦回路和激情洋溢的文科情懷。在大學三年級,張嶽幸運地被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創新與創業強化班***簡稱強化班***錄取,輔修創業管理。每年從全校各專業6000多名大二本科生選拔40人,在保證本專業學習的前提下參加兩年的輔修學習,強化班想要培養的是“未來的企業家”。“我們並不是引進國外的教材照本宣科,為我們講課的除了知名管理學教授、有開拓精神的中青年學者,還有從浙大走出去的傑出創業校友和著名浙商,他們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知識、經驗,還有將來我們自己創業的人脈資源。”

  2012年張嶽大學畢業,在一家軟體公司跟著一位浙商半是祕書半是學徒地學習公司的經營管理。無論是在校學習還是第一份工作,都為他日後的創業提供了各種準備條件,只要認定了創業,就絕不回頭。

  為什麼給自己取名“張不等”?2012年12月21日,沒有等來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可張嶽覺得他創業的願望不能再等了。於是,張不等辭職創業了。

  一個吃貨的各種講究

  有激情、有行動,那麼做一個什麼樣的創業專案呢?“我是一個超級吃貨,大學幾乎一半的生活費用都花在了吃上面,我想我的創業專案應該是我最熟悉的事情,於是我想到了做農業。”

  “吃貨”這個詞近幾年來很流行,但它並不能概括一個真正熱愛美食的人對食材的挑剔和講究。就像《食神》電影中,原材料的絲毫偏差都能影響最後的口感。張嶽的叔叔負責管理著一家主營大閘蟹的南湖蟹業合作社,由於家庭的關係,他能夠通過觀察和品嚐辨別出各個湖域大閘蟹的區別。聽起來很神奇,但是對於一個資深吃貨來說,他就要較這個真,“很多大閘蟹掛著陽澄湖的牌子,我一吃就能辨別其中的差別。”

  2014年蟹苗下湖,張嶽和他的小夥伴們就想做最好、最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張嶽的叔叔在後方把握螃蟹的養殖過程,他們在前方翻閱了大量有關大閘蟹的文字材料,“農業和其他行業不一樣的地方,產品很難標準化。但是,以我的想法來說,我們做農業就是要標準化,保證農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張嶽說。雖然是在同一水域,餵食同樣的魚蝦,但大閘蟹的品質還是會有細微的差別。當第一批大閘蟹上來的時候,他們淘汰了30%看起來品相不好的,剩下70%用蝦肉精養一週。什麼才是好的大閘蟹呢?後蓋發青亮,肚子是米白色,肚尖發紅,腿結實。這就是“陽澄不等”的大閘蟹,一群年輕人創立的一個小而美的農業品牌。

  一個最懂大米的公司

  “陽澄不等”大閘蟹一上市,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給了張嶽和他的小夥伴們信心。這群年輕人選擇了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也註定會為農業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大閘蟹一年的上市銷售時間只有兩個月,“陽澄不等”成功後,張嶽就開始琢磨要做一個非季節性的專案,還是著眼在農業。2014年12月,經人介紹,張嶽認識了浙江金華一位享譽當地的種糧狀元,豐群飛。這就是他要做的第二個專案,千家萬戶都需要的大米。在豐群飛的幫助下,張嶽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流轉了5000畝良田,開始種水稻。

  渤海鎮,著名的響水大米便出自於此,因為這裡獨一無二的由火山岩漿凝固而成的“石板地”,種出來的大米有獨特的色澤、香氣和高營養價值。“稻易”是張嶽為自己的大米取的名字,“易”象徵他們想要有所改變的野心,就像是他們的大閘蟹一樣,稻易的大米每一粒都被精心呵護過。米種是101香稻種,生長在石板地上,從日本引進的視覺機器,既不要有帶酸味的未熟粒,也不要有和整粒米口感不一致的碎米粒,只有45%的大米才能通過稻易的嚴格刪選,由於銷售環節的跟進,每一粒米都要在脫谷後28天收出,而沒有通過篩選和28天后沒有售完的大米,則用來釀酒。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得不說稻易的大米做出了食材能達到的令人讚歎的精緻程度。

  一個想要改變農業的願景

  稻易愛農會,這是張嶽非常自豪的一個創舉。“我們的體系中有100多位農戶,每一家都有一份農戶檔案,在每份檔案中記載了農戶的合格出米率,影響大米質量安全的農殘、土壤等各方面的資料,稻易出售的每一盒米都有一個二維碼,這也是每一盒米唯一的身份ID,通過掃描二維碼,使用者可以知道這盒米生產它的農民、種植日期、脫穀日期,並且對這盒米作出評價。所以每份農戶檔案對應著一份信用評分,這很重要,結合信用評分和農戶檔案,我們會給予不同等級的農戶不同的收購價。”張嶽稱這一套評價系統為感知溯源系統,農民用心種出的糧食,也是使用者放心食用的糧食。在稻易的愛農會裡,農民還能享受到無息貸款,每家享受無息貸款的額度也和他們的信用等級相關。

  無論是大閘蟹還是大米,張嶽都是通過微商推廣和電商銷售的形式,而且他用一張可充值的“糧卡”積累起自己的客戶群,用虛擬的智慧米桶管理使用者大資料,您家的用米習慣、吃飯頻率都對應著定製化的服務,在江浙滬地區,每天晚上8點之前下單,稻易的大米就能在下一頓晚飯前送到你手中。

  在和蟹農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們也瞭解到螃蟹養殖巨大利潤背後的艱辛。80畝水域,每隔一天投一次食,蟹農要凌晨3點起床,一天工作12個小時。但付出最多的,卻不是得到最多的,一個蟹農告訴張嶽,大閘蟹的價格經銷商說了算,農民在銷售上是沒有話語權的,而且做為真正的勞動者,他們並不被尊重。

  “安心做事的人應該得到尊重。”張嶽說,“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說,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需要抱著以10年為一個單位的心態來做,要有10年,20年,15年的經營,才有可能做出一些事情,我很同意。而且我同時覺得,要去優化這個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古老行業,僅僅有網際網路這種技術手段還是不夠,要讓每一份農產品和生產它們的農民牢牢繫結,農產品就是農民的作品,當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滿意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職業有一種認同感,就會以更加專業、更用心的態度從事這項職業,農業也會吸引到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人加入,而我們這群年輕人,就是要用數十年的時間,為生活和農業而做極致農產品。”

農村創業致富經典故事
農村創業致富例子
相關知識
農村青年創業致富故事
農村青年創業致富事例
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經歷
農村帶頭創業致富故事
農村青年創業成功故事
在農村堅持創業致富故事
大學生青年創業致富故事
農村青年創業養殖故事
在農村養殖創業致富故事
回農村老家創業致富故事